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堅
于光遠84歲開始用電腦寫作,86歲建立自己的網站,90歲前出版了75部著作。于光遠長壽98歲,與他注重菜泥養(yǎng)生不無關系。
進入老年后,于光遠觀察到許多上了年紀的人牙齒都不怎么好,不少蔬菜很難嚼碎、嚼爛,只能放在嘴里嚼一陣子之后吐出來。結果纖維沒有下肚,沒有起到人們希望它起的作用。
“文革”中,于光遠被打成“黑幫”,下放到干校。他是上海人,最喜歡吃大米飯。可是干校種的稻谷絕收,大米完全靠買,每周僅能吃到一兩頓米飯,大部分時間供應白面饅頭或玉米窩頭,而且吃窩頭的次數更多,于光遠一見到面食就發(fā)愁。不久,每次吃饅頭和窩頭時,他不要饅頭而要窩頭,當時有的同志就留著窩頭和他換饅頭吃。
大家都覺得奇怪,老于為何不吃細糧而要吃粗糧呢?不久,有人發(fā)現了他的秘密。他拿了窩頭后將它搓成米粒狀,放在菜碗里攪一下,當成米飯吃,還吃得津津有味。所以當時干校里盛傳于光遠創(chuàng)造了窩頭米飯,也叫“于氏菜飯”或“特殊菜飯”。他的這一發(fā)明成為干校里的一大笑柄,而他卻樂在其中。
后來,于光遠在??诔赃^用紅薯藤制作的菜泥,在江蘇吃過用南瓜藤制作的菜泥,在北京吃過翡翠羹,那是用菠菜泥和蛋清為原料制作的。制作菜泥,是將原料先打成泥狀,再進行蒸、炒、炸、氽、扒等操作,很適合老年人的口味。
由此,于光遠提出了一個“菜泥食物”的概念,專門撰文為菜泥評功擺好:一是便于老年人攝取膳食纖維;二是減少原料浪費,有些菜營養(yǎng)成分很好,味道也不錯,可就是很老,即便牙好的人也嚼不爛,因而被排斥在餐桌之外,如果制成菜泥,就可以成為可口的菜肴;三是“菜泥”中包括“肉泥”。除了植物纖維,有些肉也很老,老年人嚼不爛,如果做成丸子或肉餅,情況就不同了。
于光遠認為,老年人牙和胃都不太好,成批生產一些菜泥食物,既有利于老年人消化,豐富營養(yǎng),又可使許多過去廢棄的原料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經過研究開發(fā),菠菜、紅薯、豆子、土豆,某些菜的葉、藤,都可做成菜泥食物,這樣就可增加許多新的菜品,也可增加不少財富,這是既關系人民健康,又關乎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大問題。
有人來信,非常贊成于光遠的看法,說已開發(fā)了“壽星菜泥”系列食品,但這是一個新事物,人們還不大習慣接受。于光遠說,要使這件事辦好,還得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像吃螃蟹一樣,人們對新的食物也會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