•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西四德的對觀:倫理沖動的兩種道德哲學形態(tài)

      2016-07-26 10:40:38潘小慧
      哲學分析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道德哲學

      潘小慧

      ?

      中西四德的對觀:倫理沖動的兩種道德哲學形態(tài)

      潘小慧

      摘要:樊浩教授所提出的“西方四德的人性結(jié)構(gòu)是‘理性+意志’;中國四德的人性結(jié)構(gòu)是‘理性+情感’”的兩命題,經(jīng)討論或許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義、勇、節(jié)的主體依序是“理智、意志、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歸結(jié)為“理智/理性+意志”。關(guān)于中國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歸結(jié)出“四德—四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種‘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為主體的特殊人性結(jié)構(gòu)”,對孟子哲學來說大抵是合理的,唯儒學各家的說法細節(jié)不一,無法一概而論、一體適用。

      關(guān)鍵詞:樊浩;道德哲學;中西四德;智德

      一、致敬

      首先,感謝樊浩教授和大會的邀請!能參與這么一個聚焦于倫理學議題,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儕同道共同參與的學術(shù)討論會,是個人榮幸,也是個人最佳的學習機會。其次,對樊教授關(guān)于中國倫理與道德哲學研究的兩個三部曲(第一個即“中國倫理精神三部曲”,120余萬字;第二個即“倫理精神的形而上學三部曲”,160萬字)①第一個三部曲,即“倫理精神”的歷史哲學研究系列——“中國倫理精神三部曲”:(1)《中國倫理的精神》,22萬字,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臺北:臺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2)《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gòu)》,38萬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臺北:臺灣文史哲學出版社1994、1998、2000、2002年版;(3)《中國倫理精神的現(xiàn)代建構(gòu)》,60萬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二個三部曲,即“倫理精神”的道德哲學研究系列——“倫理精神的形而上學三部曲”:(1)《倫理精神的價值生態(tài)》,42萬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007年版;(2)《道德形而上學的精神哲學基礎(chǔ)》,58萬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3)《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形態(tài)》,60萬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下文提及以上六書內(nèi)容時僅注明頁數(shù)。,共六本專著,總計280萬字嘔心瀝血的寫作與出版,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從1988年至2015年,歷經(jīng)人生最精華的27年時光的努力耕耘,成果的確豐碩。這項事實充分展現(xiàn)樊教授除了作為一位專業(yè)學者的勤奮外,還有難得一見的早慧以及哲學天分。這是許多學者望塵莫及的,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二、兩個三部曲的特點

      樊教授系列著作呈現(xiàn)倫理學體系化建構(gòu)的企圖與努力,文獻上廣納、兼采中西,終究形成一家之言,對中國哲學倫理學學界定然造成一定的影響力與貢獻。樊教授的著作內(nèi)容有什么特點呢?個人的初步理解如下。

      一般人使用“倫理”和“道德”語詞時多是任意且模糊不清的,樊教授則堅持“倫理”和“道德”二詞在概念上的區(qū)分,這主要受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和法哲學體系的影響;道德是個體性、主觀性的,倫理則是社會性和客觀性的。道德側(cè)重個體的意識、行為與準則、法則的關(guān)系,而倫理是側(cè)重社會“共體”中人和人的關(guān)系,尤其是個體與社會整體的關(guān)系。①樊浩:《道德形而上學的精神哲學基礎(chǔ)》,第191頁。這基本符合學界的常識,以中國哲學的說法,誠意、正心、修身屬于道德,齊家、治國、平天下屬于倫理。于是,道德世界觀的主體是個體,倫理世界觀的主體是實體或共體。②同上書,第193頁。

