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推類”問題散論

      2016-08-01 11:51:40王克喜
      關(guān)鍵詞:關(guān)聯(lián)性

      王克喜

      (1.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93;2.中山大學 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275 )

      ?

      “推類”問題散論

      王克喜1,2

      (1.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93;2.中山大學 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275 )

      摘要:中國邏輯史研究中的“推類”問題是關(guān)乎中國傳統(tǒng)邏輯的性質(zhì)、特征、風貌的重要問題,很多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問題是從這個問題分蘗出來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國邏輯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推進。本文在研究中國古代典籍的原著以及前賢關(guān)于“推類”的研究基礎(chǔ)上對“推類”做了重新界定,進一步豐富了“推類”的實際表現(xiàn)形式,特別是提出了與“推類”密切相關(guān)的概念——“關(guān)聯(lián)性”,對“推類”的內(nèi)在推理機制進行了重新闡釋,并與因明三支進行了簡單的比較研究。

      關(guān)鍵詞:推類; 關(guān)聯(lián)性; 深入歸納法

      “推類”問題的研究是中國邏輯史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問題??梢哉f,近年來,幾乎所有從事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學者均或多或少研究過此問題,也有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關(guān)注這方面的研究,專著雖然不多,但涉及這個問題的專著以及學術(shù)論文卻很多。學者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邏輯史研究的方向和學術(shù)深度。然而,對于這一問題還有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與研究的空間。

      一、“推類”概念

      關(guān)于什么是“推類”,學者們主要提出了如下觀點:

      (一)“推類”就是“類推”

      “推類”一詞在中國邏輯史研究中幾乎和“類推”的意思相同。劉培育指出:“中國古代邏輯討論‘類推’或‘推類’者很多?!愅啤颉祁悺且环N內(nèi)容相當寬泛的推理論證形式,并不就等于類比推理。”[1]255-268“‘推類’一詞在沈有鼎那里與‘類推’異名而同謂,可交替使用。據(jù)沈氏:‘辭以類行’是說一切推論最后總是要從‘類推’出發(fā)?!愅啤母鶕?jù)在于事物間的‘類同’。孟子說:‘凡同類者舉相似也?!褪沁@個意思。歸納推論和類比推論都是用‘類推’的方式進行的?!盵2]劉明明一方面說“推類與類推可視為等同的概念”,“據(jù)孫中原先生考證,‘推類’,由后世學者多變通地說成‘類推’”,另一方面又說“可知,‘推類’比‘類推’相對寬泛些”[3]20。

      (二)“推類”就是類比推理

      崔清田在《推類:中國邏輯的主導推理類型·摘要》中認為:“推類是中國邏輯的主導推理類型。推類是以類同為依據(jù)的推理,有類比推理的邏輯性質(zhì),有重內(nèi)容、輕形式的特征。推類成為中國邏輯主導的推理類型,是先秦文化制約的結(jié)果。”[4]吳克峰指出:“《周易》中的邏輯思想又是中國古代邏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邏輯稱為推類邏輯。推類邏輯是將要推出的結(jié)論與推論的前提看成是同類,如前提A與結(jié)論B是同類,A如具有a、b、c、d的性質(zhì),結(jié)論B具有a、b、c的性質(zhì),那么就可以推類出B也會具有d的性質(zhì)。這種推理方法在中國古代邏輯學典籍《墨經(jīng)·小取》中也被定義為“以類取,以類予”的方式。”[5]黃朝陽認為:“一種觀點認為,推類是歸納和類比的總稱。另一種觀點更進一步,認為推類除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之外,還包括演繹推理……對此我們難以茍同……中國古代的推類是并且只能是類比”[6]。

      (三)“推類”不是類比推理

      晉榮東的《推類等于類比推理嗎?》全文通過對前人關(guān)于推類的種種見仁見智的界定進行梳理,他認為:“首先,我將考察崔清田、黃朝陽等對于推類即類比推理的論證,然后簡要討論伍非百、汪奠基、沈有鼎、劉培育、孫中原等學者對推類的邏輯本質(zhì)所做出的一種不同的解讀。最后,我將立足于對推類實踐的分析,闡明類同原則的工作機制,從經(jīng)驗層面上進一步確認類同原則對于演繹、歸納和類比推理的普遍意義,最終證明推類與類比推理并不等同”[2]60-78。

      (四)“推類”就是“推故”,就是“類推”,也是“推理”

      劉明明在《中國古代推類邏輯研究》中指出:“從《四庫全書》和《四部叢刊》‘推類’‘類推’和‘推理’2000多次用例可知,其內(nèi)涵一直相通?!o以故生’,即‘推故’。‘辭以理長’,即‘推理’?!o以類行’,即‘推類’?!世眍悺嗦?lián),‘推故’‘推理’和推類互通?!?、理、類’三范疇的必然聯(lián)系,決定‘推故’‘推理’和‘推類’三術(shù)語的互通一致?!盵3]21由此,劉明明給出了“推類”的定義:“‘推類’宜定義為:推類是建立在對事物的性質(zhì)及其相互關(guān)系(‘理’)把握基礎(chǔ)上的中國古代的典型推理類型”[3]24。

