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津作家李治邦的中篇小說《你不能動搖我的支撐》,寫了老實人趙志軍的境遇。以同情弱者、為老實人抱不平的人文關懷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態(tài)度聲張著人性的正義。其可貴之處在于,作者重視社會變革中人的心靈的蛻變、做人生活原則的消弭,關注著當代精神文明的建設進程,自覺履行著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社會職責。
關鍵詞:李治邦;文學與道德;品行與責任;精神文明建設
作者簡介:趙石(1989-),女,漢族,河南開封人,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獻。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02
文學是人學,人不可能不受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道德是社會公認、由社會輿論和人的良知樹立起來的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是區(qū)別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非正義等等的是非標準;是以調節(jié)人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和諧為目的的觀念形態(tài)。文學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從未與道德絕緣。文學有著提高社會道德水平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你不能動搖我的支撐》是一部從關注社會道德入手,深刻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和平凡人生的作品。小說的主人公趙志軍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他進科十五年才被提拔為副科長,其老實遭到一些人的白眼,他只好夜晚躲在被子里獨自哭泣。趙志軍雖然在單位人緣好,連傳達室的大爺、打字室的小王都得到過他的幫助,但長工資投票時,他僅得一半的票數(shù)。原來他沒有背景,不像其他兩人背后暗示、明示、許愿、封官,做了許多工作。當每一個人都在考慮自身利益時,誰還會幫助他?趙志軍難過的是許多跟他關系不錯的人都不支持他,甚至在這中間還有一些是他的鐵桿知己。趙志軍的老實不僅沒有得到同事們的同情和關懷,就連他的女兒也不認同,搶白他說:“老實就是弱智,弱智就是傻子?!边@就是殘酷的現(xiàn)實!一直恪守老實品行的趙志軍面對這個講求私欲、忽略道義的現(xiàn)實束手無策,就如同他從前和弟弟們被父親拋棄一樣,又一次遭遇了人生的磨難,經(jīng)受了精神的熬煎。他也開始思考自己應不應該堅持做老實人的立場。應當說,作者在這部小說中描寫的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是相當深刻、相當真實的。當代社會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人們逐漸擺脫了貧困,得到生活的改善甚至于富足,但同時,人在思想上精神上并沒有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甚至于人在精神的某些方面萎縮了,物欲橫流的結果使一些被傳統(tǒng)認同的美德被否定了。盡管老實被人欺,老實人吃虧,這是多少年來前人總結的生活經(jīng)驗,有其規(guī)律性。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還是充分肯定做老實人這一美德的。特別是從道義上認為,老實人最終不能吃虧,還會得到福報。而現(xiàn)在的事實是,做老實人的傳統(tǒng)觀念被否定了,自然界弱肉強食的法規(guī)替代了人性的美德,老實人被欺、老實人吃虧成了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而在當今,還有一些遵循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恪守做老實人的人,他們必然要面對社會上一些人們的勢利和冷漠。對此,趙志軍做老實人的精神支撐也曾有過動搖,他稍微不老實了動了一點兒心眼便獲得老局長的同情,擊敗了對手,長上了工資。從這一點也說明,在爭利時,傳統(tǒng)美德竟然起不到什么作用。這部作品寫出趙志軍的心理活動和靈魂的掙扎,他看不慣周圍人的行徑,但他又無力改變環(huán)境和改造別人,所以他困惑,他無奈,他悲哀。