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秀萍
三維模式在院前急救護士業(yè)務培訓中的應用
陶秀萍
目的探討三維模式在護士業(yè)務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5-10至2016-03采用三維模式對江蘇省某急救中心護理組15名護士進行國際創(chuàng)傷生命支持(International Trauma Life Support,ITLS)之“創(chuàng)傷的評估與管理”培訓,培訓前后進行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考試,培訓后對培訓對象就此次培訓的滿意度及認知情況進行調(diào)查。采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1)培訓后護士創(chuàng)傷現(xiàn)場完成現(xiàn)場評估[(94.00±3.87)vs(19.33±9.23)分]、評估與管理[(91.33±8.02)vs(22.00±10.66)分]、頸托使用[(98.53±0.92)vs(27.33±9.24)分]、脊柱板[(92.00±0.00)vs(28.50±11.90)分]4項考核項目的成績均明顯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培訓前護士的現(xiàn)場評估、初始檢查、快速創(chuàng)傷檢查、頸托使用、脊柱板使用5項操作項目考核成績均為0分,培訓后,護士各項成績均≥70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00%的護士對此次培訓表示滿意。結(jié)論三維培訓模式可提高院前急救護士業(yè)務培訓效率,有利于提升護士急救能力、批判性思維和綜合性反應能力,值得推廣和進一步研究。
院前急救;護理培訓;三維模式
院前急救護理崗位的特殊性、復雜性、連續(xù)性要求護士具有較強的應對突發(fā)意外事件的護理決策能力、醫(yī)療風險預見性和處理能力,尤其是急救現(xiàn)場護士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意識決定著急救護理質(zhì)量[1-3]。但目前,我國并沒有統(tǒng)一、固定的院前急救護理培訓模式,國內(nèi)各急救中心(站)根據(jù)各自站點的性質(zhì)開展不同形式的護理業(yè)務培訓,效果并不顯著[4,5]。因此,院前急救護士的專業(yè)知識培訓工作顯得十分重要?;魻柸S結(jié)構(gòu)構(gòu)建了由時間維、邏輯維和知識維所組成的三維空間結(jié)構(gòu),為大型復雜系統(tǒng)的規(guī)劃、組織、管理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統(tǒng)一的思想方法,被世界各國所認同并應用[6,7]。國內(nèi)醫(yī)院護理管理者將此方法用于院前急救護理管理、院內(nèi)重癥加強護理病房護理質(zhì)量管理等方面均取得較好的效果[8,9]。筆者所在急救中心將三維模式應用到院前急救護士培訓工作中,并開展多次培訓,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對象選擇江蘇省某急救中心自愿參加“國際創(chuàng)傷生命支持”培訓且愿意接受考核的急救中心護理組15名護士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名,女9名;年齡25~40歲,平均(32.00±6.51)歲;護齡3~21年,平均(8.67±6.51)年;學歷均為本科;中級職稱8名,初級職稱7名。所有參加培訓人員均未曾接受過此類內(nèi)容培訓。
1.2方法
1.2.1師資安排培訓授課教師為培訓科專職培訓教師,共1名,副主任護師職稱,曾參加國際創(chuàng)傷生命支持教程培訓并通過考核,獲得國際創(chuàng)傷生命支持(International Trauma Life Support,ITLS)證書。其日常工作主要為急救技能公眾化普及培訓和急救中心護理急救技能培訓、昆山市衛(wèi)計委各醫(yī)療單位急救技能培訓。
1.2.2培訓教材以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出版的《國際創(chuàng)傷生命支持教程》一書為教材。培訓內(nèi)容為“創(chuàng)傷的評估與管理”。
1.2.3培訓地點及形式選擇筆者所在急救中心培訓科電教室為培訓地點,將培訓課程安排在護理組業(yè)務學習項目中,培訓形式為持續(xù)培訓,2個月組織1次培訓;培訓時間4 h,為上午08:00~12:00。
