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爺
在巴黎某博物館中掛著這樣一幅畫——《維納斯的誕生》,雖然在博物館眾多“裸女”之中算不上出挑,她卻在西方藝術(shù)史中占據(jù)著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
這幅畫的作者名叫卡巴內(nèi),在歐洲藝術(shù)史上屬于活著有點兒名氣、死了沒人記得的那種角色。這幅畫完成于1863年,由于在當年的巴黎官方沙龍展中大獲成功,最終被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買下,成為他的私人收藏。同年,卡巴內(nèi)被任命為國立高等美術(shù)學院的教授,登上了人生的巔峰。這些全部是因為這幅畫。
那么,為什么說它很尷尬呢?
因為就在同一年,還誕生了另一幅世界名作——印象派畫家馬奈的《奧林匹亞》。
人們常說藝術(shù)不能拿來較量,但往往只有做比較的時候才最吸引眼球。眾所周知,馬奈后來變成了神一樣的大師級人物,于是,原來牛得一塌糊涂的卡巴內(nèi)就這樣被對比了下去,而他的《維納斯的誕生》也徹底淪為反面教材。它似乎已經(jīng)成“落伍、守舊”的代表作……然而,它真的有那么爛嗎?
我們再拿一幅印象派的作品——雷諾阿的《陽光下的裸女》做一下對比。這幅畫被譽為“印象派維納斯”。同樣是裸女,為什么感覺差那么多?要說印象派與卡巴內(nèi)所代表的古典派的區(qū)別,其實有很多,但最主要也是最明顯的差別,就是筆觸。
印象派毫不掩飾畫中的筆觸,懂行的人甚至可以直接看出他用的是幾號筆刷。再看卡巴內(nèi)這幅畫中的細節(jié),在女主角的胳膊上、肚子上幾乎找不到任何筆觸,這是為什么呢?
印象派畫畫,喜歡把畫架戳在戶外,要求的是快、準、狠……因為光線隨時會變。而古典派是在室內(nèi)作畫,可以慢慢磨,一幅畫磨個一年半載是司空見慣的??ò蛢?nèi)通常會在上完一層顏色后,用沙皮紙把筆觸磨掉,然后再上一層,再磨……直到看不出一絲筆觸為止。
這又是何苦呢?誰不知道油畫是一筆一筆刷出來的,有必要這樣嗎?
有必要,至少畫維納斯的時候,絕對有必要。
熟悉神話故事的朋友都應(yīng)該知道,維納斯是美麗與性感的象征。她誕生在海水中,“維納斯是水做的”這個結(jié)果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卡巴內(nèi)隱藏筆觸的目的,就是為了表現(xiàn)維納斯肌膚的白皙、水靈、吹彈可破……
由此可見,《維納斯的誕生》這幅畫不僅不爛,而且很美,它雖然不能代表一個時代,但至少可以代表當時大部分人的審美,只不過它剛好踩在了一個尷尬的時間節(jié)點上:大眾的審美變了。一個鮑魚、燕窩吃太多的人,總想換換口味。就拿雷諾阿為例,他后來畫著畫著也開始研究古典畫法了。
這就告訴我們:沒有一成不變的人,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審美,唯一不變的只是對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