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紅葉
中國石刻簡介(二十八)
□ 沈紅葉
《麓山寺碑》 (局部) 拓片
《麓山寺碑》,唐開元十八年(730年),李邕撰文并書,楷書。位于湖南長沙岳麓山岳麓書院南面護碑亭內(nèi)。碑為青石,高272厘米,寬133厘米,圓頂。有陽文篆額“麓山寺碑”四字,碑文28行,行56字,共1400余字。因年久碑面風化,部分斷裂,現(xiàn)存1000余字。碑文敘述自晉泰始年間建寺至唐立碑時,麓山寺的沿革以及歷代傳教的情況。詞章華麗,筆力雄健,刻藝精湛。因文、書、刻工藝兼善,故有“三絕碑”之稱。
《東林寺碑》,全稱《廬山東林寺碑》,又稱《唐東林寺碑》《唐廬山東林寺碑》,李邕撰并書,唐開元十九年(731年)七月十五日刻石。石原在江西廬山,宋元七年(1320年)被毀,后重刻二石,一為元(后)至元三年(1337年)鄱陽丁信可重刻于江西星子,行書,24行,行52字。一為古智禪師重刻,原石不傳。
《法華寺碑》 (局部) 拓片
《李秀碑》 (局部) 拓片
《法華寺碑》,又名《秦望山法華寺碑》,為李邕于唐開元廿三年(735年)十二月57歲時所書,石原在浙江山陰秦望山,今佚。世傳只一剪裱孤本。何紹基得之于吳門韓履卿家,每頁4行,每行6字,計23開,東海伏靈芝刻石。
《李秀碑》,全稱《云麾將軍遼西郡開國公上柱國李秀碑》。唐李邕撰文并書,天寶元年(742年)立。原在河北良鄉(xiāng),后因碑斷裂損毀,今石嵌于北京文丞相祠墻壁之上。行書。碑額篆書“唐故麾將軍李公碑”九字。此碑有翻刻本現(xiàn)存于北京法源寺。李秀碑原刻宋拓本傳世有三本:一為臨川李氏本;一為朱為弼本;一為葉昌熾本。臨川李氏本,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盧正道碑》,全稱《唐故中大夫上柱國鄂州刺史盧府君神道碑并序》,又名《鄂州刺史盧正道碑》《盧府君碑》《小盧正道碑》。唐天寶元年(742年)二月書立。李邕時年65歲撰文并書。碑在河南洛陽許家營。碑高282厘米,寬136厘米,行書,25行,行50字。額隸書“唐故鄂州刺史盧府君神道碑”。此碑字形較小,但勁健峻整。
《靈巖寺碑頌碑》 ,今存濟南長清靈巖寺天王殿西側(cè)魯班洞內(nèi)西側(cè)墻壁上,刻于唐天寶元年(742年),李邕撰文并書丹。碑殘高190厘米,寬100厘米。碑陽文21行,滿行41字,字徑3厘米,行書。此碑于清乾隆年間不知所在,咸豐六年何紹基訪得之,時已斷為二石,下石前九行佚失,后十二行銘文亦殘缺過半,無法貫通。
《靈巖寺碑頌碑》 (局部) 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