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穗
作為傳統(tǒng)地方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維揚小吃與揚幫菜源出一脈,同樣是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除了那早已聞名天下的三丁包、翡翠燒賣、千層油糕、豆腐卷子、煨面之外,揚州特有的爛面燒餅,更稱得上是小食界中的一朵奇葩。
爛面燒餅,顧名思義就是用軟爛的稀面做成的燒餅。長久以來,該餅因制作精細,入口松軟而廣受揚州百姓歡迎。只不過近些年,因成本偏高,工藝復雜等因素,市面上已漸漸難覓其蹤影,只有一些老揚州還保留著這門傳統(tǒng)手藝。
筆者有一位老友,是做爛面燒餅的高手。多年前,筆者于他家中小住期間,曾多次品嘗過那既可“香飛散而遠遍”,又使“行人失涎于下風”的美味。至今念起,仍自口水滴滴,舔唇干咽!而幾番耳濡目染之下,也使得筆者對爛面燒餅的制作略知一二。
爛面燒餅之所以好吃,關鍵在于餡料。餡料可用豌豆苗、油菜、韭菜、薺菜、莧菜、茼蒿等各種綠葉菜,但最為地道的還是蘿卜絲。蘿卜須選色澤潔白、個頭嬌小、品質細嫩的白蘿卜,洗凈后刨成絲,入鍋焯一下,撈起過涼,擠成團待用。
鍋中用熟豬油和蔥姜爆香,下五花肉丁煸炒,繼而加醬油、白糖、味精和少許清水燒至熟爛,冷卻后和蘿卜絲、青蒜絲一起拌透,餡心便做好了。
制作爛面燒餅,和面是最具技術含量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面和水的比例要適中,面既要和稀,又不能過稀。干稀的程度,以用筷子挑得起為準。
和面時,先放適量鹽,再添入熱水。水不能一次放太多,須得邊加邊和。而后左右手各執(zhí)一雙筷子,筷尖相對,在面盆里橫向打圈,直至面絲粘連時,置一邊醒一個小時,待面上勁后,復攪拌一次,以加強韌性。
由于面稀沾手,因而在攤餅之前,需準備好一個干凈的平盤,并先在盤內撒一層干面粉,再用筷子攤入酌量和好的爛面,滾成面團,按成燒餅狀,之后便可捺上鮮香汁滿的餡心了。這個“捺 ”字,也是做爛面燒餅的訣竅,只可意會而難于言傳。要求動作連貫,手不能被爛面粘住。
一邊捺,一邊從四周拎起面皮,收口捏緊成球形,開始拍餅?!芭摹边@一招,極見功夫。功不到家,兩手必是沾滿爛面。拍時兩個手掌要反復不停地將包著餡心的面團拍扁拍圓,直至兩面其薄如紙。此外,餡也需拍得均勻,講究皮薄餡滿,不破不通。
餅拍成,須即刻下鍋煎炕。炕時,先用水油(即加水之油)滑鍋,然后放餅,再用手指背面慢慢壓成三分厚薄,邊澆水油邊炕餅。加水油的目的,一是靠蒸汽催熟面餅,二是使得燒餅松軟不發(fā)硬。
小鍋文火,稍等片刻待餅變色,用平鏟翻面,繼續(xù)用水油炕,讓餅的另一面也沾上油。如此多翻幾次后,飛金點翠,呈半透明狀并泛著油泡的爛面燒餅便躍入眼簾了。
剛出爐的爛面燒餅,簡直是件工藝品。透過那薄如紙的面皮,能一眼看到里面裹著蘿卜絲肉丁的內餡,殷殷深綠,均勻密布至邊沿,很有點書法里力透紙背的味道。加之那陣陣襲鼻的餅香,常常讓人等不及裝盆入席,便迫不及待地用手抓著吃起來。
一口咬下,只覺餅皮綿軟中帶著酥脆,蘿卜香和著豬肉鮮的內餡,油而不膩,滿嘴芬芳。若是再佐一碗滾燙的清粥,稀哩呼嚕間,古城的風韻與家的溫馨,已盡瀲滟成這至純至美的揚州味道。
責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