      (五)“推類”概念的界定

      筆者認為,“推類”這個概念的提出是有著深邃的文化背景的,是和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相適應的,特別是和中國古代的所謂“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這個概念或可追溯到馬塞爾·格拉耐(Marcel Granet)作于1934年的《中國人的思維》。在此書中,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被當作中國人思維的一個特征。列維·斯特勞斯在其《野性的思維》中使用這個概念來描述“野性的思維”。李約瑟在其《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第二卷)討論了“象征性關(guān)聯(lián)”。費耶本拉德在《再見吧,理性》中稱之為“經(jīng)驗性思維”。但對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所作最為成熟的討論的是葛瑞漢的《理性與自發(fā)性》,在這部著作中,“類推思維”被用來描述后來被稱之為關(guān)聯(lián)方法的東西。相聯(lián)系的。因此,“推類”的界定,要能夠揭示出“推類”的特征來。筆者認為,“推類”的界定應該是:可以把推類理解成“推類是建立在對事物(包括現(xiàn)象)類的性質(zhì)及其相互關(guān)系把握基礎(chǔ)之上的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大及小、由小及大、由遠及近、由抽象及具體、由具體及抽象的推理過程”,這種推理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推理的“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特征。這個界定就是要強調(diào)“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的概念。

      二、“推類”形式的歷史考察

      “推類”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推理中的主導類型,盡管這種推理的性質(zhì)會因為語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xiàn),但“由此及彼”的特征一直貫穿整個過程。

      (一)“比”“興”等常見的“推類”

      朱熹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薄氨日撸员宋锉却宋镆??!眲③脑凇段男牡颀垺け扰d》中說:“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毛公判斷興體的依據(jù)是既看聲色狀貌的感覺聯(lián)系,也有事物的性質(zhì)事理等思理的聯(lián)系,還考慮到句法間的邏輯關(guān)系。從以上幾個較典型的詩例來看,比的原理即詩人要說明一種義理或形容一種感覺,然后以比象的某一點特征來將它具象化,從這一點來說,劉勰用“附”和“切”來說明比象,對于比義力求比附切合的關(guān)系,是很恰當?shù)?。此處不妨舉《詩經(jīng)》中體現(xiàn)感覺的幾類常見的興句取象來考察此觀點:

      其一,與青春繁盛之感照應的興句取象,以花類為主。如《周南·桃夭》《召南·何彼矣》都是以花之濃麗鮮艷,興起新娘盛年宜嫁的美好之感;《摽有梅》以梅之漸落,興起女子盛年將過之緊迫感;《衛(wèi)風·氓》中的“桑之沃若”[17]79及《小雅·隰?!分械摹吧H~有阿”[17]356都令人聯(lián)想到嫩桑般青春的鮮美之感;《陳風·澤陂》中由“有蒲與荷”[17]192興起對美人的思念;《檜風·隰有萇楚》中猗儺的“萇楚”興少女的天真無知,都是由花之繁茂比盛年之女子。

      其二,與情緒、性情相照應的興體。此類多取象于風。如《邶風·終風》中風的“暴”“霾”、和天色的“曀”“陰”固然是每章押韻的需要,但也可使人聯(lián)想到所思之人謔浪放蕩的脾氣、不眠者疑云密布的陰沉心情?!囤L·谷風》中帶來陰雨的谷風,雖然有“和舒”(毛解)和“暴烈”(姚解)的不同解釋,但均為興起夫婦相處的氣氛;《邶風·凱風》中和煦的南風使人感受到母愛的溫暖;《邶風·北風》中夾雜著雨雪的北風則烘托人們相攜逃亡的凄涼;《小雅·谷風》 更逐層寫出風由小到大,摧折草木的暴戾,及情緒由不安到恐懼再到怨憤的遞進相呼應。從《小雅·出車》第五章搬用此詩同樣是興“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我心則降”來看,恐怕在標明時節(jié)以外,還可由草蟲的鳴叫跳躍聯(lián)想到將要見君子時躍動不安的心情。

      其三,連綿和依附的狀態(tài)引起的聯(lián)想。如《小雅·南有嘉魚》中以甘瓠纏繞蓼木的情狀興賓主依附,《大雅·綿》中以瓜瓞連綿的情狀興宗族傳代綿延不絕。各例興句取象和應句興義雖然不同,但性質(zhì)類似。

      其四,興起孤獨無依之感的取象。《唐風·杕杜》和《唐風·有杕之杜》興句取象均為棠梨樹,前者興獨行者無兄弟之嘆,后者則希望所思君子來游,《小雅·杕杜》也以茂盛的棠梨起興,但所嘆的是征夫在外不歸。三首詩取象一致,興義卻各有不同,可見興之取象并沒有確定的喻義,但三者的孤獨感卻類同,由此也可見同類取象的興可以引起對象不同的同類感覺。

