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 要】《所羅門之歌》刻畫了在白人文化的日漸侵襲、影響下形成的四類不同美國黑人形象。莫里森通過《所羅門之歌》表達黑人傳統(tǒng)文化對黑人民族未來的重要性,警醒黑人民族珍視民族文化傳統(tǒng),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根才能在白人世界獲得自由、平等。
【關鍵詞】所羅門之歌;黑人文化;尋根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271-02
《所羅門之歌》打破時間順序,穿插講述了麥肯·戴德家四代人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影響下黑人對美國文化的態(tài)度不盡相同。小說描述了四種典型人物:黑人文化的保持者,主動接受白人文化洗禮的黑人,反抗白人文化的黑人,以及被動接受白人價值觀的富二代黑人。
莫里森強調黑人民族歷史悠久,有自己獨有的文化根基和底蘊。黑人民族親近自然,從大地獲取力量,從音樂中獲得精神壓力的釋放。黑人民族堅守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增強民族自信,擴大民族影響力才能在美國得到尊重,不被白人文化吞沒。
一、傳承黑人傳統(tǒng)文化
美國人對有色人種,尤其是黑人的歧視由來已久。自從16世紀北美開拓開始,先后有1200多萬黑人奴隸輸入北美充當拓荒的勞動力。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中提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了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幸福的權利。但事實上,美國并沒有做到人人平等,這里的“人”將黑人排除在外。在爭取獨立運動的領袖中也有人自身就是大奴隸主,如杰斐遜和華盛頓。黑人被歧視的觀念早已深入美國人內心,根深蒂固。黑人被白人奴役長達三百年,尤其是被賣到在南方種植園做奴隸的黑人的生活尤其艱難。黑人的抗爭從未停歇,終于迎來《解放奴隸宣言》,等到自由。然而,宣言頒布后黑人也并未得到現(xiàn)實的自由。經過長期不懈的抗爭,黑人的自由才得以一步步實現(xiàn)。
(一)守護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老麥肯·戴德
老麥肯勤勞,踏實肯干,在自由身份的同時分到一塊貧瘠的土地,他把那里稱作“林肯天堂”,他對新生活充滿希望,似乎真的以為那里將會是一家人的天堂?!傲挚咸焯谩北焕消溈洗蚶淼镁袟l,從一塊貧瘠之地變成富饒的農場,一雙兒女也在那里快樂、自由地成長。
老麥肯久遭壓迫卻仍然淳樸,善良,是植根于黑人靈魂深處的力量。富饒的“林肯天堂”受到白人的覬覦,白人設陷阱欺騙老麥肯,從法律層面獲得農場,后槍殺了老麥肯占有農場。然而兇手并沒有被繩之以法,而是如愿以償地搬進“林肯天堂”。兩個無辜的孩子不得不躲藏起來躲避追殺,此時的黑人在法律上擁有了自由,但沒能得到美國社會的廣泛認同。白人對黑人的歧視依然很嚴重,美國的政治,經濟,完全掌握在白人手中,黑人沒能融入也不被允許融入。
(二)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引路人
派拉特身上流淌著黑人的血液,她的性格也傳承了黑人祖先的特點。她隨性,小時候的她就“野慣了”,不習慣于被四面墻壁禁錮,不喜歡踩在鋪著地毯的地上行走,喜歡睡在干草里,吃她自己樹上的櫻桃,喜歡像小牛一樣去奶牛身上吸奶。她骨子里有著黑人依賴自然、向往簡樸的傳統(tǒng)。成年后,她依然如此,她的家里沒有按時吃飯的習慣,有吃的大家就分了吃,沒有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飯的時候,家里也沒有太多禮節(jié)。派拉特、女兒麗巴和外孫女哈格爾日子不富裕,生活卻很愜意。
