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鳳艷
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魅力重在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詩人毫不掩飾地袒露胸襟,學生欣賞起來一目了然,而間接抒情涉及的內容寬泛,表露的情感較為隱晦,需要學生掌握其基本的表達形式及特征,才能深入體味作者在詩文中蘊含的情感。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詩人即景寫情,因景生情,此時的景物不再是自然之物,而是詩人情感的寄托。作者將自己的情感、意趣遷移到所見之景上,眼中的各種意象就被感染上了作者的情愫,情和景融合在了一起。
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懷》,是詩人閑暇旅途中的所見有感,詩中選擇了諸多秋末冬初的意象,木葉飄零,鴻雁南歸,北風呼嘯,江水寒涼。種種意象,展現(xiàn)了無盡的蕭條與凄涼。詩人羈旅在外,客居他鄉(xiāng),睹物思懷,不禁愁腸寸斷,淚流滿面。詩人借助江上早寒時凄清的景色,抒發(fā)了自己懷鄉(xiāng)思歸的凄楚之情。再如王昌齡的《閨怨》,把深閨里的少婦當作敘述主題,描寫從前她一心希望夫君能夠早點魚躍龍門,雖一人只身在深閨但并不覺得愁苦??墒钱斔巧蠘穷^,春光融融,楊柳依依,田野間隨處可見出雙入對的踏青之人,而自己卻獨守空房,與丈夫天各一方,惆悵、惋惜之情不免涌上心頭。詩文中生動細膩地表現(xiàn)出閨中少婦的情感變化:自己是否會像這路邊的楊柳一樣,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枯黃褪色?一想到此,便悔不該當初讓丈夫遠走他鄉(xiāng),建立什么功業(yè)!詩人用白描手法傳神地描繪出深閨少婦的哀怨之情、失落之意、相思之苦。
二、用典言志,抒寫心懷
古人在創(chuàng)作時常常會通過典故來表情達意。有時有些內容不便在詩文中直接表露出來,就需要借助一些歷史故事、引用前人的詩句來表達自己內心復雜的情感,抑或是抒發(fā)對當前國事、自身閱歷的感慨。用典會使詩文情感表達更含蓄,更委婉。
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選取了四則歷史故事來諷喻當時的朝政,抨擊當時大權在握的韓侂胄冒天下之大不韙,草率北伐,想僥幸成功的錯誤行徑。字里行間滲透著詩人滿腔的報國之情,流露出詩人渴望北伐、收復中原的愿望。接著又回想當年宋武帝先后打敗了后燕、后秦,從而聲名顯赫,而宋文帝在戰(zhàn)略上急于求成,倉皇北伐,最終功敗垂成。由此表明作者想一心收復淪陷的國土,又不想草率行事的主張,想讓當朝統(tǒng)治者引以為戒。然后又用漢將霍去病抗擊敵人,一直打到狼居胥山,而后凱旋的歷史事例,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至長江北瓜步山時修建行宮的典故,真切流露出詩人力主抗金的雄心。最后用“廉頗雖老,仍能為君王效力”的故事,表達作者忠心不二、報效國家的情感。這首詞不失為宋詞用典的典范。
三、借古諷今,點明題旨
古代文人墨客常用借古諷今的手法,或是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懷,或是關注社稷,關注民生,給讀者留下極好的審美體驗。
例如,在李商隱的《隋宮》中,提到了隋煬帝征求螢火蟲和讓百姓在運河沿岸種植楊柳的兩件事。而今,曾經的螢火蟲已經沒有了,而運河沿岸的楊柳卻依然棲落著烏鴉。這“有”“無”二字便道盡隋朝滅亡之后的悲戚景象。晚唐的時候,統(tǒng)治腐朽,黨爭頻繁,皇帝則多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作者在詩中提到隋煬帝的事,所用的手法就是借古諷今,李商隱之所以不惜筆墨描寫隋宮極盡奢華的生活景象,目的就是挖掘隋朝滅亡的原因,把國家興衰之理隱喻詩中,勸諫世人尤其是統(tǒng)治者要引以為戒。然而,就像劉禹錫說的那樣——“人世幾回傷往事”,興衰成敗的故事一直反反復復地上演,而作者卻無能為力,只能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寄寓在詩作中,聊以自寬。
總而言之,通過寫景抒發(fā)內心情感、通過用典表達作者志向、通過前朝故事諷喻當今是間接抒情常用的抒情手段。它們能將詩人內心的真實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或細致微妙,或粗獷豪放,只因抒發(fā)情感的方式不同,便有了詩作間的差異,欣賞時要慢慢品讀,方能知其味,曉其情
作者簡介:江蘇省海門市三廠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