      接著,樊教授將“精神”詮釋為“理性與實在的統(tǒng)一”,加上受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的影響,采取“民族是倫理的實體,倫理是民族的精神”的看法③受蕭焜燾觀點的啟發(fā),參見樊浩:《倫理精神的價值生態(tài)》,第163頁。,于是將倫理、民族、精神三個概念貫通為一體,也為“倫理精神”、“中國倫理精神”④由于“倫理”和“道德”二詞在概念上的區(qū)分,因此使用“倫理精神”、“中國倫理精神”而非“道德精神”、“中國道德精神”。參見樊浩:《倫理精神的價值生態(tài)》,“再版序言”,第4頁。的確立提供了哲學基礎(chǔ)。⑤樊浩:《倫理精神的價值生態(tài)》,“再版序言”,第3頁。樊教授試圖為(中國)倫理精神建構(gòu)一個“倫—理—道—德—得”的概念詮釋系統(tǒng),作為倫理精神概念發(fā)展的五個要素與四個過程,得出“倫理的真諦是人理,道德的真諦是得道”的結(jié)論,并借此使得倫理和道德在文化本性上融為一體,真正成為一有機的精神。⑥同上書,“再版序言”,第4-5頁。

      尤其令人激賞的,在方法上,樊教授除了關(guān)注倫理理論的建構(gòu),也分別在2003年、2006—2008年、主持或參與三次相關(guān)調(diào)查工作⑦同上書,第118頁。,因而得出不少可貴的觀察與推論。例如,樊教授鏗鏘有力地說:

      “道德上滿意—倫理上不滿意”的倫理—道德“異情”,“倫理上守望傳統(tǒng)—道德上走向現(xiàn)代”的倫理—道德‘兩行’,最終導致“倫理的實體—不道德的個體”的倫理—道德分裂。三大悖論,呈現(xiàn)倫理—道德“分離—分道—分裂”的演進軌跡,或“異情—兩行—偽善”的演進軌跡。倫理與道德的“異情兩行”,必然導致“倫理的實體—不道德的個體”的價值分裂和倫理偽善。①樊浩:《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形態(tài)》,第155頁。

      凡此種種,顯示樊教授的作品,既展現(xiàn)出一個思辨清楚、邏輯嚴謹具批判性的哲學家風格,也呈現(xiàn)出關(guān)注普羅大眾、植根經(jīng)驗現(xiàn)實的文學詩人風格。

      三、討論:倫理沖動的兩種道德哲學形態(tài)

      樊教授指出:

      “沖動”概念回歸道德哲學體系的形上意義在于:沖動是一個道德哲學的概念;道德哲學體系不僅應當而且必須以沖動為重要對象。②樊浩:《道德形而上學的精神哲學基礎(chǔ)》,第274頁。倫理沖動的人性機制有兩種:意志和情感,準確地說,倫理意志和倫理情感。③同上。

      依此,樊教授針對中西方倫理精神和道德哲學的德性體系進行分析,尤其對作為其基礎(chǔ)的基德或母德的人性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得出的驚人巧合是,中西方倫理的基德或母德都是四個德行。希臘四德智、義、勇、節(jié)④樊教授的說法是“理智、正義、節(jié)制、勇敢”,其中“理智”一詞值得商榷。首先由柏拉圖提出,亞里士多德系統(tǒng)闡發(fā),將其視為一組達德。此四德在《圣經(jīng)》也屢見不鮮,著名教父安波羅修(Ambrosius,333/40-397)、奧古斯?。ˋugustinus,354-430)都曾討論過,認為它們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恰如門繞門樞而動,于是稱之為“四樞德”(Cardinal Virtues)。至此,四樞德成為后世西方人心目中全部道德生活之所依,故又被稱為基本德行。中國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仁、義、禮、智的德目,在《論語》中已經(jīng)提出,《孟子》則首度將四者并列,作為人心人性有別于禽獸的“幾?!敝缘膬?nèi)涵。樊教授進一步探問:“這兩個德性體系的人性基礎(chǔ)有何精微的文化差異?”他提出的解釋系統(tǒng)是:

      西方四德的人性結(jié)構(gòu)是 “理性+意志”;中國四德的人性結(jié)構(gòu)是 “理性+情感”。理性是它們的共同要素,但在德性體系和人性結(jié)構(gòu)中的地位不同;意志與

