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鵬
摘要: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社會經濟全面發(fā)展、建設和諧社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加大對公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建設的管理力度,并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績,但是一些社會道德問題也給我們帶來反思。突出的表現(xiàn)在人心冷漠,見死不救等一些問題,其中“小悅悅”事件的發(fā)生更是令人深思。
關鍵詞:“小悅悅”事件;社會道德問題;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B822.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8-0000-01
一、“小悅悅”事件的回顧
“小悅悅”事件是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女孩被兩車無情碾壓,18名路人目睹車禍后卻都視而不見,最后被一名拾荒者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將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她的媽媽,但是貽誤了最佳的搶救時間,最終小女孩醫(yī)治無效死亡。“小悅悅”事件發(fā)生后,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鋪天蓋地的譴責,責罵那冷血的十幾個路人,外國的各大報紙一致的說出中國的道德淪喪,大部分人認為18名路人的冷漠是一種不道德行為,讓人憤慨和痛心。人們對這個2歲小生命的漠視,更引發(fā)了我們對當前社會道德問題的無盡思考。這原本是一個交通事故,也許路人伸出援手去救助小女孩,就不至于悲劇的發(fā)生。其實社會當中此類的事件很多,為什么人們不愿去相救,為什么人們的表現(xiàn)如此的冷漠?如果說把案件歸結為人心的冷漠與麻木而不去相救,那么,與此不同的案例還有“彭宇”事件。早在2006年,南京的徐女士被撞后,被路人彭宇好心扶起的,卻無端被訛,讓好心人既感到傷心又覺得無辜。這兩個事件存在著“施救”與“不施救”的兩種做法,可是事件的結果依然讓人覺得憤慨,“小悅悅”事件和“彭宇”事件反映出的問題是“不敢扶、扶不起[1],之所以會發(fā)生不敢扶、扶不起的現(xiàn)象,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受到一些類似案件的影響,以至于讓人們不敢去做好事。因此,多數人遇到此類事件也許會選擇默然離開,所以“小悅悅”事件的發(fā)生也是人們這種心理在作怪。上述事件反應了人情的冷漠,道德意識的淡泊,此類事件的一再發(fā)生,反映著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面臨危機,亟需抓住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行有效治理。
二、“小悅悅”事件背后道德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經濟因素
中國傳統(tǒng)觀念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馬克思主義也認同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狀況有賴于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基礎之上[2]。因此,分析社會道德問題也離不開對經濟這個重要因素的思考。面對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潮流下的開放道德態(tài)勢的沖擊時,必然會產生對我國原有傳統(tǒng)倫理和道德沖擊,面對經濟利益和市場發(fā)展,以致倫理道德的喪失。我國正處于這樣的一個時期,在欲望和利益的雙重驅動下,普通群眾的道德生活出現(xiàn)了一些越軌現(xiàn)象。原有的倫理道德信仰也漸漸喪失其約束地位,每個人的身上則是脫離了傳統(tǒng)道德約束,這必然導致道德失范行為的發(fā)生,因此經濟原因是社會道德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二)文化因素
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經濟的開放,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逐步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思想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我國意識形態(tài)和傳統(tǒng)文化。資產階級道德固有的一些糟粕,比如人與人之間金錢至上的關系,見利忘義,冷酷無情,狡詐虛偽的行為,為自己的利益而犧牲別人的自私心理等等。在我國走向世界更加開放的過程中,吸收了資本主義世界先進的經驗技術、公民道德建設成果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接收了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丑惡思想的時時滲透并發(fā)揮作用,也成為我國社會道德問題產生的原因。
(三)法律和制度
法律是的道德的底線,道德與法律都是一種意識問題,是人們意識產物。凡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道德所譴責的行為;有許多法律上的義務,同時就是社會道德的要求。我國現(xiàn)階段的轉型時期特征,法律和各項規(guī)章制度建設無法跟上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有效地促進社會形成穩(wěn)定的道德秩序,就需要建立高度有效的道德控制機制,形成和完善法律體系和獎懲制度。要積極促進我國法律制度和社會主義道德互相配合,互相足進,互相補充,從而完善當前的法律制度體系。因此,我們積極實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不僅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而且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良好的法律制度體系才能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強有力保證。
三、當前社會道德建設的對策
針對當前的社會道德問題,我國積極加強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我國當前倡導的社會主義社會公民道德建設既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優(yōu)良元素,也借鑒了西方國家對道德建設的探索經驗。在結合當前國情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的公民道德體系[3]。總體上,公民道德建設在當前取得了顯著成效。凡事皆有兩面性,對于我國近年來在公民道德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同樣需要辯證地理解。
面對當前的社會道德問題,我們必須提出可行的對策進行治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第一,道德建設的理論仍然要與時俱進。理論是指導實踐的有力武器。為了促進了人民道德水平的提升,建國后我國在公民道德建設方面開展大量有益的理論探索和教育。在今后一段時期,仍然要保持理論研究現(xiàn)行,并將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應用于指導具體的社會事件當中。
第二,道德建設的內容需要創(chuàng)新。不同時期的公民道德建設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在堅持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根本性質相統(tǒng)一的前提下,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升級道德建設的內容,在逐漸豐富、充實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才能符合當代我國發(fā)展的時代特點和要求。
第三,道德建設的方式要切合實際需要。改革開放以前的道德建設在形式上熱衷于搞運動,雖然難以再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建設方式的主流,但在當時,仍然滿足了建設的需要[4]。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采取了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媒體引導與文學藝術相結合、經濟手段和法律支撐相結合等多種方式,未來仍然要繼續(xù)探索更加貼切的新途徑、新方法,以更加深入的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增強道德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公民個人道德素質,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堅決抵制社會不正之風,才能杜絕“小悅悅”事件這種悲劇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宋培.“小悅悅”事件法律解決方法可行性分析[J].年山東大學,2012碩士學位論文.
[2]張博穎,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一個新發(fā)展——從階級道德到公民道德[J].理論前沿,2004(09).
[3]陳亞萍,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社會主義研究,2007(02).
[4]鄧艷紅,誠信與公民道德建設[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01).
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