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四站5號線D口與6號線C口近在咫尺。
2東四南大街北口。
3與6號線換乘通道。
4忙碌的人們穿行于“楚河漢界”之間。
【東四站】
東四的名稱來源于明代永樂年間街口修建的四座牌樓,東四牌樓南北牌樓上書“大街市”,東側(cè)牌樓書“履仁”,西側(cè)牌樓書“行義”,因地處北京城的東部與西四相對故稱為東四牌樓。5號線東四地鐵站是換乘車站,在此可以去地鐵6號線換乘到達北海、南鑼鼓巷、朝陽門、東大橋等地區(qū)。東四站的候車大廳很有特色,中間的地面上通過不同顏色的大理石鋪設了兩盤超大的象棋棋盤,匆匆上下班的人們像棋子一樣穿行在“楚河”“漢界”之間。
鬧市中的元代古寺——東四清真寺
出地鐵5號線東四站D口往北,在十字路口西南角有一座王府式三開間硬山筒瓦頂大門,古樸凝重,門上方有“清真寺”牌匾,廊下墻上鑲著“清真古教”四個字,不留意的人很難發(fā)現(xiàn)這里是一處宗教場所。一般人會以為這里是個王府或民居,其實這里是東四清真寺。東四清真寺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56年),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由后軍都督同知陳友獨資重建,景泰元年(1450年)代宗皇帝朱祁鈺欽題“清真寺”匾額,自此這里一直都是歷代政府所重視的宗教場所,“清真寺”一詞也成為了中國人對伊斯蘭教宗教場所的專用名詞。清真寺的大門為民國三年(1914年)改建而成,是古寺里比較年輕的一部分。進入大門是第一進院落,右側(cè)為男、女沐浴室,供穆斯林祈禱前潔凈身體,左側(cè)為阿訇辦公室。過了第一進院落是一個小院,院里上下水設備齊全,此院是用來宰殺向真主獻祭的牛羊的地方。小院的前面就是宣禮樓,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所建的原樓在光緒年間毀于大火,現(xiàn)存樓為2002年政府參照原貌圖紙復建的,就連宣禮樓上的脊獸,用的都是中國伊斯蘭教建筑中特有的無眼獸。
從宣禮樓底下穿過,就進入了第三進院落,院內(nèi)兩株粗大的銀杏樹枝繁葉茂,到了秋天滿地金黃。兩側(cè)房屋為會議室和辦公室,由抄手游廊相連,頗顯大氣。院落正前方為清真寺的大殿,它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角設擎檐柱,灰筒瓦廡殿頂。殿前帶卷棚式抱廈,抱廈面闊三間,進深四檁。殿內(nèi)屋架露明,遍施旋子彩畫,柱子滿飾貼金纏枝西蕃蓮圖案,這些都是明代的建筑風格。殿內(nèi)十分寬闊,可容納500人同時進行祈禱。大殿的前半部為木結(jié)構(gòu),后半部為穹窿頂結(jié)構(gòu)的無梁殿。無梁殿面闊三間,外形為歇山式,內(nèi)部以三座拱門與大殿相通。無梁殿的拱門與殿中橫匾都有金漆描繪的古體《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反映了伊斯蘭教崇拜與順從獨一造物主的教意。從喧鬧的大街上走入,置身幽靜的大殿之中,欣賞著殿內(nèi)一條條精美的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即便是絲毫不懂阿拉伯語的人也會覺得這是一樣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