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每一個文人都有憂國憂民的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對這種思想的最真實寫照。歐陽修講“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實,他們意在的是仕途,而舞文弄墨只是通向仕途的一個橋梁。所以,從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雅中,反讓人讀出了一種蒼涼的味道。
不過,文人若能把雜念拋于腦后,倒可以活出另一個適意人生。
北宋詞人柳永本來也熱衷于功名,但每每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于是,在“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之后,柳永大筆一揮,一曲《鶴沖天》宣泄著心中的郁悶——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想必,此時的柳永還念念不忘所謂的功名大業(yè),這一番嘮叨多少顯得有些扭扭捏捏,連皇帝也看不過去。于是,又一次參加科舉時,皇帝在試卷上批閱:何需浮名,且去淺斟低唱。沒想到,浮名無望的柳永卻為此打開了另一片天地。從此,柳永雖然在煙花巷陌偎紅倚翠,但卻在生活的磨難中洗去了靈魂的污垢,不屑與達(dá)官貴人來往的真性情倒是讓生活平添了幾分適意。他本人也成了婉約派的集大成者,不但在當(dāng)時“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而且他的詞作傳唱至今,千年不衰。
無獨有偶,中國的文壇巨匠魯迅,早期的理想也不是當(dāng)作家,而是當(dāng)醫(yī)生。魯迅先生接受不了西方列強對中國人“東亞病夫”的侮辱,立志要通過強健國人體魄以實現(xiàn)民族自強。后來,魯迅先生漸漸明白,國人的病在于思想而不是身體,這才棄醫(yī)從文。當(dāng)他發(fā)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已經(jīng)37歲,相對他55年的短暫人生而言,已經(jīng)走過了大半程。然而,棄醫(yī)從文的魯迅先生這才算真正找到了人生坐標(biāo)。一篇《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也使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一生留下的名作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試想,如果柳永繼續(xù)在科舉的路上走下去,或許他可以當(dāng)一個小官,卻不可能青史留名。就算能夠青史留名,也至多和蘇軾、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這些文化政客一樣天天提心吊膽,萬不可能有如此愜意的人生。同樣,如果魯迅先生繼續(xù)學(xué)醫(yī),他可能成為一個杰出的醫(yī)生,卻不可能引領(lǐng)“病夫”走向自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biāo),找準(zhǔn)了這些坐標(biāo),勇敢地轉(zhuǎn)身,才是這些文壇巨匠給我們的真正的人生啟迪。
(摘自《池州日報》)
【素材解讀】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經(jīng)過上天地精心塑造,有時你覺得前路坎坷,有時你覺得郁郁不得志,可能是你沒有找準(zhǔn)自己的定位,也可能是你還沒有尋找到上天為你預(yù)留好的那條最佳之路。
【適用話題】
認(rèn)識自己;果敢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