      興體中還有一類,是主要憑借日常生活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這類聯(lián)想與生活環(huán)境、習俗觀念密切有關(guān)。其中有不少常見的取象被當代學者解釋為隱語(或“庾語”)。如魚、薪、狐、雉、雁、乃至瓠匏、風雨、茅葛,等等,幾乎都與婚姻生殖有關(guān)。隱語在民間確實存在,當代農(nóng)村仍可偶見以隱語喻兩性關(guān)系的習俗。隱語說也是由解釋魚對于性的象征義開始形成一家學說的。魚和婚姻的關(guān)系,毛傳早就點到,其釋《衛(wèi)風·竹竿》說:“釣以得魚,如婦人待禮以成室家。”[17]82

      (二)連珠體的二支式﹑三支式

      陸機的二段連珠:

      臣聞:春風朝煦,蕭艾蒙其溫;秋霜宵墜,芝蕙被其涼。

      是故威以齊物為肅,德以普濟為弘。[17]461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春風在早晨吹拂,蕭、艾都受到它的溫暖;秋霜在晚上降落,芝、蕙都受到它的寒涼。所以,明君施威、濟德,只有對所有臣民一視同仁,才是肅嚴、弘大的。這則二段連珠是采用了類比的方式來進行說理陳述論說的。“是故”之前的話是前提,包括春風朝拂和秋霜夜降兩種自然現(xiàn)象。用春風、秋霜與明君的濟德、施威作比,并進而從這兩種自然現(xiàn)象歸納出一般性知識,即自然界里無厚此薄彼之分。由于這個道理很明顯,所以這個一般道理就被省略了?!笆枪省币院蟮脑捠墙Y(jié)論,它是通過與前提事件的類比得到的,即寒暖之于蕭艾,芝蕙同厚薄,則明君施威濟德于百姓應齊一。在這則二段連珠中,陸機以自然之理比人間之理,形象生動,簡潔通俗地闡明所要論說的君臣之理。

      以陸機的三段式連珠為例,可以全面地分析連珠體的邏輯推理特征。

      臣聞:音以比耳為美,色以悅目為歡。

      是以眾聽所傾,非假百里之操;萬夫婉孌,非俟西子之顏。

      故圣人隨世以擢佐,明主因時而命官。[15]461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音樂以適應于耳聞為動聽,容顏以悅目為姣好。因此眾人愛聽的不限于百里奚演奏的音樂;大家愛慕的也非僅為西施的容貌。所以,圣人能隨時世的變遷而識拔賢才,英明的君主能根據(jù)當代需要而任命官吏。

      這是一首以“臣聞”,“是以”和“故”連接起來的三段連珠。第一、二段之間為演繹性的推導,省略了“不同人的耳目各珠”的前提。雖為演繹,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演繹法。首先各自是一種演繹法,然后又以一二段合為前提,類比出另一組演繹推理來。好似不同演繹方法之間的轉(zhuǎn)換和應用。這個是陸機三段式的第一種形式。以兩段演繹推理為基礎(chǔ),類比出一組具有普遍性的推理結(jié)論或者觀點。

      (三)連珠體的復雜式

      在結(jié)構(gòu)上除了二段式和三段式的連珠之外,還有一種復雜的連珠形式。二段式和三段式連珠雖然簡潔,結(jié)構(gòu)清晰,推理思維嚴密,但其論證性的力度有限,因此對于復雜的說理論證的情況,簡單的二段連珠或者三段連珠既不能也不具備說服力與論證力的。因此,在實際的連珠使用中,往往將多段連珠混在一起,從而避免了長篇累牘的繁瑣論述,同時也保留了二段式或者三段式連珠簡明,直接推理,說服力強的特點。因此被許多的連珠制作者,甚至被很多的哲學家論證自己的學說體系而采用。復雜式的連珠體在韓非的連珠體例中比較常見,這是因為韓非初創(chuàng)連珠這種論理的格式,多數(shù)情況下格式還不是很嚴格,仍處于樸素的發(fā)端。因此,韓非不太拘泥于格式的嚴格要求,但由于韓非是基于其自身的豐富的邏輯,以及他獨特的二難論說式的論辯推理結(jié)構(gòu)形式之上而開創(chuàng)的連珠,因此,在早期的韓非的連珠形式里,更多注重于其論說結(jié)果的可信度與說服力,對于嚴格的形式并不是過度追求。因此,韓非的連珠雖然是萌芽式的連珠,但其所包含的邏輯思想?yún)s異常豐富,后世的揚雄、陸機、葛洪等均未超越。此處以韓非子的連珠體為例,來論證連珠體復雜邏輯結(jié)構(gòu)及其在論說中的作用。

      觀聽不參則誠不聞,聽有門戶則臣壅塞。(假言前提)

      其說在:侏儒之夢見灶,哀公之稱莫眾而迷。故齊人見河伯,與惠子之言亡其半也。 (正面例證,列舉四則故事)

      其患在:豎牛之餓叔孫,而江乙之說荊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敵。(反面例證, 列舉三則故事)

      是以明主推積鐵之類,而察一市之患。[18]148(比喻性質(zhì)的結(jié)論,包含兩則故事)

