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雅彬
宋朝“醉駕”趣聞
★文/孫雅彬
喝酒和醉酒都算不上什么壞事,但是酒駕就不一樣了,尤其醉駕非常危險,對人對己都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宋朝人張師正在《倦游雜錄》里記載了一則醉駕的故事。主人公叫張亢,河南人,到開封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發(fā)生了醉駕事件。
張亢非常自信,一般的考生無論從多么遙遠的地方趕來,為了保證取得更好的成績,都要隨身帶幾只箱子,盡量多裝些參考書和復(fù)習(xí)資料,以便自己在趕考途中和等著考試的時候隨時學(xué)習(xí)。俗話說得好,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可張亢什么書也不帶。
他的家在宋城,也就是如今的商丘南,從家門口到開封考場,也不過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扇思逸p車簡從,帶點錢和兩身衣服就進京了。到了京城,不僅不看書,還出去喝大酒。一喝,就喝出了醉駕。
《倦游雜錄》這樣寫道,“因醉,乘驢過市,誤觸倒雜賣擔子,其人喧爭不已”。還好,乘的是驢,速度不會太快,而且撞的是貨攤,再貴的貨物也有個市價。
被撞的攤主見是一個醉漢,內(nèi)心肯定是無比欣慰。即便自己攤位擺得過于靠近馬路,甚至侵占了正常通行的道路,和一個醉漢論爭起來,自己也是更占理一些,于是“喧爭不已”,沖著張亢喊了個臉紅脖子粗。
看到這里,我的手心里已經(jīng)捏了好幾把汗,一股股擔憂之情油然生于心底。試想,一個書生前來參加考試卻不帶書,不讀書也就罷了,還出去喝個酩酊大醉,然后騎驢上街游逛,此間流露出來的不務(wù)正業(yè)的訊息有多么強大,你懂的。
還好,萬幸的是沒有發(fā)生悲劇。也許是驢子沒有副駕駛位,也許是張亢自幼受到禮義廉恥的束縛,總而言之,罪案沒有發(fā)生,確保了這只是一次簡單的交通事故。
大聲叫罵譴責的攤主,連聲要求張亢予以賠償。張亢睜開醉眼,一看哪里是什么貨攤,只一副貨擔而已,分明是走街串巷的小販累了停靠路邊,對交通造成了危害,也不知這城管隊伍是怎么管的。
好在張亢沒太計較,因為他看到貨擔里面只有一冊書,叫《樂記疏》。攤主也只是讓他把書買走,要價50文錢,張亢欣然接受。
好事在后面。張亢回到住處沒有書讀,便細細翻閱這冊《樂記疏》,結(jié)果考試時發(fā)現(xiàn)試卷的題目就和此書內(nèi)容相關(guān),而且書內(nèi)所記特別詳細。張亢因此得福,拿了個非常好的成績。是為“遂高選,明年摧甲第”,后來還中了進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首先是千萬不要酒駕,酒駕意味著出事兒。其次是一旦發(fā)生了酒駕,要勇于承擔錯誤,主動支付賠償。如此一來,不但能把自己所犯的過錯予以圓滿了結(jié),說不定還有意外之喜。
當然,千萬不要為了這極不可能發(fā)生的意外之喜,揣著賠償金主動去醉駕,那基本上遇到的都是能要了命的大事兒。
(摘自《河北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