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筠筠
古代騷人墨客往往在游山玩水、登臨古跡中暢敘自己的情思。他們習慣于在自然之景中覽物抒懷,將所見之景與自身經(jīng)歷結(jié)合在一起,他們喜歡山的巍峨、水的靈動、天的空靈、地的遼遠,在自然萬物中去發(fā)掘它們蘊含的人生哲理,于是就形成了“物我皆忘”的藝術(shù)魅力。
一、聯(lián)系時代,把握品析重心
我們在教學中應(yīng)依據(jù)文章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聯(lián)系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有針對性地對詩文進行品評。
例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因為參與了王叔文發(fā)起的變革活動,作者株連獲罪,被遠放永州,做了永州司馬。到那以后,他的母親亡故,王叔文也被處以極刑,自己則在一片質(zhì)疑、誹謗、誣陷聲中抑郁消沉。永州風光綺麗雄偉,為常人所不知。柳宗元便帶著朋友一起游玩賞景,飲酒作詩,怡然自樂,甚至到了紅日西沉而不覺的地步。此時的柳宗元覺得自己身心與瞬息萬變的造化萬物相融為一,遁入物我兩忘之境。于是這時才感覺到,先前所謂 “無遠不到”“皆我有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游歷,而“始得西山”之后才明白,現(xiàn)在才是“游”的真正開始。作者這一感悟非常珍貴,這是其內(nèi)心明朗、境界提升的真實表現(xiàn)。仕途坎坷,遭逢貶謫,給了作者沉重的打擊,此時才得以解脫,有了希望,看清了將來,這便是柳宗元西山宴游的主要收獲。
有的游記散文重在欣賞詩文內(nèi)容,有的作品重在體味思想感情。所以,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評文章的時候,可以依照文章的時代特征,結(jié)合作者個人經(jīng)歷,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深入探究,使他們樂在其中。只有如此才能夠引領(lǐng)他們走進作品深處,探尋游記散文的“真滋味”。
二、多元對比,升華主旨情感
讀者在欣賞古代游記作品時,會情不自禁地跟隨詩人描繪的景物,徜徉于“佳木秀而繁陰的山林,陶醉于“濤瀾洶涌”的江河。如何走入這美景,讓文章的內(nèi)涵更加明朗呢?多元對比便是不二之選。
例如蘇東坡的《赤壁賦》,這篇散文從月夜泛游寫起,酌酒作詩,作者完全被此時的美景吸引,忘記了塵世的煩惱,獲得了心情的釋放,沉浸在快樂之中;再寫興亡變化,頓覺人生的短暫所以又因客觀現(xiàn)實的不可抗性而深感苦惱;最后通過問答的形式闡述了物我共存的超然灑脫的人生感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特點,我們可以把這篇文章與《始得西山宴游記》進行對比此文也是作者官場失利而淪落為永州司馬時所作游歷之前內(nèi)心苦悶難解,游歷之后心曠神怡,抑郁冰釋,冥冥之中與萬物合為一體,柳宗元利用這篇文章來表達他被貶謫之后的心理變化,借此表達其縱情天地的情懷。兩篇文章都是借景抒情無論在寫作背景、作者經(jīng)歷以及創(chuàng)作思想方面都有相通之處,通過多元對比,使文章主旨越發(fā)突顯
三、內(nèi)外鏈接,引導知人論世
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涉獵,讓學生把課文與課外讀物聯(lián)系起來,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把握景、情、議論間的關(guān)系,知人論世。如此有利于同學們更深層次地探尋文章的深意。
例如在教學《赤壁賦》時,首先找到“于是飲酒樂甚”“哀吾生之須臾”“客喜而笑”幾個重點句,從而明確作者的感情軌跡是“樂——哀——喜”。這個情感軌跡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探尋作者的內(nèi)心不難發(fā)現(xiàn),“樂”源自于山水景致,即使是“樂”,也是暫得其樂,緊接著便在雄偉無盡的長江面前感受到天地之無邊無窮,而自己卻是那么的渺小可憐,“哀嘆”便理所當然了。“喜”源自于“悟”,羨慕只能平添愁怨,倒不如“共適”來得輕松自在,而這種在宇宙萬物面前的思考與《蘭亭集序》有著類似之處。因此在教授這一課時,我們可以結(jié)合《蘭亭集序》來講解,這篇文章的情感軌跡是“樂——痛——悲”。與朋友相聚在風景優(yōu)美的會稽山,流觴曲水,吟詩抒懷,這是“山水之樂”,然而這種“樂”也是暫得之樂,面對無窮的宇宙,作者也展開了思考,自己短暫的生命在無盡的時間與空間面前是多么的不值一提,“死生亦大”的悲嘆油然而生,成為千古悲嘆。
古代詩文距今久遠,寫作背景比較復(fù)雜,所以運用內(nèi)外鏈接、知人論世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作品所傳達的文化底蘊。
作者簡介:江蘇省海門市三廠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