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仁勇
【內容摘要】從史實、史論到史趣是歷史教學的三重境界;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歷史教學有序推進的必要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追求歷史學習的最高境界必須循序漸進地鋪開,而不可盲目拔高。
【關鍵詞】史實 史論 史趣 境界
歷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從而思考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關照人類的命運和國家的發(fā)展,絕不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史實的淺層面。所以,要追求歷史教和學的最高境界。
一、把握歷史教學的三等境界
歷史教學具有三等境界,低等境界是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即史實層面,次等境界是知道為什么發(fā)生,即史論(史觀)層面,高等境界是懂得對于今天的借鑒價值在哪,并且形成富有個性的歷史研究旨趣,即史趣層面。我們必須明確史實的內容和形式、史識(史論、史觀)和史趣這三個關鍵性概念之間的關系。
史實即歷史原始素材,蘇聯(lián)解體、雅爾塔體系、辛亥革命等具有發(fā)生的原因、時間、地點、過程、影響等,是客觀存在的史料。而如何呈現(xiàn)這些史料,則體現(xiàn)出師生的加工和解讀能力。從實際教學看,對史實的梳理和簡單加工已經得到充分的重視,比較法、分類法、圖表法的廣泛運用使得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把握已經駕輕就熟。
但從深層審視,史實的呈現(xiàn)形式卻因為相對隱蔽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史實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xiàn)、以什么樣的角度和側面呈現(xiàn)關乎史識的形成,這正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和規(guī)范檢測所應該具備的考量。比如對于辛亥革命,考綱除了規(guī)定考生要了解基本史實之外,還應該了解背景、歷史影響以及理解先烈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追求民主與自由的精神。這就要求師生必須從不同角度占有史料,運用不同的史學觀去深入剖析,或者根據(jù)不同的史料從中引申出不同的史學觀,獲得不同的歷史智慧。對辛亥革命背景的認知,如果從中外歷史聯(lián)系角度看,辛亥革命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結束清王朝腐朽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滿足人們對自由幸福、不受制于外敵欺凌和封建官僚統(tǒng)治的渴望,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從現(xiàn)代化史觀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必然反映當時人們對現(xiàn)代民主思想的追求,是借助各種矛盾必然要出現(xiàn)的看似偶然的事件;從多元史觀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發(fā)起人具備了相比較于封建專制思想進步的理念,高舉“三民主義”的旗幟,自然會應者云集,而封建專制已經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剝奪了人民的民主政治權利,其喪權辱國的種種表現(xiàn)便會成為導火索,社會必然會出現(xiàn)政治、精神和物質等多種文明的變化。如果從這些角度高屋建瓴地去解讀辛亥革命,那么,學生所得到的歷史智慧深刻而巨大。
二、努力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大跨越
歷史教材傾注了教材編者的情感和意圖,蘊含著太多的歷史思維和歷史智慧,同時,提出了更高的學習要求。平時的教學就要實現(xiàn)從把握史實呈現(xiàn)的內容和形式到分析歷史必然的跨越,從分析歷史必然,形成史識到升華成史趣的跨越。
1.建立歷史思維模式
歷史思維能夠幫助學生確立歷史分析的方向、途徑和方法,以駕馭繁多的歷史素材。尋找史實之間的因果、條件、關聯(lián)關系,理出歷史發(fā)展的線索,縱橫比較史實之間的內在異同,運用歷史趨勢、歷史規(guī)律的必然性分析歷史事件的偶然性,等等,都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地解讀史實,從中獲得意外的驚喜。比如,“從短時段轉向較長的時段,然后再轉向深遠的視域……就可以重新思考一切,重新建構周圍的一切”。運用這種思維,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就會更加富有啟示性:新生力量必將代替舊勢力;西方民主思想從此烙在了東方古老民族的靈魂里,呼應著由來已經的“天下為公”(孔子《禮記》)的思想;民本思想是治國安邦之本等。
2.建立歷史史觀標準
有了正確的歷史思維,我們便會幫助學生更好地以簡馭繁,提綱挈領地把握諸多史實,進而形成歷史觀。這也正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比如,辛亥革命無法脫離整個歷史進程而孤立存在,所以,我們無法全盤肯定它的歷史價值,也無法全盤否定它的消極性。有了這種辯證唯物主義史觀,學生自然就會得出多元史論,從辛亥革命中汲取中華民族前進道路上的經驗和教訓,這就為中國共產黨的出現(xiàn)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埋下伏筆。
3.建立歷史志趣取向
從史實、史觀到史趣的跨越是最高的境界。我們無法確保讓每個學生都能產生持久的歷史研究的志趣,但是我們應當試圖引導更多的學生形成一定的興趣。這個引領的過程不僅完成了歷史教學任務,而且還將歷史教學推向了更高的境界。我們不妨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一些具體的方案,形成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開拓學生視野,深化研究興趣”,這是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研究興趣最為切實的措施。筆者教授辛亥革命章節(jié)時,設計這樣的研究性題目:假如沒有辛亥革命,隨之要求學生獨立解讀教材,積極鼓勵他們充分占有資料,協(xié)調計算機老師,允許他們借助網(wǎng)絡,搜集大量的材料,形成厚實的事實支撐,考證式地撰寫論文。交流展示課上,學生們旁征博引的闡述有力地證明了研究性學習所帶來的樂趣。
當然,追求高境界并不是一味否定基礎性學習,而應當順水推舟,不可急躁冒進,如果沒有對史實的充分占有和研究,就不可能形成有價值的史論和正確的史觀,因而也就不會形成濃厚的史趣。
【參考文獻】
[1] 魯東海、鄭黎明. 歷史知識的理解維度及其教學策略[J]. 歷史教學·中學版,2015年(11).
[2] 季國榮.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有效方法[J]. 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3(04).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