      整個推論的大概意思是:人君觀行聽言如不參稽于眾人,則不能了解到真實的情況;人君聽言如偏信一人,則言路堵塞。然后從正面列舉了侏儒諷喻衛(wèi)靈公勿專寵彌子瑕的故事,孔子勸諫魯哀公勿偏聽權(quán)臣季氏一家之言的故事,齊人以魚充為黃河之神來欺蒙齊王的故事,以及惠施諫魏王勿只聽一面之詞“亡其半”的故事。又從反面列舉叔孫因?qū)櫺咆Q牛兒先后誅殺自己的兩個兒子,最后自己竟餓死在豎牛手里。江乙指出楚國姑息養(yǎng)奸釀成白公之亂,以及衛(wèi)嗣君欲治國而不知治國之術(shù),反而培植了一些蒙蔽自己的臣下的教訓。這就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假言前提的真實性。最后,從假言前提推出結(jié)論:明君要像聚鐵做屏障來防備飛矢那樣,從多方面來制服臣下,使其不能生奸;要像辨察三人皆言室內(nèi)有虎而盲目信從之弊那樣,來辨察眾人之言而勿輕信。

      這一則復雜的連珠推論的前提由兩個假言命題組成,接著用一系列歷史故事從正反兩方面加以歸納,最后以兩則故事作結(jié)。整個推理過程列舉九則故事,雖每則故事都是獨立的,但顯然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捌湔f在……”中的四個故事和“其患在……”中的三個故事是用來從正反兩方面證明概括性前提的,用的是歸納法,是概括性前提得以成立的根據(jù);而從每一則故事與結(jié)論的關(guān)系來看,又具有類比的性質(zhì);再從結(jié)論與假言前提的關(guān)系來看,又顯然是演繹的關(guān)系。由此可知,韓非這里的復雜連珠中有融歸納、類比和演繹于一體的錯綜的邏輯關(guān)系,它把許多事例用邏輯方法串連起來,在語言形式上又“若珠之結(jié)排”,形成了架構(gòu)性非常強的邏輯推理方式,稱之為連珠極為貼切。復雜的連珠在韓非的著作中應用的非常廣泛,特別是在論證或者論說時這種應用極為常見。比如,論證“禍兮福之所倚”時就使用了一個很復雜的連珠,但又不失簡潔和嚴密的邏輯推理性。

      三、“推類”的內(nèi)在機制

      從邏輯發(fā)展的三大源流的邏輯發(fā)展歷史來看,推類的推理機制和亞里士多德邏輯的三段論推理機制不同,也和因明的推理機制不同,對此,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學者們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看法,盡管先賢們的看法具有獨特的視角和精準的理解,本文還是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推類”的邏輯性質(zhì)

      1.演繹性

      晉榮東在《推類等于類比推理嗎?》一文中舉出如下實例認為,推類具有演繹性,前提和結(jié)論之間具有必然性:

      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盵19]42

      孔子不認為自己是圣人,但從孔子自己承認的“孔子學不厭而教不倦”出發(fā),子貢經(jīng)過一個復雜的推類,最終得出了他所期待的結(jié)論:“孔子是圣人”。這一推類之所以可能,關(guān)鍵就在于子貢根據(jù)類同關(guān)系,對“孔子”進行了一系列的歸類:“孔子”真包含于“學不厭而教不倦”之類:“學不厭而教不倦”真包含于“仁且智”之類:“仁且智”真包含于“圣人”之類:于是“孔子”亦真包含于“圣人”同類。這里,類同原則的工作機制就表現(xiàn)為:推理者根據(jù)類同關(guān)系,對某個對象進行(一次或多次的)歸類,以確認該對象具有一種新的類同屬性。究其實質(zhì),這個推類是一個后退式的復合三段論,其前提與結(jié)論之間具有必然聯(lián)系。

      再來看王充《論衡·道虛》中的一個推類:

      夫人,物也,雖貴為王侯,性不異于物。物無不死,人安能仙?[20]106

      “性不異于物”明確表述了“人”與“物”之間具有的類同關(guān)系。以此為基礎(chǔ),王充援引同類之理——“物無不死”——來推類,從“夫人,物也”推出“人安能仙?”這里,類同原則對推類過程的引導就表現(xiàn)為:以類同關(guān)系為基礎(chǔ),推理者援引同類之理來確認某類對象中的個別對象具有同類之理所反映的屬性。很明顯,這個推類使用的是三段論第一格的Barbara式,這是一種具有必然性的演繹推理形式[2]60-78。

      除此以外,沈劍英在《論連珠體》一文中對陸機的《演連珠》“臣聞尋煙染芬,熏息猶芳;征音錄響,操終則絕。何則?垂于世者可繼,止乎身者難結(jié)。是以玄晏之風恒存,動神之化已滅”[15]461進行研究,認為“這種三段的連珠主要用演繹法”,在對“臣聞音以比耳為美,色以悅目為歡。是以眾聽所傾,非假北里之操;萬夫婉孌,非俟西子之顏。故圣人隨世以擢佐,明主因時而命官”評論道:“這個三段的連珠用的推理論方法比較特殊。第一、二段是演繹關(guān)系……。這種演繹確實很奇特的,它決不同于一般的演繹法”[7]250-261。

