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福建 省寧化縣客家學校,福建 寧化 365400)
淺談《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的幾種“先學”方式
黃霞
(福建 省寧化縣客家學校,福建 寧化 365400)
“先學”是當前教學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它的實質(zhì)就是以“學”為中心,激發(fā)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本文結合自身《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從引學、助學、自學、論學、問學、評學等六個方面闡述了《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的“先學”問題。本文對于提升《品德與生活》課堂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啟發(fā)與指導作用。
引學;助學;自學;論學;問學;評學
《品德與生活》課程確立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維一體的總體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中要加強這三者的整合,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突出過程與方法的基礎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指導。在課堂上要盡量讓學生自己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讓他們通過閱讀、思考、探究、觀察、操作、想象、提問、質(zhì)疑、創(chuàng)新等來獲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更要關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要把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結合在一起,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力避免照本宣科,而是要力求使我們理論化的教學內(nèi)容生動化、形象化,使學生被動的接受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膶W習,也就是要讓學生嘗試“先學”。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教師可能會問“低年級學生識字不多,如何進行‘先學’?”從教材的特點,我們知道:低年級教材是采取以圖為主的形式,生動、具體地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通過具體的行為指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看圖學習,讓學生借助拼音通過圖文并學”等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前的“先學”。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思維等特征,我認為低年級學生的“先學”可分為以下幾種學習方式。
教師抓住教學的中心內(nèi)容,揭示教學目標,向?qū)W生發(fā)問,讓學生知道自學什么,從而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給學生導航。如:在一年級上冊第一課《我背上了新書包》的教學中,教師可抓住本課教學中心任務“體會從幼兒生活成為小學生角色變化,能與同學分享成長與變化帶來的喜悅,并表現(xiàn)對小學生生活的美好憧憬,熟悉校園環(huán)境,嘗試了解校園設施與自己的學習生活的關系。”著重對兒童進行入學教育,向?qū)W生展示快樂有趣的校園生活,幫助他們解除緊張和疑惑感。讓學生知道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并教育他們熱愛學校,喜歡上學。為此,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問題的形式揭示本課的教學目標:“說一下學校開學第一天,是誰送你到學校來學習的呢?哪個時候你的心情是不是很愉快?你對學校生活是不是有很多想法和憧憬?你的父母及其他親人對你說過什么沒有?學校的一切,對你是不是很新鮮?你高興嗎?學校美麗嗎?你喜歡上學嗎?”,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的逐步啟發(fā)引導下由被動接受轉(zhuǎn)變?yōu)橹鲃訁⑴c,增大活動量,自主理解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看圖回答問題能力 ,并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幫助不認真、不專心的學生或不知道怎么學習的學生學習。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春天來了》這一主題時,教師可結合課文彩圖個別指導學生看圖說話,通過看圖引導學生說出“春天來了,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從而引導學生上課要專心聽講、觀察畫面要有順序,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積極舉手發(fā)言、勤思考、認真學習新本領。通過個別輔導的方式,教師既可控制上課不認真的學生,又可幫助學習較弱的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爭取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初步掌握所學知識,以一定量的練習方式來檢測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從練習中來發(fā)現(xiàn)自學過程所存在的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練習老師可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設計一些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讓學生完成。從而辨析導行,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讓學生和學生討論教師或?qū)W生提出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討論,使他們在爭論中掌握所學知識,在爭辯的過程中接受自我教育。這種就教師或?qū)W生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各抒已見、體現(xiàn)教學民主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因為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家庭,接受的信息量相當豐富,討論中可以互通有無,交流知識,使意見趨向一致,同樣起到釋疑作用。但是,教師一定要注意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監(jiān)控,不然的話就會成為“放羊式”教學法。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夏天,我們要注意什么》這一主題時,教師可讓學生討論“炎熱的夏天,怎樣涼快好?”,“夏天為什么容易拉肚子?”,然后在學生相互間的討論下總結出防暑降溫的正確方法,幫助學生在夏季更好地進行自我保護。
讓學生向?qū)W生或教師發(fā)問,尋求學生和教師的幫助。但是在學生質(zhì)疑時,教師要加以指導,否則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放任自由,甚至一有疑問,就會不加思索,立即提出。倘若如此,課堂則會被學生的“質(zhì)疑”所左右,教師的主導作用難以發(fā)揮,教學也就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讓學生在學習中評定相互間或自已的所做所為,使他們在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活動中學習成長。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我會好好吃》這一主題時,可讓學生說一說,圖上的小朋友這樣做為什么不好,講一講自己有哪些飲食好習慣? 從而深入明理導行,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先學”過程中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1.學生討論或說思路方法,讓學生評判、討論、歸納,盡可能的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說出教師所要說的話,讓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2.教師要適時點撥、補充、更正、歸納。特別是學生自學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幫助學生抓住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同時教師不就題講題,重在分析原理、理清思路、找出規(guī)律,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使學生所學知識進一步條理化和深化,并最終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品德與生活》課的“先學”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展開活動,進行自我教育,使學生確實能通過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生活和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
[1]李湘春.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4(01):207;
[2]胡蕎麗.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05.01;
[3]韋春江.小學品德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05.01.
G621
A
1671-864X(2016)08-02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