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談閩東畬族舞蹈的風格特征

      2016-08-15 19:34徐艷
      戲劇之家 2016年15期
      關鍵詞:文化特征閩東

      徐艷

      【摘 要】本文以閩東地區(qū)畬族舞蹈為研究對象,從舞蹈動作起源、現(xiàn)存類型、文化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進一步闡述閩東地區(qū)畬族舞蹈的人文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關鍵詞】閩東;畬族舞蹈;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61-01

      一、閩東畬族舞蹈動作的起源

      閩東畬民長期依山而居,山歌是閩東畬民表達內(nèi)心想法的一種常用方式。不管是在山野田間,還是深處畬族大院,到處都可以聽到悠揚的山歌。歌會的時候,畬族人民舞動著身姿,用美妙的歌聲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姑娘小伙在歌聲中向心上人投去含情脈脈的目光。雖然這些意識形態(tài)很平凡,但其已具備表情和動作的因素,確實已具備了舞蹈的前提。其次,閩東畬族舞蹈動作的形成也受勞動生活的深遠影響。閩東地區(qū)多為丘陵地貌,畬族同胞長期居住在深山,狩獵是他們生活的主要來源,甚至明清時期狩獵在閩東畬民的生活中仍占據(jù)重要地位。閩東畬族舞蹈中的“獵步”就是依照祖先狩獵時時快時慢的躲閃動作而形成的舞步,而基本舞步“悠蕩步”和“坐蹲步”則是分別根據(jù)居山生活中趕鳥獸和扛木挑擔的動作姿態(tài)形成的。

      二、閩東畬族舞蹈的現(xiàn)存種類

      (一)節(jié)俗舞蹈。閩東畬民的主要節(jié)日有春節(jié)、“二月二”會親節(jié)、“三月三”烏飯節(jié)、農(nóng)歷四月的分龍節(jié)和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等。我們將這些節(jié)日中所跳的舞蹈按其內(nèi)容和形式分為兩類,即宗教祭祀性舞蹈和習俗社交性舞蹈。宗教祭祀性舞蹈較著名的有《迎祖舞》《鈴刀舞》《傳師學師舞》習俗社交性舞蹈較著名的有《竹節(jié)舞》《迎客舞》。

      (二)勞動舞蹈。閩東畬民大都能歌善舞,同時又長期依山而居,在不間斷的生產(chǎn)勞作中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映生產(chǎn)勞動類型舞蹈,其中較著名的有反應畬族祖先狩獵情景的舞蹈《獵步舞》和反映畬族種竹及用竹造紙過程的舞蹈《栽竹舞》。

      (三)體育舞蹈。閩東畬民長期居住在山林中,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生活的特殊性,需要健壯的體格,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閩東畬民就開始學習拳術(shù),并且因地制宜運用勞動生活工具進行娛樂健身,在生產(chǎn)勞動過程逐漸形成從娛樂游戲到競技比賽。極具閩東畬族文化特色的體育舞蹈《打槍擔》《打尺寸》《賽海馬》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閩東畬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一)形態(tài)及動作特點。閩東畬族舞蹈有著自己獨特的形態(tài)和特征,它的主要表現(xiàn)動作分為手、腳、身三個主要部分。其中,手是使用手腕和手指,在舞蹈中配合身體表達出富有鮮明地域特征的肢體語言,比如閩東畬族的《手指舞》。腳,主要是以蹬、進、退、蹲位基本步伐,比如《獵步舞》。畬族一直都與漢族雜居,漢化程度深,其舞蹈語匯較少,基本舞步只有“坐蹲步”和“悠蕩步”兩種。所謂“悠蕩步”是根據(jù)趕走鳥獸的動作形成的,即一腳稍屈,一腳勾小腿至前,同時雙手自然向前擺;所謂“坐蹲步”是根據(jù)“山哈”們居山生活中挑擔登山或扛木頭的姿態(tài)形成的,即用一腳著地,雙膝向下微微顫動。

      (二)與民歌配合緊密。畬族語言沒有形成獨立的文字記述體系,“以歌代言”是畬民的主要交流形式,畬族的歷史文化淵源傳承均由畬歌代代相傳,民俗祭祀、婚喪嫁娶等民俗禮儀也均在畬歌中記載流轉(zhuǎn)。閩東地區(qū)畬族“三月三”等畬族節(jié)日的主要活動形式為對歌,因此它也叫“對歌節(jié)”,而許多畬歌都有舞蹈動作相伴,閩東地區(qū)畬族“出嫁歌”的“搶親”、“采茶歌”的“請茶”“泡茶”“端茶”等,都是由歌生舞,因歌而舞,由此可見閩東畬族舞蹈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隨著畬歌而生的。

      (三)傳承和發(fā)展的特殊性。閩東畬族民間舞蹈代代傳承,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歌場傳承;二是家庭世代傳承;三是師承;四是手抄歌本傳承;五是創(chuàng)作傳承;六是祭祀儀式等活動中傳承。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進程,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遷,在閩東地區(qū),像畬族舞蹈這類以民俗儀式為載體的民間舞蹈,由于儀式活動淡化或不復存在而逐漸消失或已經(jīng)消失,其所依附的民俗儀式在減少,規(guī)模、范圍在縮小甚至停止。另一方面,具備畬族舞蹈這些“活態(tài)”的民間傳承人越來越少,大多數(shù)民間藝人都已經(jīng)六七十歲了,大部分民間藝人由于受到教育程度的影響,雖然對本民族的舞蹈有著深厚的情感,卻對深入的研究工作束手無策,這也是搶救這一文化遺產(chǎn)藝術(shù)所急需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雷彎山.畬族風情[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353-356.

      [2]張奇.舞蹈的民族風格[J].舞蹈藝術(shù),1984,(9):24-28.

      [3]張俊杰.民族民間舞蹈道具剖析[J].舞蹈藝術(shù),1986,(15):158-164.

      [4]格羅塞,蔡慕暉.藝術(shù)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70.

      [5]孫景琛.舞蹈藝術(shù)淺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1-8.

      作者簡介:

      徐 艷(1987-),女,福建寧德人,寧德師范學院藝術(shù)系舞蹈專任教師,研究方向:舞蹈理論及實踐。

      基金項目:寧德師范學院2013校級課題青年專項“閩東畬族舞蹈的風格特征研究”,項目編號:2013Q39。

      猜你喜歡
      文化特征閩東
      閩東茶詩中的概念隱喻與轉(zhuǎn)喻
      閩東才女潘玉珂往事
      傳統(tǒng)木帆船閩東“復活”
      閩東古法制糖“老樹發(fā)新芽”
      淺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試論當前新媒體藝術(shù)呈現(xiàn)的文化特征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
      臺灣“閩東新娘”:最想念媽媽的“味道”
      多維視角下的閩東熟語英譯研究
      安远县| 平乡县| 宜春市| 明光市| 洛隆县| 文化| 灵丘县| 瑞昌市| 盈江县| 墨玉县| 咸宁市| 万州区| 出国| 宁安市| 沙洋县| 南召县| 手机| 贵南县| 岳西县| 宜城市| 阿坝县| 光泽县| 遵义市| 新竹县| 青冈县| 建宁县| 江孜县| 喀什市| 根河市| 安平县| 张北县| 鄂托克旗| 长宁区| 栖霞市| 咸丰县| 南雄市| 南川市| 龙州县| 项城市| 依安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