      2.歸納性

      晉榮東在《推類等于類比推理嗎?》一文中舉出如下實例認為,推類具有歸納性,前提和結(jié)論之間具有或然性:《墨子·天志下》中記錄了如下一個推類:

      茍兼而食焉,必兼而愛之。譬之若楚、越之君:今是楚王食于楚之四境之內(nèi),故愛楚之人:越王食于越,故愛越之人。今天兼天下而食焉,我以此知其兼愛天下之人也。[21]85

      墨子首先根據(jù)“楚王”與“越王”皆有“食于某地且愛某地之人”的屬性而將其歸于同類,進而概括出它們所屬之類共同具有屬性“茍兼而食焉,必兼而愛之”。“類不悖,雖久同理”(《荀子·非相》,同類事物總有相同之處,總受到相同的規(guī)律或道理的制約,于是墨子又援引那個共同屬性來確認與“楚王”“越王”具有類同關(guān)系的“天”——三者均有“食于某地”的屬性——也具有“愛某地之人”的屬性,由此就證成了“天兼天下而食焉,必兼愛天下之人”。在此,類同原則對推類過程的引導具體表現(xiàn)為:根據(jù)類同關(guān)系,推理者從前提所涉對象具有的某種屬性出發(fā),貫通其類,概括出某種同類之理,然后援引同類之理來確認同類的其他對象也具有同類之理所反映的屬性。這個推類的過程頗為復雜,推理者先進行了一個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然后從歸納所得之普遍概括出發(fā)進行演繹推理,對個別對象進行推斷[2]60-78。

      沈劍英在《論連珠體》一文中對陸機的《演連珠》進行研究,認為“這種三段的連珠主要用演繹法,只是在第三段列舉例證時用的是歸納法,因此很像印度的因明三支推論”?!扒疤崾紫葰w納,……由此可以看到,這首連珠雖然只有前提和結(jié)論兩段,但其前提具有歸納的性質(zhì),其結(jié)論則具有演繹的性質(zhì),前提與結(jié)論并不具有直接的推導關(guān)系,其間還隱含著一個類比的過程,類比的前提原來就是從歸納得來的結(jié)論,類比的結(jié)論又作了演繹的前提”[7]250-261。

      3.類比性

      崔清田在《推類:中國邏輯的主導推理類型》中指出:“墨家的辭“以類行”和“以類取,以類予”的推類準則,以及推類的實例都顯示:推類是以兩個或兩種事物共同具有某些類同屬性為依據(jù),推出它們共有其它屬性的推理;推類是由個別或特殊進到個別或特殊的推理;推類沒有也無法確證前提中類同屬性與結(jié)論中推出屬性之間有必然性聯(lián)系,前提與結(jié)論的聯(lián)系只具或然性,屬或然性推理。這些都說明推類有類比推理的性質(zhì)”[4]136-141。

      4.深入歸納法

      羅馬尼亞邏輯學家安東·杜米特留的《邏輯史》指出:“劉家惠認為,歐洲的漢學家和中國學者所說的類比推理,實際上是深入歸納。這種深入歸納不是從特殊到特殊的過程,而是包含從特殊開始,建立一般原理。下面就是作者給這種歸納下的定義:‘深入歸納是一個由類比進行的推理,它在推演之下產(chǎn)生。推理的目的在于深入認識關(guān)于特殊族類的規(guī)律。但是,它不是建立于S·穆勒歸納法基礎(chǔ)上的從一個特殊到另一特殊的過程’。劉家惠強調(diào),雖然深入歸納法是中國一切推理的鑰匙……”[8]2-38

      我們認為,推類的性質(zhì)要針對具體的用例來探討,不能一概而論,就墨家邏輯所說的譬、侔、援、推等推理而言,其性質(zhì)是類比推理,往往具有“比類合誼”的性質(zhì);而墨家邏輯所說的止、連珠體以及部分的諸如《墨子·非攻》所言: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21]53-62

      這里既具有歸納也具有類比的性質(zhì);而連珠體的所謂演繹性質(zhì)其實是研究者的一廂情愿,其本質(zhì)還是類比。至于晉榮東所舉的具有演繹性質(zhì)的推理例子是不是合適的推類的例子還需商榷,最起碼不是狹義的推類意義上的用例。

      因此,推類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推類是泛指中國古代所有的推理,既包含演繹、歸納,也包含類比。而狹義意義上的推類則是專指類比推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崔清田指出推類是中國邏輯推理的主導類型。

