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森
趙振川1944年生于西安,祖籍河北省束鹿縣。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學會副會長,黃胄美術基金會常務理事,陜西省第四屆文聯(lián)副主席,陜西省美協(xié)名譽主席,陜西長安畫派藝術研究院院長,陜西省政協(xié)委員。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高級研修班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學客座教授。被國務院授予“突出貢獻專家”稱號,獲陜西省“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獲陜西省委、省政府頒發(fā)的“第二屆陜西文藝大獎藝術成就獎”。多年來擔任國內大型畫展評委。
潘天壽先生曾以“透網(wǎng)之鱗”來形容黃賓虹先生的出類拔萃。振川先生的山水畫,在今天60-70歲的畫家中也是出類拔萃的。如給一個評價,也借用“透網(wǎng)之鱗”比喻之。之所以如此看,是因為他得寫意山水之正脈,并一直堅守這條正脈而藝業(yè)精進、求索不已。
20世紀中國寫意山水有兩大圣手。一是黃賓虹先生,一是張大干先生。區(qū)別是,黃賓虹先生專攻寫意山水,精研筆墨變化、追求化機;張大干先生是山水的多面手,寫意山水只是他的一個方面。從認識來看,黃就寫意山水談寫意山水,著重談虛實與布局,以及從五筆七墨來討論它們的千變萬化;張則從幾種風貌的山水來比較寫意山水的特性,著重從寫意本身來闡明寫意山水的內涵和創(chuàng)作。振川先生習畫之初得過石魯先生親傳,他的山水畫中也或多或少有石魯、方濟眾、何海霞、陸儼少諸先生的影子,但對他影響最大莫過于黃賓虹先生、張大干先生。從根本上看,振川先生的山水畫還是以趙望云先生為主脈。
趙望云先生畫風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1941年在成都。具體而言是在結識張大干先生后,看張大干先生收藏的石濤等古代名家作品和受張大干先生本人藝術影響,使趙望云先生的畫風為之一變?!囤w望云自述》中提到這一事實:“還應著重一提的,是與著名的古典派畫家張大干的來往,使我欣賞了很多的古代繪畫名作;那時張大干正在作畫準備展覽,得以臨案學習他作畫的方法和風格,使我在傳統(tǒng)技法上獲得很大益處。”1942年的西北之行歸來的創(chuàng)作,正是趙望云先生這種新畫風的集中展示。清新、渾厚、潤澤的畫風畫格和濃濃的生活氣息,使趙望云先生在當時中國畫壇上如奇兵突起。這種用傳統(tǒng)方法表現(xiàn)出來的、貼近生活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黃賓虹先生論石濤曾說:“石濤專用拖泥帶水皴,是乃師法古人積墨、破墨之秘?!保ā逗鐝]畫談》)張大干先生學石濤最有成就、最有心得?!巴夏鄮濉敝ǚ短幪庴w現(xiàn)在張大干先生的畫中。趙望云先生的畫極滋潤,與他行筆用墨時喜歡“拖泥帶水”直接有關。今觀振川先生作畫,幾乎筆筆帶水,知道這確實是他的家風。這種藝術風格的源頭是石濤,將這種風格演繹開來并示范給趙望云先生的,是張大干先生。振川先生雖然藝采多家,但有一條線的來龍去脈很清楚,即由石濤至張大干,再至趙望云,再至趙振川。
