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娟
內容摘要:由于受城鄉(xiāng)天然稟賦差異的影響,伴隨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是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異。本文基于ELES模型,對城鄉(xiāng)居民各類消費需求的邊際消費傾向進行估計,并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整體水平高于農村居民;從八大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角度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農村居民居住類邊際消費傾向一直高于城鎮(zhèn)居民,食品類邊際消費傾向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有時高有時低,而其他6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均低于城鎮(zhèn)居民。
關鍵詞:城鄉(xiāng)居民 消費結構 邊際消費傾向 ELES
引言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一直備受眾多學者的關注。雖然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水平和質量也隨之上升,但占全國總人口47.43%(2011年為48.73%,2010年為50.05%)的農村居民與占總人口52.57%的城鎮(zhèn)居民,由于天然稟賦差異和后天的各種政策及制度保障差異,使得城鄉(xiāng)居民在消費質量即消費結構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如果想要提高居民整體的消費水平及優(yōu)化消費結構,就必須對城鄉(xiāng)居民各自的消費結構特征和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差異進行深入的對比研究。根據凱恩斯絕對收入理論,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一般比較低,而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一般比較高,作為構成消費結構中的八大類消費支出對于可支配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城鎮(zhèn)居民與農村居民(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差距,從2000年的4026.6元逐步擴大到2012年的16648.14元,再到2014年的19489元)之間各自特征及差異,是否也是收入水平越高邊際消費傾向越高呢?在收入每增加一元的情況下,城鄉(xiāng)居民具體的支出情況會有什么差異?本文將借助于ELES模型對以上問題進行實證對比研究。
城鄉(xiāng)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對比分析
本文基于模型(3),分別以按收入分組的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解釋變量,以對應的八大類消費支出為被解釋變量,對模型中的邊際消費傾向βi進行估計。
首先:為了確保模型統(tǒng)計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對每個模型均先進行計量檢驗,即空間自相關檢驗和個體間異方差檢驗,本文主要利用拉格朗日自相關檢驗(LM(1)檢驗)和懷特異方差檢驗(White檢驗),若模型計量檢驗通過,才可以進行統(tǒng)計檢驗;其次:若通過計量檢驗,還要對模型本身是否顯著進行統(tǒng)計檢驗,即參數的顯著性檢驗(因為本文只關注邊際消費傾向,因此只對結構參數進行顯著性檢驗);最后:在所有檢驗均通過后,將每個模型中的結構參數即邊際消費傾向進行整理匯總并得到表1。由于模型估計和檢驗的整個過程重復性很高,工序比較繁雜,因此本文將整個過程略去,只呈現(xiàn)最終匯總結果。由于2013年和2014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沒有相應的按收入分組的城鄉(xiāng)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支出(消費結構支出數據),所以分析只得到了2012年城鄉(xiāng)居民邊際消費傾向。
根據凱恩斯絕對收入理論可知:高收入者一般邊際消費傾向比較低,而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一般比較高,但就合計列而言,發(fā)現(xiàn)2004年至2012年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均低于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此外,就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而言,除2005年至2006年所有提高外,其他年份均呈下降趨勢,就城鎮(zhèn)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而言,除2004年至2005年和2008年至2010年有所上升外,大體呈下降趨勢。就兩者之間的差距來看,2005年是最大的為0.2072個單位,2008年是最小的為0.0902,其余年份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和上升趨勢,具體來說,由2004年的0.1275個單位上升為2005年的0.2072個單位,然后再由2005年的0.2072一直下降為2008年的0.0902,之后又由2008年的0.0902上升為2011年的0.1582,最終下降至2012年的0.1512。作為構成消費結構的八大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城鄉(xiāng)居民各自有什么特征,以及城鄉(xiāng)居民之間有什么差異,本文將從每個消費支出項目的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如下:
(一)食品類支出項目
從食品類支出項目可以看出,除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高于城鎮(zhèn)居民外,其余年份均低于城鎮(zhèn)居民,且就兩者差距而言,2005年最大為0.0554,2006年和2007年次之,其余年份差距較小,最小的為2010年的0.0002。城鄉(xiāng)居民食品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均呈下降趨勢,從而說明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收入每增加一元,城鄉(xiāng)居民用于增加食品類支出的增加額呈下降趨勢。從序次來看,對于城鎮(zhèn)居民而言食品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除2007年、2010年、2012年外(2007年、2010年、2012年交通通訊類支出位居第一位)一直位居第一位,農村居民食品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位居第一位。通過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分析,無論是城鎮(zhèn)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食品類消費支出在其八大類消費支出中仍占據首要地位,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xiāng)居民在滿足了最基本溫飽問題后,都更加關注食品類以外的消費,但農村居民較之城鎮(zhèn)居民在飲食的多樣化及質量上還稍有差距。
(二)衣著類支出項目