      (二)“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的概念

      很多學者在對中國古代的推類性質(zhì)進行研究的時候,都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類同原則”。孫中原在解讀《墨辯》時也指出,《大取》所說的辭“以類行”,講的是推論中所涉及的事物類別,應該前后一致,而不應該出現(xiàn)矛盾;《小取》說的“以類取,以類予”,旨在強調(diào)取例證明和予例反駁,都應遵守同類相推的原則,不然會引起矛盾[2]60-78。崔清田認為:辭“以類行”和“以類取,以類予”,不僅指明了墨家推類的依據(jù)是類同,同時也說明了推類的一般程序。這就是以類同為依據(jù)選取理由,再以類同為據(jù)從理由推出結(jié)論,成立所要論證的命題[4]136-141。其實,研究中國古代的推類問題更應該關(guān)注這樣一個概念,那就是“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究其實,中國古代的先哲們一方面對“同異”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同”“異”沒有固定的界限,所謂“畢同畢異”,另一方面在古代典籍中“異類相推”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对娊?jīng)·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 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 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 胡不遄死?”[17]69《淮南子·說山訓》:“物固有似然似不然者?!惒豢杀赝啤?。《論衡·實知》:“凡圣人見禍福也,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墨家雖然強調(diào)“異類不比”,但沒有說“異類不推”,正是基于這些也同時指出“(仁)愛己者非為用己也,不若愛馬”(《經(jīng)說上》)。所以,我們更主張“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是中國古代推類的原則或者規(guī)則。

      “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這個概念來源于西方,這種思維的表現(xiàn)形式更傾向于聯(lián)想、比喻和類推等。對于這個問題,有的學者已經(jīng)有所論述,劉明明認為“推類是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的一種模式”[3]332。張曉芒認為:“我們在運用‘譬’的推導方法時,就要對這些‘譬’提出以下批判性的評價:第一,……第二,類比的前提與結(jié)論之間是否具有相關(guān)性?……”[9]77-80不管推類的性質(zhì)是什么,關(guān)聯(lián)性一定是第一要素,沒有了關(guān)聯(lián)性就不可能進行推類。

      (三)“推類”的推演程式

      推類的推演過程也會因為具體的用例不同而不同,主要有比肩式、輻射式、魚貫式和復雜式。

      比肩式是推類的主導形式。這種形式主要是基于兩個或兩類事物如果類同,就可以推出它們在某個性質(zhì)也相同,體現(xiàn)了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由大及小、由小及大、由抽象及具體、由具體及抽象的推理過程。諸如陸機《演連珠》:“臣聞春風朝煦,蕭艾蒙其溫;秋霜宵墜,芝蕙被其涼。是以威以齊物為肅,德以普濟為弘?!边@就是從自然推類人事。崔清田認為這種推理形式可以表述為:“乙(墨家命題)與甲(世人命題)均有屬性丙(‘不是而然’),乙與甲類同(‘此與彼同類’);甲有屬性丁(‘世相與共是之’);所以,乙也有屬性丁(‘世相與共是之’‘無難也’)”,我們的看法和此有些不同,其形式應該是:

      A和B類同,A具有X性質(zhì)

      所以,B也具有X性質(zhì)

      這種推類和傳統(tǒng)邏輯的類比推理有所不同,傳統(tǒng)邏輯的類比推理的形式是:

      A具有性質(zhì)a、b、c、d

      B具有性質(zhì)a、b、c

      所以,B可能具有性質(zhì)d

      所謂輻射式就是從某個事物的原點出發(fā),向四周輻射推類,古代漢語語義的發(fā)展就集中地體現(xiàn)了這種形式:“曲”的本來意義是一種與方器相對的圓曲形的器具,以這個本意為原點,可直接放射引申出如下詞義:一是用于樹木,指彎曲;二是用于頭發(fā),指蜷曲;三是用于宮室,深邃;四是用于街巷,指偏僻;五是用于言論,指片面;六是用于見識,指寡陋;七是用于音樂,指樂調(diào);八是用于歌唱,指唱詞;九是用于筆法,指曲筆;十是用于動作,指曲成[10]181-182。

      所謂魚貫式就是以某個事物為源點引申出甲義,再由甲義引申出乙義,再由乙義引申出丙義,一個接著一個引申出新的詞義。例如:“兵”的詞義引申過程就是:兵(兵器)→士兵→軍隊→戰(zhàn)爭→殺傷;朝(早晨)→朝見→朝廷→朝代。

      所謂復雜式就是包含有演繹性質(zhì)、歸納性質(zhì)和類比性質(zhì)的復雜推理過程,這正如沈劍英在《論連珠體》中研究《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觀聽不參則誠不聞,聽有門戶則臣壅塞。(假言前提)其說在侏儒之夢見灶,哀公之稱‘莫眾而迷’。故齊人見河伯,與惠子之言‘亡其半’也。 (正面論證,列舉了四則故事)其患在豎牛之餓叔孫,而江乞之說荊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敵。(反面例證,列舉了三則故事)是以明主推積鐵之類,而察一市之患。(結(jié)論,包含了兩則故事)”所說的那樣:“這一推論的前提由兩個假言命題組成,接著用一系列歷史故事從正反兩方面加以歸納,最后一兩則故事作結(jié)。……用的是歸納法,是概括性前提得以成立的根據(jù);而從每一則故事與結(jié)論的關(guān)系來看,又是類比的性質(zhì);再從結(jié)論與假言前提的關(guān)系來看,又顯然是演繹的關(guān)系。這種融歸納、類比和演繹于一體的錯綜的邏輯關(guān)系,用‘互相發(fā)明’四字來概括,真是再確切不過的了”[7]252-253。

