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松平
關(guān)漢卿《竇娥冤》有云:
【耍孩兒】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對此,某試卷有一道判斷題的選項是:“‘萇弘化碧‘望帝啼鵑兩個典故都與‘血有關(guān),緊承第一樁誓愿而用。萇弘、望帝都是無罪被冤殺的人,作者借此表現(xiàn)竇娥至死不屈的堅強性格。”這個選項的分析是恰當(dāng)?shù)?。但是,有學(xué)生認(rèn)為,這個選項的分析是不恰當(dāng)?shù)?。學(xué)生首先拿出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④,人民教育出版社),翻到“萇弘化碧”“望帝啼鵑”的注釋:
[萇弘化碧]萇弘是周朝的賢臣。傳說他無罪被殺,他的血被蜀人藏起來,三年后變成了碧玉。碧,青綠色的美玉。
[望帝啼鵑]望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的稱號。相傳他因水災(zāi)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后化為杜鵑,日夜悲啼,直到吐血。
學(xué)生據(jù)此質(zhì)疑:既然是望帝自己主動讓位給他的臣子的,那么他死后憑什么要化為杜鵑悲鳴呢?換句話說,望帝沒有受冤屈,沒有被冤殺,只有萇弘是無罪被冤殺的人。
望帝是不是無罪被冤殺的人?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為此,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把結(jié)果分享給大家,以消除相關(guān)疑惑。
我們先看來自各家詞典和辭典的解釋。
《常用典故詞典》(于石、王光漢、徐成志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9月版)對“望帝啼鵑”的解釋:
望帝啼鵑:望帝稱王于蜀,得荊州人鱉靈,便立以為相?!昂髷?shù)歲,望帝以其功高,禪位于鱉靈,號曰開明氏。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或云化為杜宇鳥,亦曰子規(guī)鳥,至春則啼,聞?wù)咂鄲??!?/p>
《辭?!罚ㄉ虾^o書出版社1979年9月版)對“杜宇”是這樣解釋的:
杜宇:傳說中的古代蜀國國王。周代末年,在蜀稱帝,號曰望帝,后歸隱,讓位其相開明;時適二月,子鵑鳥鳴,蜀人懷之,因呼鵑為杜鵑。一說,通于其相之妻,慚而亡去,其魂化為鵑。見《蜀王本紀(jì)》《華陽國志·蜀志》,后因亦稱杜鵑鳥為“杜宇”。
《古書典故辭典》(杭州大學(xué)中文系編寫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的解釋:
望帝:古代傳說中的蜀國國王。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蜀志》:“七國稱王,杜宇稱帝,更名蒲卑?!庇謺x代張華《禽經(jīng)》:“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或云化為杜宇鳥,亦曰子規(guī)鳥,至春則啼,聞?wù)咂鄲??!币蛞詾槎霹N的別名。
《中國歷代名人辭典》(南京大學(xué)歷史系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對“杜宇”的解釋:
杜宇:秦時蜀主,蜀地曾發(fā)大水,他率領(lǐng)居民避長平山。后鱉靈開峽治水,居民得歸陸地。他即傳位于鱉靈,自居西山。據(jù)神話傳說,他后來得道升天,為蜀人懷念。
《古詩詞典故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的解釋:
望帝啼鵑:見《蜀王本紀(jì)》、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望帝,傳說中的古代蜀國的一個君王,名杜宇,在周朝末季稱帝,號望帝;死后魂魄化為鳥,名啼鵑,啼聲凄哀。后遂用“望帝啼鵑”寓理想抱負(fù)的不能實現(xiàn)。
《新編中學(xué)文言文常用詞典》(蔣傳一、莊文中編著,王泗厚審訂,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10月版)解釋“望帝”:
望帝:相傳戰(zhàn)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為望帝;后退西山,化為杜鵑鳥?!陡]娥冤》:“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p>
顯而易見,上述詞典和辭典的解釋,都只說明望帝有稱帝、歸隱、化鳥、悲啼的事,并沒有說明望帝有受冤屈的事,更沒有說明望帝有被冤殺的事。
我們再看來自晉代張華注引漢朝李膺的《蜀志》的故事:
傳說遠(yuǎn)古時候,蜀地有一個部落首領(lǐng)叫杜宇。他非常賢明,也非常能干,他領(lǐng)導(dǎo)著老百姓,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日子,過上了比較穩(wěn)定的農(nóng)耕生活。老百姓都非常愛戴他,尊稱他為“望帝”,意思是說他就是百姓的期望。