      情感分別構(gòu)成二者的沖動機制或非理性結(jié)構(gòu)。

      (一)西方四德

      以上的提法基本不錯。但我對西方的德行分類與解釋稍有不同。“德行的主體是靈魂”①樊浩:《道德形而上學的精神哲學基礎(chǔ)》,第276頁。的提法,若此處的“德行”指的是廣義的德行的話,那沒有問題;但如果指的是狹義的“倫理德行”的話,可能必須加上“靈魂的欲望部分”。德行的對象,按樊教授有理性和欲望兩個,“理智是理智德性的內(nèi)容,是思考或思辨的德性,勇敢、節(jié)制是倫理的德性,是追求或行為的德性,公正兼具兩種德性或介于兩種德性之間?!艺瘛赌岣黢R科倫理學》中將‘理智’放于勇敢、節(jié)制、公正之后那樣……”②同上。因此,樊教授判定西方四德的人性結(jié)構(gòu),3/4是意志,而意志就是倫理德性與倫理沖動的人性機制。雖然將意志提點出來的框架與結(jié)論,我個人基本是認同的;但部分文句的闡述,我認為還必須進一步分辨解釋。

      1.關(guān)于“理智是理智德性的內(nèi)容,是思考或思辨的德性”,“而且正像《尼各馬科倫理學》中將‘理智’放于勇敢、節(jié)制、公正之后那樣”

      此二句的“理智”當指四德之智德,若然,則值得商榷。首先,西方哲學關(guān)于“德行的種類”,在福音尚未來臨的古希臘時期,只涉及本性之德,但福音來臨之后的中世紀時期,德行開始分成兩大類:本性的和超性的。在本性之德方面,因為人性行為有理智(the intellect or reason)與欲望(the appetite)兩個原則,而人的德行必是此二原則之一的完善。若是為達致人行為的善而具有思辨或?qū)嵺`理智的完善,稱為理智德行(intellectual virtues);若是其意志、欲望而有的完善,稱為倫理德行(moral virtues)。于是,本性之德可分為理智德行與倫理德行。

      其中“思辨理智德行”旨在認識真理、追求真理,為真而求真,包括“智慧”(wisdom)、“科學”(science)和“理解”(understanding)三種;“實踐理智德行”旨在產(chǎn)生行動,為美或善而求真,包括“藝術(shù)”(art)和“明智”(prudence)兩種?!八囆g(shù)”是“制作的正理”,“明智”是“行為的正理”。藝術(shù)不關(guān)涉欲望,只有朝向好作品的傾向;明智由于關(guān)涉欲望,預設(shè)欲望的正直,除了有朝向好作品的傾向,還要設(shè)法將它實踐出來;明智正可以矯治欲望,而為倫理之德所必需。也因此,“明智”可以是一實踐理智之德,也是一倫理之德,稱為“智德”。所有理智之德,除了明智之外,都非最完美的、最高尚的,故嚴格說來,不能稱為“德”(狹義之德、倫理之德),它們與人的倫理行為無關(guān),對人的善良風俗不產(chǎn)生影響。它們是廣義的“德”,能幫助人的某些能力產(chǎn)生良好的作用;例如優(yōu)良的技術(shù)人員、成功的學者、著名的教授、杰出的藝術(shù)家。所以,理智之德與其說是“德行”,毋寧說是“德能”。亞里士多德也說過:“在談到倫理德行時,我們不說一個人是聰明的或有才智的,而說他溫良、謙恭?!雹賲⒁妬喞锸慷嗟拢骸赌岣黢R科倫理學》,第一卷第13章,載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版,第26頁。倫理德行以人性行為的正直為對象,它管轄人的整個倫理生活,使人的理智、意志和欲情中規(guī)中矩,人性光輝得以發(fā)揚。那些蘊含欲望的正直之德行就稱為“基本德行”(principal virtues)。此基本/倫理德行主要有四種:智德、義德、勇德和節(jié)德。下圖為按阿奎那倫理學所繪制的德行分類圖。