1.2.4教學方法以國際創(chuàng)傷生命支持之“創(chuàng)傷的評估與管理”內(nèi)容為培訓主題,采用三維模式培訓,制作4套病例現(xiàn)場情景模擬:(1)公交車失火,多人受傷;(2)男性青年,上肢離斷傷,斷肢夾在機器中;(3)老年男性高樓墜落傷,趴在草地上;(4)高速公路,兩車追尾,后車駕駛員被方向盤卡住,擋風玻璃破碎,頭面部出血,前車駕駛員頭部后仰靠在椅背上,沒有頭面部出血。從邏輯維、時間維、知識維三個方面對參加培訓護士的創(chuàng)傷評估及管理能力進行培訓:(1)邏輯維,培養(yǎng)評判性思維能力,提高院前急救護士對于創(chuàng)傷患者院前急救護理的邏輯思維;(2)時間維,注重院前急救護理時間管理,提高院前急救工作效率;(3)知識維,重視培訓知識的管理,做好更新知識點、流程、理念的培訓工作,提升護士綜合應急能力。
1.2.5培訓流程(1)培訓前:每場培訓之前,均由授課教師根據(jù)培訓內(nèi)容設計制作培訓前理論知識試卷,題型均為填空題,以及病例現(xiàn)場情景模擬急救考核標準(流程),對護士知識的水平掌握情況進行分析。(2)培訓中:授課教師將創(chuàng)傷內(nèi)容制作成PPT形式進行授課,時間約45 min,然后按照病歷進行現(xiàn)場模擬演示,護士分別扮演醫(yī)師、護士、駕駛員和擔架員進行現(xiàn)場搶救,將培訓的內(nèi)容“創(chuàng)傷現(xiàn)場評估、初始檢查、快速創(chuàng)傷檢查”融入到現(xiàn)場模擬演示中。(3)培訓后,進行理論知識考試和現(xiàn)場模擬考核。
1.2.6評分方法(1)理論考試:培訓前后理論考試采用同一套試卷,每場培訓前由授課教師根據(jù)不同培訓內(nèi)容制作考題,均為閉卷考試,滿分100分,及格分60分;(2)病例現(xiàn)場情景模擬急救考核標準:根據(jù)不同情景制定操作流程評分標準,要求操作到位、流程正確得分,缺失項、錯誤操作不得分。滿分100分,及格分60分。
1.3效果評價3場培訓結(jié)束后,培訓科集中開展了一次關于三維培訓模式滿意度調(diào)查。參加護士15名,分別從培訓老師授課方式、授課內(nèi)容、考核方式三方面進行評價。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及率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培訓前后理論考試成績比較對培訓前后護士的現(xiàn)場評估、評估與管理、頸托使用、脊柱板使用4項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核,培訓后4項理論考試成績均明顯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三維模式培訓前后護士理論考試成績比較 (n=15;分;±s)
表1 三維模式培訓前后護士理論考試成績比較?。╪=15;分;±s)
培訓項目 理論考試平均成績 t P培訓前 培訓后現(xiàn)場評估 19.33±9.23 94.00±3.87 -24.67 <0.001評估與管理 22.00±10.66 91.33±8.02 -16.81 <0.001頸托使用 27.33±9.24 98.53±0.92 -29.83 <0.001脊柱板使用 28.50±11.90 92.00±0.00 -20.67 <0.001
2.2培訓前后案例考核成績比較培訓前對護士搶救創(chuàng)傷患者時的現(xiàn)場急救流程進行評估,由于操作過程程序顛倒、操作內(nèi)容嚴重缺陷,與培訓內(nèi)容制定的考核標準均不符合,現(xiàn)場評估、初始檢查、快速創(chuàng)傷檢查、頸托使用、脊柱板使用5項成績均為0分。培訓后,護士各項成績≥70分,見表2。采用t檢驗對培訓前后各項成績進行比較,培訓后各項成績明顯高于培訓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護士對培訓評價15名護士對本次培訓總體均較為滿意,滿意率達100%,均認為三維培訓可以開闊視野和思路;能及時將學習的新知識應用在案例中;尤其在團隊協(xié)作方面,各角色之間的相互配合默契度高、實用性強,能夠作為急救現(xiàn)場正確施救的流程;培訓的內(nèi)容及方式能夠滿足他們的學習意愿。
創(chuàng)傷是院前急救護理工作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急救人員達現(xiàn)場后,立即搶救傷者,對于清醒且傷勢不重的傷者給予包扎、止血、固定,并迅速轉(zhuǎn)運,而面對危重傷員時急救人員往往手忙腳亂,采取現(xiàn)場就地搶救或抬上急救車迅速轉(zhuǎn)運,但尚未做到現(xiàn)場創(chuàng)傷評估和評估后的管理。同時,急救現(xiàn)場由于護士主次不分,尤其對同一時間急救流程的快速、準確設定能力較弱,對患者成功搶救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院前急救護士的急救知識及技能操作水平急需提高。霍爾三維結(jié)構(gòu)將系統(tǒng)工程的整個活動過程分為前后緊密銜接的七個階段和七個步驟,同時還考慮了為完成這些階段和步驟所需要的各種專業(yè)知識和技能[10]。筆者所在醫(yī)院將三維模式應用于護士培訓業(yè)務中,強化了護士專業(yè)知識,規(guī)范了護理流程,使整個急救過程更加流暢、自然。
表2 三維模式培訓后案例考核成績?。╪=15;分; ±s)