在蜀地東邊的荊州地區(qū),有個人叫鱉靈,犯了法被判死刑。他不甘心這樣被殺掉,就越獄了。他駕著一條小船,連夜奔逃,沿著長江溯流而上,最后到了蜀地。鱉靈聽到蜀國望帝的名聲,就去拜見他。望帝發(fā)現(xiàn)這個人談吐不凡,而且胸懷壯志,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任命他做蜀國的宰相。鱉靈上任后,干得非常出色,他領(lǐng)導(dǎo)人們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chǎn)。這樣,蜀國的百姓更加富足了,都能夠安居樂業(yè),蜀地也因此成了“天府之國”。
誰知,過了幾年之后,當(dāng)?shù)氐臍夂蛲蝗蛔兊每釤岙惓?。蜀國都城西北的玉壘山上的積雪消融,洪水泛濫,蜀國的大部分地區(qū)都遭了水災(zāi),許多百姓離開了家鄉(xiāng),流離失所。這時,鱉靈沒有灰心喪氣,他帶領(lǐng)幾萬民工,挖土擔(dān)石,疏通河道,修筑堤壩,植樹造林。他們歷盡了千辛萬苦,終于消除了水患,蜀地百姓得以重建、重返家園。
當(dāng)鱉靈勝利回到都城時,望帝親自出城去迎接,并為他設(shè)下了慶功宴。望帝已經(jīng)決定要禪讓帝位給鱉靈,但又怕鱉靈不肯接受,就在慶功宴結(jié)束后趁夜悄悄離開宮殿,到西山隱居修道去了。臨走時,望帝留下一道命令,遍告天下人,說他把帝位禪讓給了鱉靈,新君的帝號叫“開明氏”,希望百姓能服從他的領(lǐng)導(dǎo)。
沒想到鱉靈接過帝位后,一改過去的勤苦作風(fēng),惡劣的本性暴露無遺。他不再關(guān)心國家大事和百姓生活,一味地驕奢淫逸,不久便掏空了國庫。然后他就開始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消息傳到西山后,隱居的望帝懊悔不已,但又沒有什么辦法,沒過多久就郁郁而終。
傳說望帝死后,他的魂魄變成了杜鵑鳥,叫聲十分哀怨凄苦,直到啼出血來。他死后也沒有忘記他的人民,每到早春二月,他就會在山中呼喚著“布谷——布谷”,催促百姓下田播種。因此人們又稱杜鵑鳥為“布谷鳥”。
后來,許多文人墨客的詩詞文章中都引用過這個典故,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援引說:“人言此鳥,啼至血出乃止?!庇谩巴邸⑼刍?、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鳥、蜀魄、蜀魂、蜀鵑”等指杜鵑鳥;用“望帝啼鵑、杜鵑啼血、子規(guī)啼血”等指杜鵑鳥的哀鳴,常用以描寫哀怨、凄涼或思?xì)w的心情。
顯而易見,上述故事,雖然說明了望帝有悲啼的事,但是仍然沒有說明望帝有受冤屈的事,更沒有說明望帝有被冤殺的事。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
袁珂先生編著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上有一段傳說:
杜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輯《蜀王本紀(jì)》:“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止朱提;一女子名利,從江源井中出,為杜宇妻。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按《蜀志》云:望帝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聞?wù)咂鄲拧敝兴朴幸欢坞[情未能道出?!墩f郛》(百二十卷本)卷六輯《太平寰宇記》云:“望帝自逃之后,欲復(fù)位不得,死化為鵑?!甭酝赋龃酥邢?。蓋望帝化鵑,皆緣“欲復(fù)位不得”,非以鱉靈“功高”而“禪位”也。杜宇神話,民間亦有流傳,面目與古籍記載頗異,略云:岷江上游有惡龍,常發(fā)洪水為害人民。龍妹乃赴下游決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惡龍閉之五虎山鐵籠中。有獵者名杜宇,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贈以竹杖,并囑其往救龍妹。杜宇持竹杖與惡龍戰(zhàn),大敗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龍妹。龍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擁戴為王。杜宇有賊臣,昔日之獵友也,常羨杜宇既得艷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獵山中,遇惡龍,遂與密謀,詭稱惡龍欲與杜宇夫妻和,乃誘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賊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龍妹為妻。龍妹不從,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鳥,返故宮,繞其妻而飛,曰:“歸汶陽!歸汶陽!”汶陽者,汶水之陽,即《蜀王本紀(jì)》所謂“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其妻龍妹聞其聲,亦悲慟而死,魂亦化鳥,與夫偕去。
顯而易見,根據(jù)這一傳說,從“望帝自逃之后,欲復(fù)位不得,死化為鵑”來看,望帝是有受冤屈的事的,從“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來看,望帝是有被冤殺的事的。這樣一來,望帝化而為鵑、二月悲啼的因果關(guān)系就得以成立了,“望帝啼鵑”這一典故用來比喻冤魂的悲鳴的含義也就得以貫通了。不過,為明確起見,教材對“望帝啼鵑”的注釋,似乎有修改、完善的必要??傊瑥哪骋粋€角度來看,望帝是無罪被冤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