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丹丹
?
經(jīng)緯度
“海歸”老師談中美教育差異
文 /徐丹丹
阜陽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的尹維紅老師被派到美國教漢語一年,中美兩國不同的教育方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東西方的兩個大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存在很大差異。
在中國,送孩子上學臨別時,家長總會不厭其煩地交代孩子“在學校要聽老師話”“好好學習”等;放學接孩子時,家長會問孩子“今天學的怎樣”等。而在美國卻截然不同,美國家長也會送孩子去學校,但臨別時會交代孩子“在學校好好玩”;接孩子時,首先會問孩子“今天在學校玩得怎么樣”等。
兩種不同的問法,體現(xiàn)出兩種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中國家長以讓孩子學習為主,而美國家長主要是以讓孩子快樂、興趣培養(yǎng)為主。
中國提倡“尊師重教”,美國恰恰相反,學生要敢于挑戰(zhàn)老師的權(quán)威,比如老師教給學生固定答案,學生并不完全認同;如果學生在學校成績不好,在中國,家長會認為孩子學不好,是孩子的責任,而美國家長不認為是孩子的責任,而認為是老師的責任,如果孩子得了“C”,那么老師要給家長一個合理的解釋,為什么是“C”而不是“A”或“B”。
在中國,學校開家長會時,老師會打電話要求家長必須來參加。而在美國,學校會在放學后,安排某個晚上舉辦一些活動,吸引家長來參加家長會,比如準備晚餐、熱狗、飲料、贈送的禮品等,以這種形式吸引家長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另一種形式是,家長可以跟老師直接交流,了解孩子的情況。
在美國,如果老師直接說出孩子的缺點,家長會立刻找老師的麻煩。通常,美國采用“三明治”的溝通方法與家長溝通,把不好的一層放在中間。而在中國,很多老師會直接指出“你這孩子又怎么怎么樣了”等。
中國有句老話:“家長有再大的勁,都不要使在孩子身上?!笨梢钥闯?,中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很容易發(fā)脾氣的。而在美國,他們是不允許打孩子的,所以美國人從不打孩子,也從不對孩子發(fā)脾氣。
在美國,孩子很不聽話時,家長的表情會嚴肅些,比如:孩子不想吃飯時,那就不吃飯吧,就規(guī)定孩子多長時間之內(nèi)不能吃。而在中國則不同,孩子不吃飯時,爺爺奶奶會說“不吃就算了”,趁孩子餓的時候還會主動送零食。
在美國,作為家長,主要以制度處罰孩子,說到做到。而在中國,很多家長很難做到。
在中國,幼兒園的孩子作業(yè)很少,主要是做游戲。而在美國,幼兒園孩子的作業(yè)強調(diào)動手為主,去學校時書包里都會帶上剪刀、紙、各種畫筆等,老師會教孩子著色等,把英語、數(shù)學等各種知識都融入到著色當中。下課了會給孩子發(fā)一本薄薄書或印的幾張紙,上面有簡單的圖,比如動物,或有簡單的幾句話。這種方式既有教育意義,又能給孩子傳授所需要學習的知識。
另外,美國也比較重視孩子的閱讀,幼兒階段每年有個“舒適博士周”,周一至周五都安排好學習內(nèi)容,包括穿什么衣服等。進入小學階段以后,在美國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很大的圖書館,孩子在課余時間即可到圖書館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