表2 三維模式培訓后案例考核成績?。╪=15;分; ±s)
注:案例1,公交車失火,多人受傷;案例2,男性青年,上肢離斷傷,斷肢夾在機器中;案例3,老年男性高樓墜落傷,趴在草地上;案例4,高速公路,兩車追尾,后車駕駛員被方向盤卡住,擋風玻璃破碎,頭面部出血,前車駕駛員頭部后仰靠在椅背上,沒有頭面部出血;“-”表示無相關操作,數(shù)據(jù)為空白
案例考核評估與管理現(xiàn)場評估 初始檢查 快速創(chuàng)傷檢查 頸托使用 脊柱板使用案例1 70.00±10.00 86.67±5.77 94.33±4.04 - -案例2 77.50±2.50 89.00±1.00 94.00±4.00 - -案例3 86.67±15.28 94.00±5.53 91.92±4.35 92.50±2.74 98.67±1.23案例4 80.20±9.17 90.40±3.88 95.00±0.00 92.40±3.58 93.00±2.74
培訓的最佳效果是滿足學員聽課目的,使其接受、理解、應用新知識,并且愿意持續(xù)接受培訓。三維培訓模式將培訓知識融入邏輯維、知識維、時間維三個環(huán)節(jié),旨在提升護士思維、推理、評斷及時間管理能力,要求護士不是一味執(zhí)行醫(yī)師醫(yī)囑,而是要及時思考評判、提供觀察的信息并做好執(zhí)行措施的準備,包括急救流程設定、物品、藥品、儀器的準備等工作。三維培訓模式通過引導護士思考、培養(yǎng)思維邏輯,尤其注重時間管理概念、團隊協(xié)作、角色定位與職責模擬的現(xiàn)場急救能力綜合考核程序,顛覆以往培訓的模式和效率,提高了護士面對創(chuàng)傷患者充分將邏輯思維、急救知識、操作技能三者融合的快速反應能力,滿足了護士培訓的目的,增強了護士參加培訓的興趣和動手能力,為更好的完成各項創(chuàng)傷護理工作奠定基礎。
以往培訓多采用理論授課、幻燈片制作、聯(lián)合操作的培訓方式,三維模式的設計在此基礎上填加了理論考試、病例現(xiàn)場演示考核環(huán)節(jié),增加了培訓老師的工作量和教案設計難度,如:(1)教案設計實用性強,要求圍繞新知識點在三維理念上設計病例,要有知識、有思考、有操作、有錯誤指導;(2)教案內(nèi)容知識豐富、新穎,既要有急迫性,又要具有指導性,能夠吸引護士主動參與學習;(3)教案科學性強,要求不但要有培訓新知識點的正確、科學的理論講解,還要有新舊知識、新舊流程對比的現(xiàn)場病例演示操作。三維培訓模式內(nèi)容精彩,不但考驗了授課老師的設計教案水平和能力,讓培訓老師的職業(yè)價值感得到提升,同時培訓過程中通過調(diào)動授課者思維、理念,較好地引導學員們思維活躍起來,全面接受培訓知識。
三維培訓模式將知識維和邏輯維相互滲透于院前急救護理創(chuàng)傷急救培訓中,尤其注重時間維的管理,讓護士掌握創(chuàng)傷患者的急救護理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急救意識明顯增強、反應能力快速,醫(yī)護配合默契,為急救流程的成功實施和急救工作質(zhì)量的提高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培訓效果滿意值得推廣。
[1]陶秀萍,吳福榮,陳麗卿,等.院前急救護理管理中的質(zhì)控模式及成效[J].中華護理教育,2012,9(5): 227-229.
[2]周秀花. 急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 5-6.
[3]姚愛琴,馮青俐,劉曉鵬,等. 院前急救護士護理決策能力影響因素的調(diào)查研究[J]. 護理學雜志,2015,30 (5): 60-62.
[4]趙明銳. 加強 120 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醫(yī)療服務體系的管理[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 2373-2374.
[5]阿依吐拉·哈德爾,迪麗斯燕·阿不都克里木. 芻議護理管理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作用[J]. 中外醫(yī)療,2013,30: 127-128.
[6]李金海. 基于霍爾三維結(jié)構(gòu)的項目管理集成化研究[J].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37(4): 25-29.
[7]岳志勇,丁 慧. 基于霍爾三維結(jié)構(gòu)的技術創(chuàng)新方法培訓體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3,31(2): 20-26.
[8]嚴立仙. 三維護理管理模式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 護理學報,2013,20(3B): 21-23.
[9]唐小麗,鄭 雷,沈達濤,等. 霍爾三維結(jié)構(gòu)模式在干休所院前急救中的實踐[J].醫(yī)藥前沿,2014(15):99-100.
