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潮
相傳,古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 深受百姓的愛戴。一日,有個叫鱉靈的人前來拜見。望帝見他談吐不凡,又頗有一番治世壯志,任命他為蜀國宰相。鱉靈一上任,便大刀闊斧地進(jìn)行改革, 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chǎn)。百姓富足,安居樂業(yè),蜀地因此成了天府之國。于是, 望帝便將帝位讓給了鱉靈。不料,鱉靈入主蜀宮后,竟驕奢淫逸,不理朝政, 很快掏空了國庫。他橫征暴斂,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望帝得知懊悔不已,郁郁而亡。
望帝死后,靈魂化作杜鵑,叫聲哀怨凄苦,直至啼出血來。他生前愛護(hù)百姓,死后仍然惦念著百姓的生活。每到早春二月,便飛到田間一聲聲地鳴叫:“布谷、布谷……”反復(fù)催促百姓下田播種。正是“田中水涓涓,布谷催種田?!保ㄋ巍ぶ茏现ァ恫脊取罚皶r令過清明,朝朝布谷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宋·陸游《嘲布谷》)因此,人們俗稱杜鵑為布谷鳥,這就是“望帝化鵑”的典故,也是那“杜鵑啼血”的凄美傳說。
大杜鵑
傳說是美好的, 情景也是感人的。然而,科學(xué)就是科學(xué),來不得半點虛假。傳說中,那口中啼血的杜鵑,不過是其口腔上顎和舌部都為紅色,故被古人誤以為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了歷代文人墨客的“鮮紅滴滴映霞明,盡是冤噙血染成?!?(宋·楊巽齋《杜鵑花》)“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 滴成枝上花?!保ㄌ啤こ蓮┬邸抖霹N花》)“杜鵑花發(fā)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保ìF(xiàn)代·秋瑾《杜鵑花》)等等,關(guān)于“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與詩篇。
杜鵑,古稱子規(guī),屬鵑形目,杜鵑科。杜鵑的種類較多,常見的有大杜鵑和四聲杜鵑。大杜鵑,上體灰色,兩翼暗褐色,腹部白色而具有黑褐色橫斑;四聲杜鵑,似大杜鵑。區(qū)別就在于尾灰并具有黑色次端斑,且灰色頭部與深灰色的背部成對比。雖然,它們的外形非常相似,但鳴聲不同。大杜鵑鳴聲為,“喀咕”“喀咕”,有人擬其音為“布谷”;而四聲杜鵑的鳴聲為,“喀、喀、喀、咕”,人們擬其音為“割麥割谷”或“光棍好苦”。
不過,杜鵑最特殊的習(xí)性,莫過于它的“巢寄生”行為了。那就是它自己不會筑巢,而是偷偷地將卵產(chǎn)在其他野生鳥類的巢內(nèi),讓別的野生鳥類“代”它去孵化鳥卵和撫育雛鳥, 這是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為。杜鵑是現(xiàn)有80多種“巢寄生”野生鳥類中最典型的一種。據(jù)說,它可以把卵寄生在125 種鳥類的巢中。
杜鵑這種“厚臉皮”的偷懶行為, 有時會“登峰造極”。在繁殖期,懶惰的杜鵑自己不做窩,也從不孵卵, 卻常會選擇一些與自己孵化期和育雛期相似、雛鳥食性相同,而且卵形與顏色相仿的野生鳥類(如伯勞、葦鶯)為對象。它們常在對方開始孵卵之前,趁其離巢外出時,便乘虛而入, 移走原來的那窩卵中的一個,并快速地將自己的卵產(chǎn)于巢里,讓其替自己精心孵化。相對于它的體型來說, 它的卵是偏小的,而且卵上的斑紋同它混入的其他野生鳥類的卵也非常相似,所以,不易被分辨出來。更有意思的是,它平均每年產(chǎn)卵2~10個左右,但它每飛到一個巢窩里,卻只產(chǎn)一個。因為,它清楚地懂得不能把卵都產(chǎn)在一個鳥巢里。這樣既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又容易提高成活率。你別說, 它也真夠狡猾的。
老杜鵑是這樣,你萬萬也想不到的是,其雛鳥也很霸氣。別看它破殼之后雙眼不睜,軟弱無力,但卻有一種獨特的本能——要將它身體所接觸到的東西,全都擠到巢外,即便是原巢主的卵和雛鳥也不例外。只要一有觸及,它就會立刻產(chǎn)生一種條件反射: 掉過屁股來往后拱,將那些碰到自己的卵或雛鳥,通通都拱到巢外,只剩下它自己獨享那份呵護(hù)。盡管小杜鵑這樣忘恩負(fù)義,而它的義親卻全然蒙在鼓里,仍然不辭辛苦地拼命為其找食,好像永遠(yuǎn)也悟不出自己的“上當(dāng)受騙”,仍然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無微不至地哺育這個比自己身體還大的“孩子”,生物學(xué)上把這種現(xiàn)象叫“巢寄生”。