      其中,希臘文φρονησιζ(phronesis)②高思謙稱之為“明智”或“實踐智慧”。參見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宜高邁倫理學》,第六卷第五章,高思謙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版,第132頁。羅斯(W.D.Ross)的英文本譯為“practical wisdom”,參見Aristotle,Ethica Nicomachea,translated by W.D.Ross,edited by Richard McKeon,in 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臺北:馬陵,1975),p.1026。,是由φρον和ησιζ(智慧)組成,φρον在希臘文中意指人體的橫隔膜。按照希臘人的看法,在橫隔膜以上的部位,是心靈、頭腦、思維的部位,而在橫隔膜以下的部位,則是腹部、情欲、排泄的部位,因而φρον就有一種不同于思維的實際欲望和實踐行動的意思。所以當φρον和ησιζ(智慧)相組成為φρονησιζ時,它就自然而然地意指一種實踐的知識或明智考慮的能力。③參見洪漢鼎:《當代詮釋學與實踐智慧概念》,載《社會理論學報》,1998年第2期。其拉丁文prudentia,英文作practical wisdom(實踐智慧)/prudence,原意為“聰明”,除了是一種倫理德行─“智德”①倫理德行作為狹義之德,故將Prudence譯為“智德”。外,也是一種理智德行─“明智”②理智德行作為廣義之德,故將Prudence按照其原意“聰明”譯為“明智”。,而為一最為特殊且重要之德。這種知能或知的對象是道德實踐,負責將道德的普遍真理用于道德生活中的個別事物,以滿全人的善愿和正當目的。在這四種德行的樞紐中,柏拉圖認為智德第一,因為智德是理性之德,是指揮之德。奧古斯丁認為智德的本務在于分辨善惡,主張人不要重視有死有滅的事物,而應注意天上永恒之物,而將四樞德歸于仁愛之中,因此奧斯定以仁愛為德行之首。尼斯的圣格列高利(Gregory of Nyssa,Ca.335-394)將智德放在第一位,認為智德是其他德行的團結(jié)者,四德好比屋之四角,四德應和諧發(fā)展。托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1225-1274)說倫理德行可以沒有某些理智德行,如智慧、科學、藝術(shù),但不可以沒有明智。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論及,倫理德行是在欲望官能之中;據(jù)此,prudentia作為一倫理德行也是最尊貴的,因為它的主體是“理智”,是最尊貴的官能,比意志和其他欲望官能優(yōu)越。在中文里,尤其在倫理學內(nèi),我們將φρονησιc/prudentia/prudence以“智德”之名總括?!赌岣黢R科倫理學》或許將智德的討論置于勇敢、節(jié)制、正義之后,但不代表其重要性較低,正好相反,它是最重要的德行。

      在倫理事物上,顯然地,理智扮演命令者和推動者的角色,而欲望能力則是受令者和被推動者。但欲望并非一味地接受理智的指導;因為欲望(靈魂的非理性部分),雖非本質(zhì)上的,卻也分受了理性的因素。③參見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宜高邁倫理學》,第一卷第十三章,第20頁。按照理智指導的欲望對象,根據(jù)它們與理智的不同關(guān)系而分屬不同種類。其中智德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實踐智慧”,阿奎那說的“行為的正理”(recta ratio agibilium)④St.Thomas Aquinas,Summa Theologica,translated by Fathers of the English Dominican Province,New York: Benziger Brothers,1946,I-II,57,4.,它協(xié)助所有德行而且在其中運作。倫理之德不能沒有智德,因為它是一種使我們做好選擇的習慣。做好選擇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意向必須朝向正當?shù)哪康?,這是倫理之德的任務;二是人必須具有關(guān)于目的的正確訊息,也就是必須有他的理智正確地考慮 (counsel)、判斷(judge)和命令(command),這正是作為實踐理智之德─智德(命令屬之)和其他思辨理智之德(考慮、判斷屬之)所共同合作完成的。命令在此,顯然是最主要的活動,而考慮、判斷則是次要的。