派拉特在《所羅門之歌》中是大地之母的形象。她是一個細心、溫柔的母親和姥姥。派拉特自己很灑脫,隨遇而安,不挑吃,不挑穿,對女兒和外孫女卻很是疼惜。一把年紀的她拿起刀揮向欺負女兒的渣男時毫不手軟,對任性的外孫女哈格爾,派拉特有求必應,生怕她受一點委屈。家庭是派拉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奶娃的生命來自母親,也是來自派拉特。派拉特還是奶娃靈魂的領路人,引導他了解家族歷史,回歸傳統(tǒng)。
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在派拉特身上有很好的體現(xiàn)。她身上有黑人的善良、博愛、淳樸和簡單。在黑人群體中,派拉特是難得的不受白人文化干擾的一個,黑人音樂布魯斯更是在派拉特身上得到傳承。在《所羅門之歌》中,多次有派拉特歌唱的場景。派拉特在保險經紀人史密斯飛翔的醫(yī)院門口低聲吟唱,她的歌聲和嘗試飛翔的史密斯共同表達了黑人對自由的渴望,同時派拉特的歌聲也鼓舞了即將生產的露絲。在奶娃第一次到派拉特家的時候,麗巴的一句“她有的時候是餓的”將一家人拉入悲傷,派拉特唱起焦糖人,麗巴和哈格爾也漸漸加入,和諧的音符和笑臉又出現(xiàn)在家里。布魯斯音樂是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黑人民族用以表達感情的語言。美國當代著名黑人美學家?guī)炜嗽u價說:“音樂的布魯斯與語言的表意藝術在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存在遭到否定時,可以支撐這一文化傳統(tǒng),這是十分有意義的?!?/p>
二、背叛黑人傳統(tǒng)文化
父母離世,“林肯天堂”被白人奪去,十七歲的麥肯戴德和小妹妹相依為命,開始他們的流浪生活。在山洞里,麥肯與妹妹意外撿到金子,哥哥要據為己有,善良的妹妹不同意,兩人因此發(fā)生分歧,也從此走散,開始各自不同的人生。麥肯聰明能干,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就擁有了自己的產業(yè),他兜里的兩把鑰匙就是他產業(yè)的象征。為了獲得更多的產業(yè)和地位,他去追求城里有地位有財產的醫(yī)生的女兒,他明知這是一個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缺乏愛情的婚姻,但他更看重的是金錢和地位。
麥肯內化了白人的價值觀念,堅信占有財富就能成功及獲得自由。麥肯不斷壯大的事業(yè)是出租房屋賺取房租,他財富的來源是依靠自己對黑人的壓榨。他冷酷無情,不講情分,面對吉他奶奶的哭訴和請求,他完全沒有反應,似乎他自己根本就沒有過同樣的艱辛。他不顧及老人及家里孩子的死活,冰冷的心在乎的只是租金,為防止到期收不到老人的租金,不惜對老人加以威脅。金錢在他心中的地位比什么都重要,為了金錢他拋棄了妹妹,他讓從沒出過遠門的兒子只身一人去南方探險。麥肯在長期追尋幸福的路上扭曲了靈魂,他認為金錢是幸福的根基,完全接受白人的價值觀,包括白人對黑人的歧視才能讓自己成功。
麥肯·戴德和家人都是黑人,生活在黑人區(qū),他卻與黑人保持距離,渴望與白人打交道。他看不起黑人,對黑人用“黑鬼”這樣的稱呼,黑人也對他恨之入骨。他沒有朋友,甚至沒有人跟他打招呼。他從不讓人知道派拉特是自己的妹妹,他擔心與他打交道的人,尤其白人知道衣著邋遢、沒有禮儀、販賣私酒的派拉特與他有關系,從而影響自己的形象。麥肯過分地崇尚白人的價值觀,他誤以為金錢和地位就可以使黑人擺脫被白人歧視的命運,主動放棄黑人傳統(tǒng)使他失去同黑人的聯(lián)系。麥肯對黑人同胞的壓榨也使得奶娃除了吉他沒有其他的朋友,酒館也不歡迎奶娃,僅僅是因為他是麥肯的兒子。麥肯成為黑人群體的棄兒,同時他也沒能走進白人的世界,作為黑人自己無法與白人平起平坐的做買賣,也無法獲得白人一樣的好買賣。這一輩子他都處于黑人與白人的夾縫中,兩邊都是他無法融入的世界。
三、迷失在仇恨中的黑人
