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軒
在小提琴藝術發(fā)展史中,西班牙小提琴家帕布羅·德·薩拉薩蒂(Pablo de Sarasate)無疑是極具風采的一位,他因演奏家以及作曲家的雙重身份,成為了十九世紀下半葉小提琴樂壇風靡一時的人物。作為一名演奏家,薩拉薩蒂充滿了樂觀和朝氣蓬勃的生命力,純凈柔美的音色蘊含著璀璨的演奏技巧??梢哉f,薩氏繼承了前輩帕格尼尼的長處并有著真正的建樹,他將帕格尼尼技巧上的精巧流利與西班牙音樂的善變多姿結合起來,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演奏風格。作為一名出色的作曲家,薩拉薩蒂創(chuàng)作的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一度成為音樂會節(jié)目單上的“常客”。這些作品融合了浪漫精神、法國學派、帕格尼尼炫技特點、民族樂派以及西班牙本土風格,讓“一塵不染”的古典都會黯然失色,也使得薩拉薩蒂的作品歷久彌新。不得不說,薩拉薩蒂獨有的小提琴魅力,與西班牙民族民間音樂的熏陶密不可分。
1844年3月10日,薩拉薩蒂出生于西班牙納瓦拉省的潘普羅納城。他五歲學琴,八歲登臺表演,十歲因獲得女王的贊賞,得到一筆獎學金赴法留學。1856年,薩拉薩蒂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德爾芬·阿拉爾(Delphin Aladr)教授。經過三年的專業(yè)學習,他結業(yè)時囊括了小提琴、和聲、視唱練耳等課程的一等獎,這是該院有史以來學生成績的最佳記錄,而那一年薩拉薩蒂只有十五歲。
畢業(yè)后,薩拉薩蒂便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巡回演奏家生涯。他首先在自己的祖國及歐洲各國巡演,隨后又把自己精湛的琴藝帶到了美洲、亞洲、澳洲等諸多國家。當他滿載盛譽回到巴黎時,整個音樂界都已熟悉薩拉薩蒂這個名字。他舉行的每一場音樂會幾乎都一票難求。匈牙利小提琴大師卡爾·弗萊什(Carl Flesch)在《回憶錄》中用極其真誠和客觀的態(tài)度寫道:“對十九世紀最后二十五年中所有拉過小提琴的人來說,帕布羅·德·薩拉薩蒂是個具有魔力的名字。他代表了有節(jié)制的美、悅耳的聲音和完美的技巧……”《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則評價薩拉薩蒂是一位沙龍藝術演奏家的理想化身。
除了演奏上難以抗拒的魅力以外,薩氏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貫有炫技性和民族性。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五十四首作品,沒有涉足大型協(xié)奏曲、奏鳴曲體裁,絕大多數(shù)為帶標題的小型樂曲,篇幅較為精煉,且三分之二的作品使用了鋼琴伴奏。作為法國學派的重要繼承人,薩拉薩蒂的音樂注重旋律的歌唱性和情感的表露,作品風格也較為細膩典雅。另一方面,民族主義思潮在歐洲范圍的展開使作曲家們紛紛采用了各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民族傾向和愛國熱情,薩拉薩蒂也不例外。受到格林卡及斯美塔那的感染,薩拉薩蒂用本民族的音樂語言來帶動西班牙的文化復興,創(chuàng)作了大批帶有西班牙民族標簽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影響造就了后來的阿爾貝尼茲、格拉納多斯和法雅的西班牙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
本碟收錄了薩拉薩蒂的十二首作品,可以說是薩拉薩蒂創(chuàng)作軌跡的記錄。其中的“重頭戲”當然是薩氏最有特色的方面——舞曲創(chuàng)作,大部分為西班牙民間舞曲。這套西班牙舞曲一共四集,每集包含兩首樂曲,分別為《馬拉加舞曲》和《哈巴涅拉舞曲》(Op. 21),《安達盧西亞浪漫曲》和《納瓦拉霍塔舞曲》(Op.22),《普拉耶拉舞曲》和《薩帕臺亞多舞曲》(Op.23)以及《比多舞曲》和《哈巴涅拉舞曲》(Op. 26)。這八首西班牙舞曲風格各異,除了哈巴涅拉原為古巴舞曲,后流入西班牙以外,其他都是西班牙本土的舞曲題材,并大多以地方名稱來命名。
《馬拉加舞曲》(Malguena)采用當?shù)孛褡逡粽{,旋律開頭直率地將音樂中所包含的民族韻味在最初幾小節(jié)中呈示出來,短小的動機組合成流暢優(yōu)美的旋律線條,帶給我們對于當?shù)孛篮冒惨萆畹南胂?。鋼琴率先進入到富動感律動的中段,奏出獨具西班牙風情的舞曲主題。重音移位加上切分音、恰到好處的高音位泛音以及變奏與再現(xiàn)的自由展開,使西班牙民族民間音調不斷涌現(xiàn)出即興風格。
薩拉薩蒂筆下優(yōu)美的民間主題音樂往往伴隨著富有特色的節(jié)奏型,令人目不暇接?!豆湍枨冯m保持在2/4拍,但速度卻加快一倍,聽覺上更像是兩把小提琴奏出的二聲部。鋼琴伴奏持續(xù)哈巴涅卡典型的附點節(jié)奏型,提琴模仿吉他的內在持續(xù)音,使左手在更換和弦時有的手指在紙板上保持不動,并常伴以同音反復的現(xiàn)象,刻畫了熱情華麗的主題旋律。
《普拉耶拉舞曲》(Playera)及《薩帕臺亞多舞曲》(Zapateado)是薩拉薩蒂創(chuàng)作的極富弗拉明戈舞曲特征的兩首舞曲。輕重緩急、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安排,形成弗拉明戈舞曲獨有的音響效果。第一首《普拉耶拉舞曲》較為深沉,旋律嚴肅、憂郁。鋼琴固定的伴奏音型引入了猶如弗拉明戈女子獨舞的小提琴片段,吉普賽調式增二度音程的多次出現(xiàn)顯現(xiàn)出主題旋律的濃厚色彩。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熱烈、典型的弗拉明戈男子舞《薩帕臺亞多舞曲》。小提琴輕盈靈巧的分弓、斷奏,加上連續(xù)切分、左手撥弦、泛音等手法,令人感受到眼花繚亂的群舞場面。
而富有民族色彩的裝飾音運用則顯現(xiàn)出薩拉薩蒂眼中西班牙不同地方的特色。在每一小節(jié)強拍出現(xiàn)的倚音,使原本較平穩(wěn)的旋律充滿動力性,這一特點在《安達盧西亞浪漫曲》中有形象的描繪。而順波音的裝飾音型在《比多舞曲》(Vito)中以一種快速、集中的經過句方式奏出,造成一種華麗的裝飾效果。可以說,裝飾音在薩拉薩蒂的作品中已然不是單純的旋律點綴,而成為一種重要的、不可省略的音樂要素,它的運用為作品的民族韻味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當然,除去這八首西班牙舞曲之外,本碟還收錄了非舞曲性的創(chuàng)作,如《安達盧西亞小夜曲》(Op.28)、《敘事曲》(Op.31)以及《巴斯克隨想曲》(Op.24)等。在這些作品中,薩拉薩蒂強調音樂語言的個性追求,并對西班牙本土的民族民間音調有著深刻的理解與運用。多樣化的半音級進行以及三度和六度和聲的疊置,不僅使主旋律的線條變得豐滿,更是對西班牙民間音樂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