      2.關(guān)于“公正兼具兩種德性或介于兩種德性之間”

      此處的“公正”即所謂的義德,乃敦促人的意志去實踐予人應得之物;勇德,使人的憤情得以追求所應追求的,忍受所應忍受的⑤樊浩:《道德形而上學的精神哲學基礎(chǔ)》,第275頁。引《尼各馬科倫理學》之言:“勇敢就是如何對待忍耐和痛苦”、“勇敢的意義就在于能忍受痛苦”。;節(jié)德,使人的欲情得以克制所應克制的①樊浩:《道德形而上學的精神哲學基礎(chǔ)》,第275頁。引《尼各馬科倫理學》之言:“節(jié)制就是在快樂方面的中道”。。按照阿奎那,倫理德行中以智德為最尊貴,因為它的主體是“理智”,是最尊貴的官能,比意志和其他欲望官能優(yōu)越。義德的主體是“意志”,其優(yōu)越性次于理智,仍屬于精神官能之一。以“欲望”為主體的德行有勇德和節(jié)德。勇德先于節(jié)德,因為以比較接近理性官能的憤情(the irascible)為主體,且比節(jié)德的主體─欲情(the concupiscible)難以克制,所以比節(jié)德優(yōu)越。節(jié)德在倫理德行中殿后,因為它除了以欲情為主體外,只負控制食欲和性欲的責任,而這些欲望乃人獸所共有的低級欲望。“義德”的主體是意志,其優(yōu)越性或地位的確在以“理智”為主體的智德與以“欲望”為主體的勇德和節(jié)德之間,但并不兼具兩種德行。

      因此,正確地說,西方四德智、義、勇、節(jié)的主體依序是“理智、意志、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歸結(jié)為“理智/理性+意志”。但是按照亞里士多德和阿奎那,他們都肯定倫理行為是“人性行為”;只有那些以人為主人的行為,才可以真正被稱為人性行為。而人是借著自己的理智和意志(即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意志”),而成為其行為的主人的。人性行為的結(jié)構(gòu)即是由“理性+意志”完成的。其中,意志作為理性欲望,其欲望能力的對象目標固為“善”,但欲望本身是盲目的能力,只傾向于先由理智所認識的善,理智若未提供善、未指出何物為善,欲望能力則缺乏對象?!袄碇?理性+意志”的人性(行為)結(jié)構(gòu)的主導仍在于理智,亞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倫理哲學也被稱為是一種“主知主義”。

      (二)中國四德

      至于中國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仁、義、禮、智,孟子首度將四者并列,在《孟子》一書中反復出現(xiàn)。其中有五處最為重要,如下: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墒怯^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6》)

      孟子將四德的始源歸根于內(nèi)在人“心”,表明四德在“心”的思維基礎(chǔ)上作為“心”的四種表現(xiàn),呈顯道德心的四個重要面向。

      2.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孟子·公孫丑上7》)

      孟子指出若缺乏四德,顯示人無自主性,喪失主體性,道德主體無法成其為一道德主體,則只能是別人的仆役。

      3.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離婁上27》)

      此章對四德的理解十分重要,指出四德和“樂”的內(nèi)在意涵及其關(guān)系?!叭手畬?,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其實就是《論語》所謂的“孝弟(悌)”,是儒家倫理的基礎(chǔ)?!爸恰钡聞t是“知斯二者弗去是也”①樊浩:《道德形而上學的精神哲學基礎(chǔ)》,第277頁。樊教授指出“其本體狀態(tài)即是道德良知”。,智德的地位雖不及仁、義二德,仁、義二德卻必須透過智德方能見之明而守之固,借由智德肯定二德不可動搖的基礎(chǔ)地位,因此,智德也是儒家倫理所視為的必要之德。“禮”的實質(zhì)就是節(jié)制或文飾仁、義二德?!皹贰保▂uè/ㄩㄝˋ)的實質(zhì)就是樂(lè/ㄌㄜˋ)于從事仁、義二德,從中產(chǎn)生快樂;快樂一產(chǎn)生就無法停止,無法停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此章表明“智”、“禮”、“樂”的實質(zhì)內(nèi)涵都是環(huán)繞仁、義二德而來,由此也見得仁、義二德比起“智”、“禮”、“樂”似乎更為核心。

