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炙甘草湯治療氣陰兩虛型頻發(fā)室性早搏臨床療效觀察
郭靜張科偉
(河南省濟源市人民醫(yī)院,454650 )
室性早搏是在竇房結沖動尚未抵達心室之前,由心室中的任何一個部位或室間隔的異位節(jié)律點提前發(fā)出電沖動引起心室的除極。室性早搏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亦是臨床的一個難題。中醫(yī)學多認為其屬于“心悸”范疇。筆者臨床應用中醫(yī)分型辨證論治,現(xiàn)將其中氣陰兩虛型病例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共80例,按就診時間順序編號,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15~75歲,平均53.4歲;病程1個月~5年,平均3.4年。對照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16~73歲,平均52.8歲;病程1個月~4.5年,平均4.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心血管病診斷治療學》[1]所列的診斷標準擬定。
排除標準:心力衰竭NYHAⅢ級以上,近3個月內有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炎、風濕熱或細菌性心內膜炎;心率≤60次/min,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或室內阻滯和房室阻滯,持續(xù)性室速,Ⅰ級(偶發(fā))和Ⅴ級(Ront室性早搏)者;洋地黃中毒;重癥糖尿??;嚴重腦、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原發(fā)疾??;電解質紊亂;甲狀腺功能異常;神經病患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已知對本試驗藥物過敏者。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我院藥劑科煎制的加味炙甘草湯。方藥組成:炙甘草25 g,黨參20 g,桂枝9 g,生姜9 g,生地黃25 g,麥冬10 g,阿膠(烊化)10 g,火麻仁10 g,大棗10枚,酸棗仁15 g,丹參10 g,甘松10 g,清酒100 mL。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空腹溫服。
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胺碘酮片(北京嘉林藥業(yè)生產,國藥準字H20003843),每次200 mg,由每日3次、每次1片開始,每周減量一次,減至1片維持。
兩組治療期間均在治療原發(fā)病的基礎上,停用其他抗室性早搏藥物5個半衰期,連續(xù)治療4周,每周復查心電圖1次,4周復查Holter,同時觀察癥狀及不良反應,用藥前后分別檢查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及電解質,4周為1個療程。2個月后隨訪詢問中醫(yī)證候,復查動態(tài)心電圖了解復發(fā)情況。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①動態(tài)心電圖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顯效:室性早搏消失或減少90%以上;有效:室性早搏減少50%~90%;無效:室性早搏減少50%以下或無變化。②癥狀療效判斷標準[3]。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95%以上;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未改善,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30%以下。
兩組動態(tài)心電圖臨床療效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動態(tài)心電圖療效對比(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療效結果見表2。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個月后隨訪治療組治愈患者未見復發(fā),對照組治愈患者復發(fā)3例。
安全性評價:治療組復查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及電解質與用藥前比較無特殊變化,1例出現(xiàn)輕度的胃腸道癥狀;對照組胃腸道反應4例,竇性心動過緩2例,Q-T間期延長1例,氨基轉移酶輕度增高1例。
討論
室性早搏屬于中醫(yī)“心悸”范疇,其病位主要在心,病因復雜,分虛實兩類。虛證因氣血陰陽虧損,氣陰不足引起。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脈道不利,致血流不暢,血不養(yǎng)心,則見心悸。此型治療應益氣復脈,滋陰通絡。炙甘草湯方中以炙甘草為主藥,其味甘,補益中氣而復脈之本源;重用生地黃滋陰補血,養(yǎng)陰充脈,補益五臟之不足;黨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配合主藥以益心氣而養(yǎng)心血;阿膠、麥冬、火麻仁滋心陰、養(yǎng)心血、充血脈;桂枝溫通經脈,助陽扶衛(wèi),有平沖降逆之功,與甘草配伍,辛甘化陽,以溫通心陽,可制動悸;桂枝、生姜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宣陽化陰,且制約諸厚味滋膩之品的黏滯,使其輕靈流動,益于血脈運行。以清酒煎服,因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宣達群藥之力。筆者在原方基礎上加甘松、丹參、酸棗仁活血通絡、養(yǎng)心安神。丹參歸心、肝經,功效活血調經、清心除煩、養(yǎng)血安神;甘松入脾、胃經,功用理氣止痛,健脾醒胃;酸棗仁酸甘性平,歸心、肝經,有養(yǎng)心益肝安神的作用。諸藥合用,起到滋陰溫陽、益氣養(yǎng)血、寧心益神、通陽復脈的功能,心悸自除?,F(xiàn)代藥理研究亦表明,甘松中含有的纈草酮具有膜穩(wěn)定作用,并且與心肌細胞膜上離子通道中的特異蛋白結合,抑制鈉離子的內流,促進鉀離子的外流,降低心肌細胞的自律,并延長心房肌、心室肌及傳導系統(tǒng)的動作電位時間,打斷折返激動,能有效治療頑固性早搏[4]。
本組研究中,采用加味炙甘草湯治療的治療組與對照組的動態(tài)心電圖療效相當,癥狀療效治療組更優(yōu)。綜上所述,加味炙甘草湯治療心律失常療效確切,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國偉,顧菊康,陳灝珠.心血管病診斷治療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611-613.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85-187 .
[3]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心血管藥物對策專題組.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的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8,26(1):405-413.
[4]張文蘅,陳虎彪.甘松屬植物化學和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3,18(3):11-14.
(收稿日期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