今天的寫意山水畫壇,學黃賓虹先生畫藝者眾,陣營也最龐大。當然,學歪的也最多。究其原因,除急功近利外,根基不扎實和無本無源是真正的病根所在。振川先生學黃賓虹先生,稱得上是一種“負陰而抱陽”的學法,即以源頭為石濤、以生活為創(chuàng)作依據(jù)的趙家山水為基本,將黃氏畫法中特有的渾厚華滋、墨彩四溢的畫藝合理融入。今天習寫意山水者,可以說沒有不學黃賓虹先生的,而于張大干先生則不盡然。振川先生的寫意山水,直承20世紀兩大圣手,將黃、張二人之技藝合于腕下,形成他自己特有的畫風。他的畫不屬哪幫哪派,而是有它獨立的、自己的性格。他的山水畫的價值就在于此。
對寫意山水,張大干先生有過很精辟的論述。簡而言之就是:1寫意即用筆造境。2.寫意的基礎是臨摹古人和對景寫生。3.寫意山水的繪制過程是先用粗筆淡墨,勾出心里面要吐出來的境界;再用焦墨渴筆勾勒皴擦,分出樹木山石,安置室宇人物;最后用水墨一次一次地渲染,顯出陰陽、向背、高低、遠近。張大干先生這些論述,由里而外,由思而行,由道而技,層層推演,娓娓道來,完整地表述了何謂寫意山水。振川先生畫的是寫意山水。我曾請教振川先生對“寫意”一語的個人理解。他答道:“我是將我的素材整理后,再用自己的筆墨和筆墨節(jié)奏重新表現(xiàn)出來。”振川先生的這一回答,實際是張大干先生論寫意山水的一個很好的注解。寫意山水的畫境,并非現(xiàn)成的景象或景物,而是將對景象、景物收集后的素材,重新進行整理和拆分,構成“心里面要吐出來的境界”。寫意山水的繪制,也并非要將境界用常見形象次第畫出,而是用筆墨符號按自己的秩序和節(jié)奏,勾勒出位置,分暈出陰陽、向背、高低、遠近,使畫境顯現(xiàn)出來。一張寫意山水畫的完成,不是客觀地移摹自然場景,而是用筆墨符號重新收拾山河,創(chuàng)出一片心中景致。惲南田說:“不知如何用意乃為寫意?!保ā赌咸锂嫲稀ぞ硪弧罚┲傅木褪沁@樣一種將心境、畫境融匯在一起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寫意山水最難的是畫境。畫境的佳與不佳,直接決定一幅寫意山水的好壞。寫意山水的畫境,實際包含三個層次:立意、意境、境界。
立意,是三個層次中的根本。張庚《浦山論畫·論品格》日:“所謂意者若何?擾作文者當求古人立言之旨。”立言旨趣的高低表明了意趣的走向。所謂“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庸則庸,俗則俗矣”(清·方薰《山靜居論畫》)。筆墨之妙實際是畫意之妙。作畫“意在筆先”“先具胸中丘壑”,是一種常理,但并非人人能做到。
“畫法可學而得之,畫意非學而得之者。惟多書卷以發(fā)之,廣聞見以廓之”(《山靜居論畫》)。這說明立意的基礎是學問和修養(yǎng)。學問、修養(yǎng)之高低決定立意之高低,立意之高低又決定畫趣之高低,畫趣的高低就是作品本身的雅俗高低了。
對“意境”的表述,清初惲南田最有見解。他說:“意貴乎遠,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也?!^俗故遠,天游故靜?!保ā赌咸锂嫲稀ぞ硪弧?954年黃賓虹先生《自題山水冊》詩:“意遠在能靜,境深尤貴曲,咫尺萬里遙,天游自絕俗?!比娪谜Z用詞表意諸方面,均直接承襲惲南田而來??梢婞S賓虹先生是贊成惲南田提出的“靜”“曲”二字是意遠、境深的關鍵之所在的這一認識。以此標準來看當今的山水畫,高低、優(yōu)劣、雅俗,一目了然。心態(tài)平和方能得靜意,畫思周密方能得曲境。振川先生現(xiàn)為一方畫壇主持,窮于公事,雜于應酬,汲汲乎于世務。但觀其畫,儼然如閑暇之人之所作:寧靜祥和的雪原村舍,恬靜幽深的山川林巒,悠然徜徉的驢馬牛羊、出作落息的農夫山民……。黃賓虹先生說“畫貴有靜氣”(《自題山水》);張大干先生說“創(chuàng)境,有曲折不盡的意味”(《畫說》)。移作評語用于振川先生山水,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