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書敏
(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日本佛教與中國的淵源
袁書敏
(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佛教是日本重要的宗教,對日本文明演進、國家一統(tǒng)起到過關(guān)鍵作用。在飽受西方文化沖擊的近現(xiàn)代,佛教在日本也不曾湮沒。在中日文化交流頻繁的大背景下,日本佛教與中國的佛學有著深厚的淵源。日本的佛教從中國引入,在日本有著深遠的影響,并獲得了本土發(fā)展。
中日佛教淵源;佛學東漸;日本佛教本土化
中日交往在歷史上有幾次繁榮時期。兩漢魏晉南北朝時代(日本彌生、大和時代),中日文化交流頻繁,漢光武帝曾賜給日本國王“漢委奴國王”金印。隋唐時期(日本飛鳥、奈良、平安時代),中日文化交流達到黃金時代。宋元明清時代(日本平安、鐮倉、室町、江戶時代),中日文化交流內(nèi)容更加豐富。近代中日交流更具廣泛性和群眾性。日本佛教與中國佛教的淵源,恰是在這樣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
公元4至5世紀,佛教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在當?shù)貍鞑ラ_來。公元538年,正值日本欽明天皇時期,百濟圣明王派使者到日本進獻了金銅佛像、幡蓋以及佛經(jīng),中國的佛教正式傳入了日本。
圣德太子時期,中日兩國在佛教交流事業(yè)上取得了新發(fā)展。在他推行“新政”時期,中國正處于隋煬帝執(zhí)政的繁榮時期。圣德太子派遣日本使節(jié)和僧人到達隋朝,謀求建立友好關(guān)系,從中國輸入佛教及其他先進文化。直到宋元乃至以后,兩國佛教文化交流一直沒有中斷過。
舒明天皇二年(630年)至宇多天皇寬平六年(894年),日本遣唐使實際到達中國16次,大批的留學生和留學僧來中國學習儒學和佛學。
中國隋唐時代,日本處于飛鳥、奈良、平安時期,中國佛教宗派在此期間陸續(xù)傳入日本。奈良時期的三論宗、成實宗、法相宗、俱舍宗、華嚴宗、律宗這佛教六宗,都從中國經(jīng)由朝鮮半島直接或間接傳入,成為日后日本佛教發(fā)展的奠基。
宋元兩朝,臨濟宗和曹洞宗作為中國禪宗中最有代表性的兩派,被日本引入,在幕府和武士階層以及朝廷權(quán)貴的扶持下快速傳播開來。
中日兩國的佛學交流在明清時期直至近現(xiàn)代仍未中斷。明朝,日本以進貢為名,與明朝進行勘合貿(mào)易,擔任官職的幾乎全是禪僧。明清時期,臨濟宗高僧隱元隆琦應邀到日本傳播佛法,在臨濟宗和曹洞宗以外開創(chuàng)了黃檗宗,并將明清文化傳播到日本。進入近代,日本引進西方人文科學研究方法,從而在佛學研究領(lǐng)域取得了新的成果,這些成果相繼傳入中國,在中國的佛教和人文科學領(lǐng)域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佛教從中國間接進入日本,直到近代兩國佛教文化交流繁榮,這期間是日本不斷遣使入華學習佛法的過程,也是中國佛學不斷東漸的過程。
中國的佛學傳入日本后對日本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并且逐漸本土化。
佛教最初傳到日本時,得到大和朝廷中革新派的支持,他們主張引入大陸先進文化,因此最先信奉佛教。但保守派安于現(xiàn)狀、固守傳統(tǒng),他們認為佛教是蕃神,與日本原有的神祗國神相沖突,因此竭盡全力阻撓佛教傳播。但是不久之后革新派重新得勢,控制朝政,開始著手恢復佛教。
六、七世紀后,引進中國先進文化成為日本緩解社會矛盾的當務之急。當時,圣德太子自小信奉佛教,接受儒家教育,他擔任攝政后,最先建四天王寺,與大臣蘇我馬子奉召大興佛教,從而掀起了信佛崇佛之風。他明確將佛教作為治國施教之本,要求臣民“篤敬三寶”。
645年,孝德天皇即位,開始了大化革新。日本朝廷為約束僧尼,仿照中國的僧官制度,設立了僧正、僧都等僧官,還頒布了《僧尼令》,把對佛教僧尼的管理納入到國家的律令體制之內(nèi)。
平安時期,最澄和空海到唐朝學習佛法,回到日本后他們仿照中國的天臺宗和密宗首創(chuàng)日本天臺宗及真言宗。這兩個宗派發(fā)展成平安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宗派。
鐮倉時期,佛教日趨民族化,相繼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凈土宗、真宗、時宗、日蓮宗等。這些佛教宗派,是不曾到過中國的日本學僧順應日本社會形勢和廣大民眾的宗教心理需求,結(jié)合自己的教義體系而創(chuàng)設的。
佛教進入日本后經(jīng)歷了本土化的歷程,也是中日佛教交流的新發(fā)展。到了近代甚至現(xiàn)代,中日佛教交流依然熠熠生輝。
明治以后,日本掀起歐化熱潮,物質(zhì)文明較之前更加進步,一些日本知識分子和青年萌生了空虛、煩悶、迷茫的思想。一些學者呼吁回歸到東方文明,因此對佛學和儒學的興趣大為增加。
明治初年有過“廢佛毀釋”的行動,批判佛教中逃避現(xiàn)實、抵制科學的教義。到明治末年,一些知識分子反省之后,又提倡佛教、鉆研佛學。如1899年,境野黃洋、加藤玄智、渡邊旭海等人組織了佛教清徒同志會,推行新佛教運動。
日本佛教的各個宗派還分別在京都等地設立佛教大學以及佛學研究所,大規(guī)模、系統(tǒng)化翻譯和出版中文的佛經(jīng)和佛學著作。佛教經(jīng)典成為了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日本翻譯中國書籍中數(shù)量最大的一類,其中有好多大部頭多卷本的譯叢,如《國譯大藏經(jīng)》《國譯禪宗叢書》《國譯密教》《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等等。
近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是古代中日佛教友好往來的延續(xù)和升華。不僅彌補了歷史上佛教交往的某些疏漏,也開創(chuàng)了佛教交流的新局面。
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佛教文化更是淵源深厚。古往今來,無數(shù)名僧先賢往來于兩國,吸收先進教義,傳播弘揚佛法,共同推動著兩國的友好合作和文明進步。對于中日佛教文化的歷史淵源,兩國佛教徒、學者、廣大人民應當銘記于心,共同攜手實現(xiàn)中日兩國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的崇高目標。
[1]郝潤華,《鑒真評傳》[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2]王曉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
[3]韋立新、任萍,《日本佛教源流》[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2月.
[4]楊曾文,《日本佛教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B949
A
1671-864X(2016)09-0071-01
袁書敏(1993—),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專業(yè)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