      4.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6》)

      孟子指出作為四德的種子或始源的四端之心是人普遍具有的(具普遍性),且指出四德及四端之心是人生而即固有的(具先天性)而非外來或后天加諸人的。

      5.孟子曰:……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盡心上21》)

      孟子肯定君子所性之四德乃“根于心”,即所謂“即心言性”之說。這說明儒家的“人性論”其實更好說是“心性論”;孟子可說是建立儒家人性論向內(nèi)求索的第一人,傾向于將倫理學朝往道德內(nèi)在性的思維方式。

      作為惻隱之心的仁,可說是儒家倫理道德的根本或本源,統(tǒng)稱為一種“道德情感”。樊教授采取類似的說法,他也說:“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嚴格說來都是情?!雹谕?。關(guān)于智德,孟子一次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一次言“是非之心,智也”(4),但跟其他三德相同,都是以“心”來稱說。樊教授則以為:“是非之心可以說是理,但它不是希臘式的思辨之理,而是性之理,情之理?!雹弁?。首先,此“智”作為“是非之心”,乃純就人性論與道德實踐而論,與建立科學或自然知識毫不相干?!笆欠侵摹蹦送凇靶闹賱t思”之“心思”,此即心經(jīng)過思考反省而作出是非之評價或判斷;換言之,在道德實踐發(fā)生之初,作為道德主體之良知必然發(fā)為是非之心以從事道德判斷。是非之心一旦發(fā)用,即思考、反省、各方審慎考慮之后,正確判斷完成并命令道德主體去實踐之時,此時方可言“智”德/“智德”。是非之心未發(fā)用時,即是潛存于人本心的“智性種子”、“智之端”,發(fā)用后才有所謂“智”,“智”在此是一種德行,未必不能相當于西方之“智德”。由于孟子以為“仁義禮智根于心”,心是內(nèi)在的,而四心的發(fā)用方可成就真正的仁義禮智四德,故孟子主張“仁內(nèi)義內(nèi)”,甚至可以據(jù)上下文意以及孟子思想脈絡加上“禮內(nèi)”、“智內(nèi)”。固然一個倫理道德行為,我們或許可稱之為“仁之行”、“義之行”、“禮之行”或“智之行”,然而這些道德行為之所以是道德的,關(guān)鍵并不在于它們符合外在規(guī)范或標準,而是在于它們源自良知本心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所以,孟子說得好:“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雹佟睹献印るx婁下19》。仁義(禮智),并不是外在或外加的價值規(guī)范或標準(非由外鑠我也),而是內(nèi)在于我心的義理、我固有之也,道德主體我只是自然地“由”之而行,并非刻意地矯揉造作地行仁義(禮智)。按照孟子,倫理道德實是本心本性的延伸與擴充,是相合于良心善性的,不似荀子學說主張相反于本性、惡性而來自化性起偽的人為造作。