從衣著類支出項目可以看出,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高于農村居民。就兩者之間的差距而言,除2005年和2011年比較大外,其余年份在0.0244與0.0286間穩(wěn)定的波動,可看出城鎮(zhèn)居民較農村居民更加關注儀容儀表,而農村居民雖然在收入水平上升的同時也開始逐漸關注自己的形象,但相比城鎮(zhèn)居民仍有較大差距。分別來看,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除2005為0.0801最大以外,其余年份在0.0545和0.0591之間進行小幅波動,最終上升為2012年的0.0573;農村居民除2006年的0.0316和2007年的0.0301較大外,其余年份在0.0283與0.0291之間進行小幅波動,最終上升為2012年的0.0291。就序次而言,城鎮(zhèn)居民衣著類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位居第四位,農村居民衣著類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除個別年份外一直位居第六位(2007年、2011年、2012年這三年均位居第五位),且有躍為第五位的趨勢,說明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居民也越來越注重通過著裝打扮來提升自身的外在形象。
(三)居住類支出項目
從居住類支出項目可以看出,2004年至2012年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高于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且兩者間的差距至少在0.0200以上,若干年份差距甚至達到0.0600,可以看出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仍然處于僅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階段。分別來看,城鎮(zhèn)居民除2005年至2006年邊際消費傾向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一直呈下降趨勢,農村居的民邊際消費傾向除2004年的0.1053,以及2006年至2010年在0.1087和0.1242之間小幅波動,其余年份均在0.0811與0.0898之間進行變動,最終下降為2012的0.0811,也呈下降趨勢。就序次而言,城鎮(zhèn)居民居住類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除2012年外(2012年占據第六位)位居第五位,且有退居第六位的趨勢,而對于農村居民而言居住類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位居第二位。通過橫向與縱向對比分析,說明無論是城鎮(zhèn)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元,用于增加居住類消費的支出額均呈下降趨勢,即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城鄉(xiāng)居民在滿足了基本的吃住類需求后,更傾向于增加如家庭設備類等消費需求。
(四)家庭設備類支出項目
從家庭設備類支出項目可以看出,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高于農村居民,且兩者間的差距大小一直比較穩(wěn)定,差距最大的為2004年的0.0218,最小的為2007年0.0185,受收入差距及城鄉(xiāng)居民觀念差異影響,城鎮(zhèn)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更注重家居生活的品質。分別來看,城鎮(zhèn)居民雖然期間有小幅波動,但最終下降至2012年的0.0437(2007年最小為0.0436),農村居民雖然期間也呈小幅波動,但最終也降至2012年的0.0255(2005年最小為0.0251)。就序次而言,城鎮(zhèn)居民家庭設備類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除2012年外(2012年占據第五位)均占據第六位,且有躍為第五位的趨勢,農村居民家庭設備類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除2011年和2012年外(2011年和2012年占據第六位)均位居第七位,且有躍為第六位的趨勢,可以看出在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城鄉(xiāng)居民均更加注重日常生活中家居用品的品質。
(五)交通通訊類支出項目
從交通通訊類支出項目可以看出,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高于農村居民,并且差距最大的為0.0709,差距最小為0.0280,此外兩者間差距大小有逐漸擴大的趨勢,說明由于城鄉(xiāng)居民生活工作方式差異以及電子通訊的普及率在農村相對較低的原因,城鎮(zhèn)居民對于交通通訊類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都高于農村居民。分別來看,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在0.0933與0.1417之間進行波動,最終上升為0.1336;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在0.0595與0.0728之間進行波動。就序次而言,受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影響,城鎮(zhèn)居民交通通訊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位居第二(2007年、2010年、2012年位居第一),并且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和對電子通訊類產品需求不斷增加,有躍為第一的趨勢,農村居民的交通通訊類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位居第三。
(六)文教娛樂類支出項目
從文教娛樂類支出項目可以看出,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高于農村居民,兩者間的差距一直在0.0328與0.0445之間穩(wěn)定的小幅波動,說明城鎮(zhèn)居民比農村居民更加注重人文教育及文化娛樂活動。分別來看,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除期間一次上升外其余均為下降趨勢,由2004年的0.1058下降為2012年的0.0861;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呈逐漸下降趨勢,由2004年的0.0630下降為2012年的0.0423。就序次而言,城鎮(zhèn)居民的文教娛樂類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位居第三,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位居第四,無論是城鎮(zhèn)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均將文教娛樂類消費視為生存需求以外的第一大消費需求。
(七)醫(yī)療保健類支出項目
從醫(yī)療保健類支出項目可以看出,除2010年(差距也是最小的為0.0007)外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高于農村居民,就兩者的差距大小而言,除中間兩次上升外均呈下降趨勢,最終下降至2012年的0.0039,說明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zhèn)居民比農村居民更有醫(yī)療保健意識,并且農村居民在醫(yī)療保健方面的意識也在逐步提高。分別來看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雖然有小幅波動,但大致為下降趨勢,由2004年的0.0463下降為2012年的0.0258;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也雖有小幅波動,但大致也為下降趨勢,從2004年的0.0307下降為2012年的0.0219。就序次而言,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除2011年和2012年外(2011年和2012年占據第八位)均位居第七,農村居民醫(yī)療保健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除個別年份(2007年為第六位,2011年和2012年為第七位)外位居第五,無論是城鎮(zhèn)居民還是農村居民,由于醫(yī)療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收入每增加一元,用于增加醫(yī)療保健類消費的支出均在減少。
