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音樂》
BBC Music
2016年5月號
● 英國作曲家彼得·馬克斯韋爾·戴維斯(Peter Maxwell Davies)去世,享年八十一歲。他是曼徹斯特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作曲風(fēng)格多樣性之高,在1960年的先鋒派作曲家群體里也算出類拔萃。
● BBC 唱片大獎評選終于水落石出:帕帕諾指揮的《阿依達(dá)》獲年度唱片可能在許多人的意料之外;BIS公司的尼爾森《第一、第三交響曲》成為了樂隊(duì)獎項(xiàng)的頭一名,指揮是奧拉莫(Sakari Oramo);合唱類最佳是舒爾特(Nigel Short)指揮熄燈禮拜合唱團(tuán)演唱勃拉姆斯與布魯克納的宗教作品(Signum 廠牌);假聲男高音雅羅斯基(Philippe Jaroussky)摘得聲樂獎確是實(shí)力的體現(xiàn);室內(nèi)樂獎得主是哈斯(Pavel Haas)四重奏組,他們的兩首斯美塔那四重奏贏得多方好評;DVD獎項(xiàng)頒給了Erato出品的普朗克歌劇《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最佳新人獎花落舒曼四重奏組,他們的莫扎特、威爾第與艾夫斯的弦樂四重奏(ARS出品)雖初出茅廬,卻已令人刮目相看;女小提琴家波杰憑借維瓦爾第拿下協(xié)奏曲類最佳;獨(dú)奏器樂獎則由一枚Resonus廠牌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拿下,由長期在英國從事古樂的瓦特金(David Watkin)演釋。
● “建立你的錄音圖書館”欄目聚焦馬勒的《呂克特歌曲》,英國女中音歌唱家珍妮·蓓克的版本列于首席是當(dāng)之無愧的。不過另兩個男中音版(格爾哈赫和菲舍爾-迪斯考)與女高音版(安娜·施瓦娜維爾姆斯)同樣非常優(yōu)秀。
《留聲機(jī)》
Gramophone
2016年5月號
● 在過去的七年間,恐怕沒有第二件“過時”的物理載體,能夠迎來這樣的大翻盤。雖然它們看起來像是“為四十歲出頭的大叔準(zhǔn)備的東西”,然而年輕群體在初次接觸后,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穩(wěn)定消費(fèi)者。在《黑膠的逆襲》一文中作曲家馬克斯·里希特(Max Richter)如此解釋此中緣由:“它能提供一種‘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y),那是與往昔時代偉大音樂的聯(lián)系。”
● 莫扎特的《降B大調(diào)第十號小夜曲》(K.361)作于1781年左右,稍晚于《伊多梅紐》,并在三年后首演。他寫給十三件管樂器,共五個樂章,其技巧之復(fù)雜,進(jìn)度之漫長,在莫扎特的管樂重奏作品里是絕對的佼佼者。那個“大帕蒂塔”的綽號,暗示著它絕非是莫扎特寫給好友消遣的普通夜曲,龐大的管樂編制(巴賽特管和圓號的組合)有能力給出一種稠密深邃的音色——你無法從頭幾個純情的小節(jié)里揣度到。一年前,指揮家平諾克(Trevor Pinnock)完成了這一心水作品的錄制,他尤其青睞龐大的第一樂章廣板:“真是天才手筆!引子慢極了,唯有孤零零的和弦,然后是單簧管琶音。一切都顯得那么奧妙,你不禁聯(lián)想:究竟會發(fā)生什么呢?真像是一場儀式啊?!彼又蛉さ溃骸澳厥指迳系淖舟E仍舊能激發(fā)我的想象,如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的開頭,第一單簧管聲部有個小錯,雖然我們不大方便說莫扎特失誤了……我打了個電話給莫扎特,他表示喜歡我的演釋?!?/p>
● APR公司的重磅再次來襲:從威廉·肯普夫老錄音挖掘出的新套裝,收有貝多芬的晚期奏鳴曲與協(xié)奏曲,其中1936年的《“槌子鍵琴”奏鳴曲》特別惹人關(guān)注,小冊子撰寫者將這版定義為該套中的“皇冠”——考慮到肯普夫在1920年的該曲版本已成傳奇,新發(fā)掘出的錄音自是無比誘人;貝多芬協(xié)奏曲錄音是五首里的四首,第三和第四的音效相當(dāng)不錯,分別在1942和1940年由范·肯彭(Paul van Kempen)指揮樂隊(duì)協(xié)奏完成——除了富特文格勒外,范·肯彭是當(dāng)時在柏林演貝多芬的上佳人選。《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的慢樂章肯普夫彈得精妙絕倫,而他的演奏一向以能在質(zhì)樸清澈中孕育深度為人稱道。另外,肯普夫一直會親手撰寫華彩樂段,譬如他為《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所寫的華彩樂段就比貝多芬本人寫的要內(nèi)斂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