      其次,“智”作為四德之一,孟子強調(diào)其具體內(nèi)容主要在于“知仁、義二者弗去是也”?!笆欠侵摹钡闹饕b別對象是“仁”與“義”兩項主德(或兩項主要價值)。仁的具體表現(xiàn)是“事親”,義的具體表現(xiàn)是“從兄”、“敬長”,孟子以為仁、義二者是最要緊的德行,而“智德”的意義正在于認識到仁、義二者是最要緊的德行、不可須臾離也。能如此認識之人,正是智者,正是具備智德之人。這樣的認識為孟子而言其實并不困難,因為“智”也是吾人內(nèi)在固有的,可以說是一種“無不知愛其親”、“無不知敬其兄”的“良知”;此亦影響后代儒者如王陽明直言“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母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②《傳習錄·卷上》。。自此,孟子可以說是儒學中首度將“良知”與“智德”二者密切關(guān)聯(lián)起來的第一人。孟子又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贝恕爸詳U而充之”之“知”正是道德主體之“良知”/“智德”積極主動化為道德實踐的具體表現(xiàn)。樊教授以為“從形式上看,這種是非之心的智是一種理性,但它本身的內(nèi)容是由仁與義決定的,因而在一般情況下,這種智也是一種生活的情理”③樊浩:《中國倫理的精神》,第82頁。(如前文之“性之理,情之理”)。最后,樊教授歸結(jié)出“四德—四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種“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為主體的特殊人性結(jié)構(gòu)”。這樣的詮釋,對孟子哲學來說大抵是客觀合理的,唯儒學各家的說法細節(jié)不一,無法一概而論。例如對“禮”之為德的討論,它是“內(nèi)”或“外”?或兼“內(nèi)”、“外”?對孟子是“內(nèi)”,其他儒者則未必。但儒學共有的思想資源“仁”,“仁者人也”、“仁也者人也”等,都不約而同朝向儒家倫理學以倫理/道德情感為基的道德哲學形態(tài)。

      四、結(jié)語

      關(guān)于樊教授提出“西方四德的人性結(jié)構(gòu)是‘理性+意志’;中國四德的人性結(jié)構(gòu)是‘理性+情感’”的兩命題,根據(jù)上文的討論,或許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義、勇、節(jié)的主體依序是“理智、意志、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歸結(jié)為“理智/理性+意志”。關(guān)于中國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歸結(jié)出“四德—四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種‘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為主體的特殊人性結(jié)構(gòu)”這樣的詮釋,對孟子哲學來說大抵是客觀合理的,唯儒學各家的說法細節(jié)不一,無法一概而論、一體適用。然這些都只是哲學探索歷程中細微處的微小問題,樊教授系列著作呈現(xiàn)廣納中西、結(jié)合理論與實務、持續(xù)為倫理學體系化建構(gòu)的企圖與努力,才是以追求真理為使命的學術(shù)界的亮點!

      (責任編輯:張琳)

      中圖分類號:B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0047(2016)02-0009-10

      作者簡介:潘小慧,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猜你喜歡
      道德哲學
      一致的平等主義者:康德種族理論與道德哲學關(guān)系辨析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5:36
      《擇天記》中的哲學意蘊
      聲屏世界(2017年12期)2018-03-07 17:48:16
      文明社會的倫理基礎(chǔ):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主題
      求是學刊(2017年6期)2018-01-10 06:14:56
      巴赫金道德哲學下的負責任道德主體哲學解讀
      赫勒雙重性質(zhì)的自我反思對個性道德發(fā)展的作用
      世紀橋(2017年10期)2017-11-22 13:33:31
      福斯特生態(tài)正義思想的道德哲學意蘊解讀
      休謨道德哲學的本體論失陷
      西部學刊(2017年3期)2017-04-13 23:16:21
      論環(huán)境倫理學的兩種探究模式
      求知導刊(2016年25期)2016-10-17 10:59:53
      康德道德哲學中正當優(yōu)先于善的三種形式——一項以羅爾斯為參照的研究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32
      社會治理的政治倫理建構(gòu)析論
      理論導刊(2016年1期)2016-01-20 13:32:05
      高台县| 天门市| 敖汉旗| 民乐县| 同德县| 方正县| 宁强县| 穆棱市| 建平县| 双城市| 名山县| 沾益县| 绥芬河市| 札达县| 石屏县| 和顺县| 张家界市| 商河县| 高阳县| 宾川县| 图们市| 庆安县| 梁山县| 运城市| 嘉祥县| 石台县| 涟水县| 丹棱县| 无极县| 长汀县| 桂阳县| 抚宁县| 尖扎县| 石柱| 西城区| 元谋县| 泗水县| 富源县| 贺州市| 巴林右旗| 昭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