趙志軍恪守做人的立場、不隨波逐流、不隨意改變自己,但他也是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蕓蕓眾生,普通凡人,他也必然要受到現(xiàn)實社會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他的內心不可能不泛起漣漪,甚至掀起浪濤,這部小說中有一段趙志軍做夢的情節(jié)耐人尋味,小說是這樣寫的:半夜,他老婆恍惚中聽到有狼在悠遠的地方嚎叫,驚醒后只見趙志軍裹著厚厚的被子在痛哭,那哭聲凄厲,哭得人毛骨悚然。他老婆撂開被子,見趙志軍抽搐著臉,表情很恐怖。他老婆緊張地趴在旁邊,詫異地問道,志軍,你說話,說句人話。趙志軍緊閉著雙眼,嘴角都是白沫子。很久,他才緩過氣,伸出胳膊把老婆攬在懷里,慢慢地說,我夢見自己變成狗,一條沒人要的狗。到處被人攆,最后狼收留了我。狼說,咱們長得都一樣。做狗多沒勁,盡讓人欺負。還是跟我做狼吧,可以嚇唬人。我說,我只會狗叫,不會狼嚎。狼笑笑說,當你想嚇唬人的時候,你就學會狼嚎了。不信,你試試。我想試試就試試吧。沒想到,我一叫,眼睛就綠了,我看見人在朝我發(fā)抖。趙志軍說著突然不說了。他老婆摟住他,關切地問,后來呢?趙志軍癡呆呆地說,后來,我看見羊了。羊見了我都哭了。我看見一大群羊齊刷刷朝我跪下,我也哭了,我說我不吃你們了。趙志軍實在說不下去了,他臉色發(fā)青,牙齒咬得咔咔響。這個夢可以說把趙志軍想放棄他一貫做老實人原則的內心深處的矛盾沖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使作品塑造的趙志軍的形象立體豐滿,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富有人性。經(jīng)過激烈的內心沖突,趙志軍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做老實人的生活態(tài)度,不光是本性難移,因為這是他不可動搖的精神支撐。
苦難是所學校,趙志軍在這所學校中獲得了做人的美德,這美德又使他獲得了愛情和親情。在這部小說中作家敘述了趙志軍在苦難命運中生長,強調了一個人品行與責任的關系。趙志軍親媽去世后爸爸娶了后母,他們兄弟三人受到后母的虐待,之后父親拋棄了他們,十幾歲的趙志軍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作者通過趙志軍的坎坷經(jīng)歷說明責任是做人美德的基點,趙志軍從少年時就承擔著對兄弟的責任,他和他的兄弟們后來不計前嫌地承擔起贍養(yǎng)父母的也是出于一種做兒女的責任。這一切都說明一個負責任、敢于承擔責任的人才有可能恪守正直善良的做人原則。這不禁使我們聯(lián)想到,在我們這個社會里,如果有更多對民族、國家、社會負責人的人,正義的力量就會增長。一個單位如此,一個家庭如此。
作者寫這部小說通過趙志軍這個小人物展示這個時代社會生活的真相,以小見大,具有深度的思想性。表達了作者對做老實人這一做人原則的認識,這也是作者所贊賞和弘揚的人格精神。作者已意識到,一種精神對于人的命運的重要性:“其實,如果人沒有這種精神,就會失去生活的原則,失去你原本能夠得到的愛情和幸福,失去你生活的樂趣?!崩钪伟钍且粋€有社會責任感,站在平民立場,對百姓充滿同情之心的作家,他具備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作家的基本素質,所以他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的現(xiàn)代化不等于人的現(xiàn)代化,生活的富足不等于精神的富足。因而他有一種清醒的認識,想提倡一種精神,一種人格的力量。在這樣一個物欲膨脹的社會里人文精神的不斷失落,能夠堅守人格的信念是多么可貴。因為人活著是需要一種精神的,如果社會的進步和物質的富足要以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美德為代價,那不是太可悲了嗎?但事實卻很嚴酷,傳統(tǒng)美德的遺失、人的劣根性在我們眼中比比皆是:以做老實人為恥;以幫助他人為傻,因為幫助他人自己就會吃虧;以吃喝玩樂為生活目標等等。只要是有良知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種假丑惡,正是腐蝕我們社會和人性的毒藥??梢娋裎拿鹘ㄔO任重而道遠。
最終,在這部小說中作家李治邦用他正義的情感表達了他匡正社會的不平不公的良好愿望,也不給人以絕望及頹喪的印象,因為在當代社會中,還會有許許多多像趙志軍、秀這樣平凡的人堅持自己的道德原則和人生信念,一種維系著人的生活的純正精神還存在著,說明美德像頑強生長的小草,它皮實不嬌,不因風雨和污濁而萎靡、而腐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使人們看到社會的希望,對未來萌生昂揚的信心??傊?,李治邦承擔起了他作為作家的職責,關注人的精神領域,祛除人性的丑陋,弘揚著真善美,作為讀者,我們應當感謝他寫出這部令人思索、令人感動的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