(八)其他類支出項目
從其他類支出項目可以看出,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高于農村居民,就兩者間的差距而言,中間雖有兩次縮小趨勢,但大致呈擴大趨勢,由2004年的0.0138(差距最?。U大到2012年的0.0228(差距最大),通過對比很容易看出城鎮(zhèn)居民相對農村居民而言除滿足最基本的七大類消費外,還有更多元化的消費傾向。分別來看,城鎮(zhèn)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雖然期間有小幅波動,但大致呈上升趨勢,由2004年的0.0283上升為2012年的0.0356;但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0.0118與0.0135之間小幅波動(除2004年為0.0145,2007年為0.0146外)。就序次而言,城鎮(zhèn)居民其他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除個別年份(2011年和2012年占據第七位)外均居于第八位,且有超越醫(yī)療保健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躍為第七位的趨勢,說明城鎮(zhèn)居民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有著充足的收入用于其他七大類消費支出以外的消費形式,使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而就農村居民而言其他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一直占據第八位,說明對于農村居民而言目前還主要在于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所需,還沒有充足的收入用于七大類消費支出以外的消費支出來豐富自己的生活。
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就城鄉(xiāng)居民整體的邊際消費傾向而言,雖然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但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整體水平并非高于城鎮(zhèn)居民,而是低于城鎮(zhèn)居民,且無論是城鎮(zhèn)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均隨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此外兩者的差距除2005年外,2004年至2010年這段時間大體呈下降趨勢,而后2010年至2012年又呈現(xiàn)出大幅度上升的趨勢。
就八大類消費支出對應的邊際消費傾向在城鄉(xiāng)居民間的平均差距來看,由大到小依次為:交通通訊類、居住類、文教娛樂類、衣著類、家庭設備類、其他類、食品類、醫(yī)療保健類。
就城鄉(xiāng)居民八大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而言,城鎮(zhèn)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個單位,用于增加食品類消費的最多,其次是交通通訊類,文教娛樂類、衣著類、居住類、家庭設備類、醫(yī)療保健類、其他類,此外就2012年數據來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元用于增加交通通訊類消費支出有超過用于增加食品類消費支出的趨勢,用于增加居住類消費支出有減少的趨勢,用于增加家庭設備類消費支出有增加的趨勢,用于增加其他類消費支出有增加的趨勢,用于增加醫(yī)療保健類消費支出有減少的趨勢。農村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元,用于增加食品類消費支出的最多,其次是居住類和交通通訊類,文教娛樂類、醫(yī)療保健類、其他類,就2011年和2012年來看,農村居民用于增加醫(yī)療保健類消費支出有減少的趨勢,用于增加家庭設備類消費支出有增加的趨勢。
(二)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1.縮小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整體消費水平。收入水平是制約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優(yōu)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須為農村居民提供創(chuàng)收、增收的渠道,幫助其在城鄉(xiāng)天然稟賦差異的條件下,充分利用農村地區(qū)各種自然及社會條件,提高人均純收入水平,為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優(yōu)化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2.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消費信心。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居民對于未來消費的信心,因此只有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下,城鄉(xiāng)居民才可以對目前及未來的消費充滿信心,才敢于減少用于防禍于未然的儲蓄量,提高對各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增加各類消費支出總量,不斷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及質量。
3.逐步改變居民消費觀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城鄉(xiāng)居民除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較大差距外,農村居民相比城鎮(zhèn)居民在消費觀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城鎮(zhèn)居民更注重生活的多樣性和品質,而農村居民由于受天然稟賦差異影響,多數居民仍只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在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應逐步改變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并為其提供更多可供消費娛樂的場地設施等,積極引導其在基本生活需求以外進行消費,比如旅游,文化娛樂、家庭橋車、電子通訊類產品等。
參考文獻:
1.溫濤,孟兆亮.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演化研究[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2(7)
2.汪江峰,陶長琪.中國數據適合ELES模型的實證檢驗[J].統(tǒng)計與決策(理論新探),2014(2)
3.黃偉.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實證研究——以“十二五”、“十一五”時期為例[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4(4)
4.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