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集體把踐行群眾路線提到新的歷史高度,并且空前重視,專題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就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一系列理論闡述。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就是要堅持走群眾路線,要堅信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黨員干部要切實把群眾工作做好做實、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是新形勢下踐行群眾路線應該把握的方向。
關鍵詞:新形勢;群眾路線;《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常態(tài)的形勢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新的觀點,深刻回答了黨和國家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
一、走群眾路線要堅信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chǎn)黨力量的源泉
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和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寫道:“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北娝苤陂L期的革命斗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能夠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那是因為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壯大離不開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因此,走群眾路線必須堅信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力量源泉,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戴,黨的事業(yè)和工作將困難重重。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聯(lián)系篇”開門見山地指出:“走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边z憾的是,時至今日,有的黨員卻還沒有認識到堅信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的重大意義,有的認為群眾知識窄、層次低、行為粗,根本談不上力量不力量;有的認為黨員經(jīng)常在群眾中間,抬頭不見低頭見,融于群眾根本已經(jīng)不是問題,早已沒有那些講究等等。殊不知,無論是革命時期,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時期,黨的所有方針政策的制定、實施的過程,都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如果脫離了人民群眾,即使再有能力的領導者,也很難把工作做好,甚至于犯錯誤,給黨的事業(yè)帶來損失。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那樣:“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chuàng)造的經(jīng)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fā)揮的作用。”
中國共產(chǎn)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jīng)驗已經(jīng)證明,做成功任何事情,都離不開人民群眾。作出正確的決策必須考慮到人民群眾的需求,選人用人必須選好能為人民群眾服務,對人民群眾負責任的人,把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好必須走好群眾路線。離開了人民群眾,黨就寸步難行。目前,要實現(xiàn)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必須堅定相信人民群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這是黨治國理政的前提和保證。
二、走群眾路線黨員要切實把群眾工作做好做實
習近平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明確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心里裝著困難群眾,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滿腔熱情為困難群眾辦事?!边@應該視為新的黨中央對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要求黨員干部時刻為群眾著想,切實把群眾工作做好做實。
可惜的是,在我們一些黨員干部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其實并沒有真正樹立起來。他們?nèi)狈槿罕娹k事的熱情,把群眾來辦事當成有求于自己。三天可以辦妥的事情,非讓人家等上十天半個月。尤其是反映在部分干部身上,上級強調一下,下面“熱乎一陣”的現(xiàn)象常見,嚴重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和工作質量。再比如,到一個村,幫助修一條路,就覺得“大功告成”,有恩于老百姓了。到一個基層單位,僅僅只是和那里的頭頭腦腦接觸一下,聽一聽匯報,馬上就草草收兵,打道回府,完全沒有安排接觸群眾的時間。這些現(xiàn)象,都與黨的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背道而馳。
如何克服這些現(xiàn)象?黨員干部怎樣才能在新形勢下切實將群眾工作擺在首要位置,切實把群眾工作做好做實呢?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要求:“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在改革發(fā)展的主戰(zhàn)場、維護穩(wěn)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砥礪品質、提高本領?!币虼?,在新的形勢下,黨員干部做群眾工作更要注重狠抓落實,必須重視落實工作責任,對拿準的事要謀劃好,做到位,使工作干一件、成一項,使工作完成一件,見效一片,真正做到對人民群眾負責。只要黨員干部走群眾路線真走、會走、走好,不做等閑之輩、無用之人,落實好群眾路線的各項實踐,在其位,干其事,謀其政,就會使工作干出成績,就會讓群眾得到真正的實惠并得到他們真心的擁護。只要我們能做到干群一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好。
三、走群眾路線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習近平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告誡全黨:“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薄拔覀円冀K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要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敝袊伯a(chǎn)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先進政黨。這就要求黨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當前,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收入分配問題、就業(yè)問題、城鄉(xiāng)差距問題、社會保險問題等等。對民生中的一系列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都非常重視,他要求全黨必須努力解決好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的問題。要抓緊民生之本、解決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憂。正如他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強調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p>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下工廠、跑農(nóng)村、去社區(qū),深入基層、總結經(jīng)驗、指導工作。習近平多次外出調研,與干部群眾座談,共商發(fā)展大計。如,他在蘭州調研時,深入菜場,邊走邊看,對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聽得仔細、問得詳細,贏得了群眾的認可和贊許;他在北京市調研時,深入胡同,察看危房、噓寒問暖。他在河北調研時,調查貧困村、走訪貧困戶,與農(nóng)民親切交談,切實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方面的帶頭作用,為全黨作出了榜樣。
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zhí)政的最牢固根基?!敝袊鴼v史上的先賢自古以來就知道人民群眾的重要意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里的“水”就生動的說明了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重要力量,同時也說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多么重要。因此,走群眾路線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抓住了問題的根本和關鍵??傊?,民生改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要求。同時,只有切實落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人民群眾迫切關注的問題,才能使群眾心悅誠服,才能切實走好群眾路線,凝聚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戰(zhàn)勝各種挑戰(zhàn),鞏固好黨的執(zhí)政地位。
總之,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常態(tài)的形勢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對貫徹群眾路線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隨著時代的變化發(fā)展,廣大黨員應當進一步從實際出發(fā),提升貫徹群眾路線的水平和力度。
參考文獻: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系遼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特約責編:房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