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zhèn)€人閱讀。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被替代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它隱藏在教師的過度點撥中,隱藏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中,隱藏在精美的課件演示中……這些不易被人們發(fā)現(xiàn)的思維替代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因此,筆者在這里對上述現(xiàn)象的成因試作分析,并提出一些對策。
一、思維替代現(xiàn)象的成因分析
新課程強調(diào)以學生為本,重視過程性學習,但學生的思維常常被這樣那樣的環(huán)節(jié)替代了,這不得不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
1.教師思維替代學生思維
這是指本該由學生自己閱讀的課文卻被教師代讀了;一個本該由學生獨立思考的問題卻讓教師過早地給出了答案;一個本該由學生自己提出的難點卻被教師搶先提出了。教師的替代思維之所以會出現(xiàn),重要的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不放心,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持懷疑態(tài)度等。
2.優(yōu)生思維替代差生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時,常常喜歡讓優(yōu)生回答。這樣,教師不僅能得到精彩的答案,還可以順利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使自己的教學看上去如行云流水。在小組分組時,教師也是常常讓能干的學優(yōu)生擔當組長,同時,活動操作及歸納總結(jié)也是以組長為主導,而學困生基本無法參與。這些都折射出教師在育人觀念、價值取向、角色定位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
3.具體形象思維替代感悟聯(lián)想思維
在教學中不難看到,文質(zhì)兼美的課件已經(jīng)逐漸代替了學生充滿好奇、天真、美好的想象。比如語言文字的魅力不再讓學生流連忘返,詞語和句子的畫面感也蕩然無存。
4.口頭表達思維代替書面表達思維
教師在課堂上滿足于學生的口頭回答,殊不知,很多學生都是應聲而答,既無理性思考,也無邏輯判斷,即使說得有板有眼,述之筆端時卻大相徑庭。
二、思維替代現(xiàn)象的對策與思考
為了解決以上思維替代問題,教師應多從新課標、自主學習、生本概念以及語言學科的特點方面做文章。
1.以課標為準繩,深度備課是前提
語文教學,其實知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加迫切。教什么?教參可能會告訴我們一些內(nèi)容,優(yōu)秀的教案也可以讓我們享受拿來主義的快感。但無論如何,教師解湊課標,了解學科性質(zhì)、特點、作用及核心價值這一關是不可省略的。比如年段目標的確立及把握,就是教師前行的導航儀。否則,方向錯了,教師就只能用正確的方法做錯誤的事了。
曾經(jīng),筆者教學《竊讀記》一文,自以為落腳點應放在“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上,可縱觀這—課,教材最精妙的地方,莫過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復雜的心理活動描寫,如“我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擠過去”“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于是教學時,筆者通過多種讀的方式,讓學生去體悟作者“微妙”的寫法。當然,學習語言的本質(zhì)在于運用,因此在學完課文后,教師還可以安排仿寫,真正做到在課中學法、課外用法,把知識內(nèi)化為技能。這既加強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又相機進行了書面表達思維的訓練,一舉兩得。
2.采用“自主一合作一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關鍵
孟子云:“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倍F(xiàn)實教學中,部分教師用低質(zhì)量、多數(shù)量的問題,占用了學生太多寶貴的自主學習和讀書時間。若不給學生留下回味思考的余地,他們將很難進行透徹的思維,更咀嚼不到我讀我思的樂趣,創(chuàng)新也就成了無源之水。所以,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是很有其科學性的。教師一定要把自己定位于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的角色,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共同分享的過程,把講授時間縮短,把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放到最大限度。
筆者觀摩過一位低年級段教師教學生區(qū)別“看”和“著”的課例,她就設計得相當巧妙。她說:同學們都喜歡《西游記》里的孫悟空,每當他去探路時,就躍上云層,睜開火眼金睛,習慣性地用左手搭個“涼棚”放在額前,現(xiàn)在,你們模仿一下吧(學生紛紛模仿)。接著教師又問:他這個動作是干什么用的?學生齊答:看。教師又問:現(xiàn)在很多人照相時最喜歡做的一個動作是什么?學生答:剪刀手。教師說:對了,你們再觀察一下“看”和“著”兩個字的形狀和讀音,想一想,和前面講的兩個動作有什么相似之處?學生思考—會兒,紛紛舉手,有的說:手搭“涼棚”的那個字是“看”,剪刀手的那個字念“著”。
為了加深印象,教師還組織學生編故事說:唐僧師徒西行途中,遇一根怪藤從空中垂下,悟空一個筋斗翻上高空,睜開火眼金睛,手搭“涼棚”一“看”,原來是一妖怪所化,悟空伸出右手,迎風一晃,化成一把大剪刀,大喝一聲“著”,怪藤被剪成了兩段。
那一刻,教室成了歡樂的海洋。試想一下,這樣的教學怎能不讓學生終生難忘?
3.尋找語言與思維的“連接點”是保障
要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要建立語言與思維的聯(lián)系,使語言的學習與思維的訓練有機結(jié)合起來,把文字還原成畫面,把畫面轉(zhuǎn)化成文字。
如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在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后,教師可先讓學生感受小村莊先前的“美”。教師通過朗讀指導學生:山上的森林怎么樣?(生:郁郁蔥蔥)……你還能想象有些什么嗎?(提示用上優(yōu)美的形容詞)接著教師引導:中國的語言文字很有魅力,有的短語不僅能順著讀,還能反過來讀:山上有郁郁蔥蔥的森林,村前有……事實證明,經(jīng)過“讀書—感悟—積累語言—遷移運用”,最后再展示“美麗的小村莊”課件,就可讓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得到同步發(fā)展,聯(lián)想和形象實現(xiàn)有機對接。
4.“讓教于學,還學于生”是境界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其潛能也是無限的,因此,“讓教于學、還學于生”便是教學的大智慧。若教師都舍不得自己的講臺,舍不得自己的教學設計,舍不得拿出大把時間給學生,舍不得放開考試的束縛,那么試想想,這樣的教學,教師又得到了什么呢?滔滔不絕的講解,換來的卻是昏昏欲睡的一大片。反之,教師若讓出講臺,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就有了提升的舞臺,其思維就有了馳騁的空間。
雖然,小學語文的課堂曾一度“亂花漸欲迷人眼”,但筆者堅信:只要教師做到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注重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蹲下身來真誠傾聽,靜下心來認真等待,就能有效地防止學生思維被替代的現(xiàn)象。比如在學生分析問題或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的思維策略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發(fā)揮學生的思維潛能。這樣,語文教學才會“繁華落盡見真淳”。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