黑人民族在美國的反抗運動從沒有停歇過,在《所羅門之歌》中也寫到黑人對白人的反抗。吉他是“七日”社團的一員,他們對白人痛恨至極,采取以暴制暴的行動對白人進行報復。吉他幾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在白人的工廠中打工,因意外事故被劈成了兩半。父親的慘死在吉他心上留下巨大的傷疤,他從此痛恨白人,心靈也開始變得扭曲,憤怒遮蔽了他的雙眼,讓他用有色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在他眼里,白人都是一個整體,都站在撒旦的一面。
黑人沒有自由,沒有平等,沒有尊重就無法在美國獲得幸福的生活,但在《所羅門之歌》中,托尼·莫里森也表達了對“七日”社團式抗爭的不贊同,奶娃強烈不同意姐姐和“七日”社團的團員在一起。莫里森認為理性的抗爭更符合善良、淳樸的黑人的行事風格,黑人的自由和權利很重要,需要不懈的抗爭來實現(xiàn),但是用什么樣的方式抗爭也值得深思。黑人善良、淳樸的本性不能因為白人的欺壓而放棄,回歸民族本性,合理抗爭才是一條長久之路。
四、追尋黑人傳統(tǒng)文化
主人公奶娃是戴德家族的第三代,他繼承了祖父、父親的名字,他也是麥肯.戴德。他出生在富裕的黑人家庭,但是家庭生活并不幸福。他的父親懷疑母親與祖父有亂倫關系,所以父親對這個家沒有熱情,對他嚴厲又冷漠。小的時候,母親把愛都放在他身上,六歲還在喂他奶,使得他有了“奶娃”這個外號。長大后,與母親的交流越來越少,兩個大他十多歲的姐姐也被壓抑得失去了朝氣。在這個墳墓一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奶娃缺少關愛,也不懂得愛。奶娃像一個沒有靈魂的人一樣享受著生活,直到他遇到派拉特。她像一個靈魂向導,為奶娃講述麥肯家的故事,讓痛恨自己姓氏的孩子逐漸意識到他屬于戴德家。
南方之行是奶娃的成長之路。戴德慫恿兒子南下尋金,禁不住誘惑的奶娃最終決定向南出發(fā),雖然金子沒有找到,但正是這次南行給奶娃進行了精神洗禮。他從象征洗禮的小溪中淌過,洗去北方的浮塵,刮破北方精工細作的西服象征他與工業(yè)化的北方的決裂。他在祖先的故鄉(xiāng)了解到家族的歷史,知道了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不易,甚至聽到了曾祖母悲傷的哭泣。和黑人老伯卡爾文一同狩獵,讓他補上了一堂黑人男孩應有的課程。奶娃在狩獵的過程中對自己在北方的種種行為進行反思,他在南方接受了一場遲到的洗禮。當奶娃知道自己的祖先就是會飛的所羅門之后,他激動地脫掉衣服蹦進水中,這是奶娃新生的開始,他洗掉北方白人社會的浮躁與奢華、無情與迷茫,他在祖先的故鄉(xiāng)感受到了屬于黑人自己的文化,找到了自己的根。
五、結語
黑人民族在非洲的長期生活中形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黑人從非洲到美洲的遷移是被迫的販賣,不但失去了人身自由,民族文化也遭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莫里森用《所羅門之歌》呼喚美國黑人重視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不能盲目接受白人社會的價值觀,致使黑人群體陷入身份認同的泥淖之中,生活在迷茫的、無意義的人生中。堅守、傳承黑人民族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有益于增強民族自信,擴大民族影響力,配合黑人民族在美國的抗爭才是美國黑人獲得自由、平等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荊興梅.《所羅門之歌》的文化干預[J].當代外國文學,2014,(1):123.
[2]托尼·莫里森.所羅門之歌[M].上海:南海出版公司,1993.51.
[3]王曉路.差異的表述——黑人美學與貝克的批評理論[J].國外文學,2000,(2):12.
[4]徐文培.論《所羅門之歌》中的自由與回歸主題[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