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美美的季節(jié),在翹首以待高中新課程標準發(fā)布的時刻,讓我們用愛擁抱機器人教育的春暖花開。
為什么要說愛呢?因為愛意味著無私,意味著拋棄功利雜念,意味著打破陳規(guī)追求真善美,更意味著理解與包容,追尋機器人教育的本真價值。
如何愛?理解愛!
不要只愛競賽,我們更要愛普及,因為“有教無類,生而平等”。競賽模式是一種高投入低收益的教育,不是普及教育之路,相反它是普及教育的攔路虎。走出競賽模式的怪圈,才能迎來春天。我們不僅需要理解機器人教育對全體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普世價值”,更需要對教育公平堅持不懈地追求。當然,我們并不必排斥普及教育基礎上的合理競賽,但不可本末倒置。
不要只愛品牌,我們更要愛開源,因為“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機器人之于普及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學?!百I得起”,更在于“用得好”。盡管開源機器人與某些高端機器人品牌存在一定性能上的差距,但就適應普及教育需要而言并無二致。事實上,也正因為價格低廉,我們才能放手讓學生大膽擺弄而非小心翼翼地保護。
不要只愛教學,我們更要愛造物,因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機器人教育如同創(chuàng)客教育一樣,究其根本是一種跨學科的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問題的解決為中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體會知識的力量與價值,獲得學習的愉悅與成就感。
不要只愛知識,我們更要愛思想,因為“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當前的機器人課程,缺乏體系,缺乏銜接,更缺乏靈魂——學科思想的提煉。機器人教育不是為了培養(yǎng)新科技的操作者,而是旨在通過內涵建設,培養(yǎng)出具有“開物成務”智慧的新生代公民。
不要只愛技術,我們更要愛整個世界,因為“五行相生,以成萬物”。世界是個整體,不只有技術,還有STEAM。我們需要它把學生學習到的零碎知識與機械工程經驗轉變成一個探究世界相互聯(lián)系的不同側面的過程,獲得設計能力、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綜合提升。
愛,為機器人教育的明天。
(本期特約嘉賓 鐘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