      綜上所述,推類的形式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所以,X﹡類具有Y﹡性質(zhì)→X⊕具有Y性質(zhì)(X﹡是X的相類似的事物,X⊕是X﹡的分子)

      例如:

      臣聞:春風朝煦,蕭艾蒙其溫;秋霜宵墜,芝蕙被其涼。(前提)是故威以齊物為肅,德以普濟為弘(結(jié)論)。[15]461

      前提首先歸納,春風和煦,不會因為是“蕭艾”就得不到春風的吹拂,秋霜嚴肅,不會因為是“芝蕙”就不被蕩滌,由此歸納的結(jié)論就是“萬事萬物都會受到春夏秋冬大自然規(guī)律的制約”;緊接著運用推類,從自然推類到人事:“所有的社會人群都不以貴賤革其賞罰罰”,既然“所有的社會人群都不以貴賤革其賞罰”,那么人君當然應當“不以貴賤革其賞罰”,從而演繹出了“威以齊物為肅,德以普濟為弘”這一個結(jié)論。這也是由前提推類出結(jié)論,而且是異類相推。對于一首連珠體來說,從前提到結(jié)論是推類而來的,這一點正是決定了這種推理的類型或性質(zhì)的根本所在,不論前提如何歸納,如何演繹,也不管結(jié)論如何歸納,如何演繹,只要從前提到結(jié)論這一過程是推類,也就決定了這種推理的推類性質(zhì)。因此,演連珠,說到底仍然是一種推類[11]。

      (四)作為論證的“推類”之說理效果

      中國古代邏輯理論的發(fā)展受制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推類問題的研究也必須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類是中國古人說理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這種推理不能“把本來不屬于‘科學證明’的中國古代說理方式,錯誤地處理為‘科學證明’?!盵3]39要充分認識到“由于說理的主體隸屬于某個文化群體,而說理本身是一項社會活動,涉及一系列難以用形式語言描述的性質(zhì),例如,主體的動機、文化特征、社會組織和社會環(huán)境等”[12]。所以,考察推類主要要考察它的談辯說理的社會效果,而不是“推理的有效性”。

      中國邏輯史中展示中國早期思想家利用推類而達到說理最佳效果的例子俯拾即是,我們選取《戰(zhàn)國策·齊策四》中給出了一個典型的例子:

      “齊人見田駢,曰:‘聞先生高議,設(shè)為不宦,而愿為役?!锺壴唬骸雍温勚俊瘜υ唬骸悸勚徣酥??!锺壴唬骸沃^也?’對曰:‘臣鄰人之女,設(shè)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今先生設(shè)為不宦,訾養(yǎng)千鍾,徒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田子辭?!?田駢:齊國人,他標榜自己不愿意做官而愿意做仆役,可是他所撈到的實惠比做官的還多;②設(shè)為:主張的意思;③訾養(yǎng)千鐘:訾,同“資”。鍾,古代量器,一鍾合六斛四斗;④辭:謝謝。[16]301

      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齊國有個人去拜見學士田駢,說:‘聽說先生尊崇大義,不愿做官,我愿意做您的食客,聽從您的差遣?!锺壵f:‘您是從哪兒知道的?’回答說:‘我是從鄰居之女那兒知道的?!锺壵f:‘這是什么意思?’回答說:‘我的鄰居之女,不愿出嫁,三十歲了,卻有七個兒子。不嫁雖是不嫁??墒潜绕鸪黾薜呐觼恚羞^之而無不及?,F(xiàn)在先生不愿做官,而俸祿千鐘,門徒百人。不做官雖是不做官,可是福裕比起做官的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田駢聽后,羞愧而逃。

      可以這樣說,這個例子最為典型地展示了中國古代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的特征:當面指出他人的缺點是比較傷人面子的事,也是很不好張口的事情;如何批評他人是一門學問,如何做到說東道西,古人所采取的迂回、類比的方式指責他人不是很值得我們反思的嗎?不僅僅是批評的方式柔中帶剛,指桑罵槐,就是說理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事半功倍。

      再比如《戰(zhàn)國策·莊辛說楚襄王》文中講到:

      “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將調(diào)飴膠絲,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已。俯噣白粒,仰棲茂樹,鼓氣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已乎十仞以上,已其類為招。晝游乎茂樹,夕調(diào)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子之手?。夫雀其小者也,黃鵠因是以。游於江海。淹乎大沼。俯噣(魚卷)鯉,仰囓菱荇。奮其六翮,而凌清風,飄搖乎高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射者,方將脩其碆盧,治其繒繳,將加已乎百仞之上,被礛磻,引微繳,折清風而抎矣。故晝游乎江河,夕調(diào)乎鼎鼐。夫黃鵠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溪流,食湘波之魚。左抱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事。不知乎子發(fā)方受命乎宣王,系以朱絲而見之也。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夀陵君。飯封祿之粟,而載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云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不知乎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之內(nèi),而投以乎黽塞之外。'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zhàn)栗。於是乃以執(zhí)圭而授之為陽陵君。與淮北之地也”。[16]419-420