杜鵑的外形和羽色,很像一只小鷹,只是棲息在樹上時身體比較平, 且雙翅有些下垂,而不像鷹那樣近于直立。作為攀禽,它們的足趾像啄木鳥一樣地兩前兩后,為對趾型,便于攀抓。平時,它最愛吃針葉林內(nèi)的一種害蟲——松毛蟲,有野生鳥類學(xué)家曾經(jīng)解剖過杜鵑的胃,竟發(fā)現(xiàn)了300多條松毛蟲,堪稱捕捉能手,守護(hù)樹林的衛(wèi)士。于是,人們也就原諒了杜鵑的“不義之舉”,把它作為林中的益鳥來保護(hù)。
在每年的春夏之際,炫耀求偶的杜鵑,便會徹夜不停地啼鳴。雖說這不過是杜鵑一個正常的生理反應(yīng),可它那苦啼,多少讓人感到有點凄涼與惆悵,也常常會激起人們豐富的想象,觸發(fā)人們內(nèi)心的情感。正因為如此,杜鵑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極有地位,這并不是因為它的美麗動人,而是它那哀婉的啼叫,并引發(fā)出的一個個凄楚動人的故事。于是,歷代的文人墨客經(jīng)常把它作為描寫的對象,以此來借物詠志,抒發(fā)情懷。這里,除了杜鵑催人農(nóng)耕,代表著一個節(jié)令的象征意義之外,還有對愛情相思的苦戀;有懷念家國的情愁;有親人離別的幽怨;以及對暮春花落、韶華易逝的傷感。
中杜鵑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保ā缎且姸霹N花》)寫這首詩的時候,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流放,后遇赦而流落江南,寄人籬下。耳邊傳來杜鵑的啼鳴,不禁使他憂傷滿懷,鄉(xiāng)愁難遣。特別是后兩句,回環(huán)往復(fù),婉轉(zhuǎn)纏綿,完美地表達(dá)了詩人那強(qiáng)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扒f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唐·李商隱《錦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通州還不睡,滿山風(fēng)雨杜鵑聲”(唐·元稹《酬樂天舟泊夜讀微之詩》),這些都是詩人通過對杜鵑的描寫,來抒發(fā)自己愁緒滿懷,難以成眠的獨特感受,借以表達(dá)人們戀鄉(xiāng)戀家的情結(jié)。
詩人筆下更多的是把這只癡情啼叫的杜鵑,化作自己心中那顆多愁善感的心?;蛟S是仕途、情感的不順, 暮色里聞聽到杜鵑那聲聲啼叫,涌上來的則是落花流水般的傷感景致?!笆窨痛撼锹勈聒B,思?xì)w聲引未歸心。卻知夜夜愁相似,爾正啼時我正吟。”(唐·杜牧《杜鵑》);“泣露啼紅作么生,開時偏值杜鵑聲。杜鵑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淚成?!?(宋·楊萬里《杜鵑花》);“年年春恨化冤魂,血染枝紅壓疊繁。正是西風(fēng)花落盡,不知何處認(rèn)啼痕?!?(唐·吳融《秋聞子規(guī)》)都表現(xiàn)出一種凄苦、惆悵的感情。
而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抗元兵敗,由廣州押往元大都時所寫的《金陵驛》詩中,以杜鵑啼血自勵,展現(xiàn)給讀者面前的,卻是另外一種情懷?!安莺想x宮轉(zhuǎn)夕輝,孤云飄泊復(fù)何依?山河風(fēng)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p>
四聲杜鵑
詩人選取眼前的“ 荒草” “ 離宮”“夕暉”“孤云”,描繪出一幅荒涼暗淡的畫面。從那“風(fēng)景原無異”,到“人民半已非”,道出了南宋國土被元兵踐踏、人民生靈涂炭的情景,不由發(fā)出“燕子傍誰飛”的慨嘆。特別是末尾兩句,巧借典故,表達(dá)詩人化鵑啼歸的心愿,以及堅貞不屈的精神——即使是死了,也要變成啼血的杜鵑,飛回江南,飛回家鄉(xiāng)。詩中生動表達(dá)了因國破家亡而生發(fā)的憂傷沉痛,充分體現(xiàn)出他那以身殉國的民族氣節(jié)和忠貞不二的愛國精神, 凄苦而不頹廢,哀婉而不沮喪,激勵了后世無數(shù)的愛國志士。
從杜鵑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 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它的兩面性:一面令人稱道,而另一面卻是它的美中不足。這就如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一樣, 讓人嘆惋無奈。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更何況是一只鳥兒呢?所以,對待杜鵑,也要從整體上去看,切不可求全責(zé)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