[10]王爽英,吳 超. 系統(tǒng)安全管理的三維模型探討[J].現(xiàn)代管理科學,2010(8): 30-34.
(2016-05-05收稿2016-07-22修回)
(責任編輯李歡)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pattern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aining for nurses
TAO Xiuping. Department of Training,Emergency Center of Kunshan,Kunshan 2153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 pattern in training for nurses. MethodsFrom Oct,2015 to Mar,2016,a team of 15 nurses from an emergency center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trained with “trauma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uma Life Support (ITLS) through three-dimension patter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exams about theory and practice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nurses and a survey was made to find out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nurses. SPSS 14.0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1) The scores of the four tests taken by nurses after training are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 Scores for scene assessment are (94.00±3.87) vs (19.33±9.23),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91.33±8.02)vs (22.00±10.66),use of cervical gear (98.53±0.92) vs (27.33±9.24) and use of laminae spinalis (92.00±0.00) and (28.50±11.90).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2) Before training,nurses got zero for five tests of scene assessment,initial check,quick trauma check,use of cervical gear and use of laminae spinalis. After training,nurses got more than 70 for each of the five tests,and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ll the nurses are satisfied with this training. ConclusionsThe three-dimension training pattern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nurses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and is useful for enhancing first aid ability,critical thinking and response capacity. It is worth spread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prehospital first aid; nursing training; three-dimension pattern
· 實踐經(jīng)驗| EXPERIENCE ·
R197.323
10.13919/j.issn.2095-6274.2016.08.009
陶秀萍,本科學歷,副主任護師,E-mail:taoxp1218@163.com
215300,江蘇省昆山市急救中心培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