      這一段說理從蜻蛉說到黃雀,從黃雀說到黃鵠,再說到蔡圣侯,最后再說到楚襄王,如此層層遞進,步步緊逼,反復諷說,其說理的氣勢跌宕起伏,以句為對偶,段為排比,因物及人,由小見大,充分體現(xiàn)了“鋪釆摛文,體物寫志”的賦體特征,難怪乎清代姚鼐在《古文辭類纂》把它編入“辭賦類”。

      參考文獻:

      [1] 劉培育.類比推理的本質(zhì)和類型[C]//中國邏輯學會形式邏輯研究會形式邏輯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2] 晉榮東.推類等于類比推理嗎 [J].邏輯學研究,2013(4):60-78.

      [3] 劉明明.中國古代推類邏輯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 崔清田.推類:中國邏輯的主導推理類型[J].中州學刊,2004(3):136.

      [5] 吳克峰.《周易》中的推類邏輯與政治倫理思想分析[EB/OL].(2015-07-13)[2016-02-01].http://www.cssn.cn/zhx/zx_/jx/20150713-2075815_/.shtml.

      [6] 黃朝陽.中國古代邏輯的主導推理類型:推類[J].南開學報:哲社版[J].2009 (5):92-99.

      [7] 沈劍英.論連珠體[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8] 杜米特留.邏輯史:第1卷[M].李廉,譯.南京大學內(nèi)部打印本,1987.

      [9] 張曉芒.奇談怪論說名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10] 韓陳其.古代漢語教程:上冊[M].徐州師范學院打印本,1987.

      [11] 王克喜.過程語言與關(guān)聯(lián)性思維之推類[J].哲學與文化,2010(8):120.

      [12] 鞠實兒.論邏輯的文化相對性——從民族志和歷史學的觀點看[J].中國社會科學,2010(1):37.

      [13] 朱熹.詩集傳[M].趙長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

      [14] 劉勰.文心雕龍[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

      [15] 蕭統(tǒng).文選[M].海榮,素克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6] 劉向.戰(zhàn)國策[M].韓崢嶸,王錫榮,注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17] 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8] 鄒建閣.四庫全書[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

      [19] 孟子.孟子[M].王立民,譯評.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20] 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1] 王心湛.墨子新解[M].上海:廣益書局,1936.

      (責任編輯:張勝前)

      收稿日期:2016-02-28

      基金項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基地重大項目“廣義論證視域下的中國邏輯史開放研究”(13JJD720018);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因明與名辯學比較研究”(15BZX08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八卷本《中國邏輯史》”(14ZDB013)

      作者簡介:王克喜(1962—),男,江蘇東海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兼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邏輯史、語言邏輯。

      中圖分類號:B8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44(2016)02—0068—07

      Study on “Tuilei”

      WANG Kexi

      (1.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Nanjng 210093,China; 2.Institute of Logic and Cognitive,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The “tuilei” problem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ogic is about the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ogic.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ogic history come from this problem. The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to some extent, is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ogic. Based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 the predecessors’ study on “tuilei”, this paper redefines “tuilei”, further enriches its practical form, especially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relevanc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uilei”, and reinterprets its internal reasoning mechanism.

      Key words:tuilei; relevance; deep induction

      猜你喜歡
      關(guān)聯(lián)性
      《反不正當競爭法》“不可承受之輕”——論商業(yè)標識關(guān)聯(lián)性混淆規(guī)則的不足與改進
      法大研究生(2020年2期)2020-01-19 01:42:12
      四物湯有效成分的關(guān)聯(lián)性分析
      中成藥(2017年3期)2017-05-17 06:09:05
      如何準確認定排污行為和環(huán)境損害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
      D-二聚體和BNP與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關(guān)聯(lián)性
      CRP檢測與新生兒感染的關(guān)聯(lián)性
      抗磨白口鑄鐵化學成分自關(guān)聯(lián)性分析
      抑郁癥患者與不明原因胸痛的關(guān)聯(lián)性探討
      設(shè)計鮮為人知的一面:匠藝的關(guān)聯(lián)性
      論需要理論與教育實踐導向的關(guān)聯(lián)性
      中國對外貿(mào)易與FDI的關(guān)聯(lián)性探析
      揭西县| 浦县| 太原市| 调兵山市| 贵定县| 松阳县| 兴山县| 航空| 土默特右旗| 新龙县| 西吉县| 沭阳县| 遂宁市| 怀化市| 会宁县| 大姚县| 刚察县| 志丹县| 保靖县| 高州市| 罗平县| 二连浩特市| 吉木乃县| 三台县| 嵊泗县| 浙江省| 宜章县| 平原县| 白山市| 湘西| 偃师市| 鄂尔多斯市| 迁西县| 封丘县| 右玉县| 普陀区| 治多县| 景宁| 界首市| 青海省| 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