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基層一線的故事
——太行日報社深化“走轉改”活動的探索與實踐
太行日報社總編 王為民
誕生于“大躍進”時代,崛起在改革的春風中,身為“山藥蛋”派代表作家趙樹理家鄉(xiāng)的晉城市委機關報——太行日報,素有深入群眾、扎根基層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多年來,我們以趙樹理為榜樣,組織記者編輯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體驗基層勞動者的辛勤勞動,記錄平凡崗位上的無私奉獻,挖掘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閃爍亮點,弘揚昂揚向上的時代主旋律。
全國新聞戰(zhàn)線廣泛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我們堅持把“走轉改”擺到重要位置,采取思想教育為先、頂層設計定框、教育培訓跟進、制度規(guī)定保障、傳統(tǒng)新型媒體互動的路徑,編輯記者活躍在火熱的基層、忙碌在生動的一線,把走在新聞路上作為常態(tài),新聞宣傳亮點頻現(xiàn)。一篇篇來自基層,以情動人、冒著熱氣、充滿靈氣的新聞作品,正是弘揚趙樹理精神的最好答卷。在2014年度中國地市報“走轉改”活動評選中,太行日報社榮獲先進集體稱號。
在頂層設計上,我們出臺了《太行日報社編輯記者蹲點體驗活動實施方案》,從任務、獎勵、保障、監(jiān)督等方面作出明確規(guī)定,要求分管采編業(yè)務工作的社領導全年蹲點時間不少于10個工作日,采編部室中層干部不少于15個工作日,記者編輯不少于20個工作日,并且要同采訪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親知深知真知基層情況和難題。社領導以身作則,帶頭深入基層,強化傳幫帶,形成了到一線去到基層去、接地氣抓活魚的濃厚氛圍,采寫出了一批高質量稿件,贏得讀者廣泛好評。《煤層氣開發(fā),晉城加強話語權》、《改革發(fā)展我們該向兄弟城市學些什么》、《惟愿花開久長時》、《一個人的山林》、《李海付焦急的一天》、《劉開周,晉城好人的優(yōu)秀代表》等成為佼佼者,其中《煤層氣開發(fā),晉城加強話語權》、《改革發(fā)展我們該向兄弟城市學些什么》、《上云臺開發(fā)究竟“卡”在了哪里》分獲2012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山西新聞獎一等獎。
為全力推進“走轉改”活動,我們注重在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上下功夫,積極為記者編輯深入基層、服務群眾搭建針對性、參與性、互動性強的特色載體和多元平臺。據(jù)統(tǒng)計,近年來太行日報每年都開設有20多個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專題專欄,其中《新春走基層》、《民生面對面》、《走基層·深度調(diào)查》、《走基層·一線見聞》、《記者探訪重點工程》、《記者蹲點手記》等專欄貫穿全年,從不同緯度、不同層面反映了全市人民積極投身改革發(fā)展的偉大實踐。太行日報晚報版緊扣民生立版的宗旨,開辟了《城市特殊崗位體驗小分隊·親歷》、《走基層·探民生》、《晚報記者進社區(qū)》、《記者探訪重點工程》《晉城國寶巡禮》等專題專欄。同時,晉城新聞網(wǎng)、APP、日報晚報版微信微博,發(fā)揮互動性強、傳播及時的特點,對日報、晚報版相關內(nèi)容進行轉載,新聞網(wǎng)還開設了《記者幫您問》、《正風肅紀隨手拍》等專欄。
2013年,為翔實介紹中原經(jīng)濟區(qū)兄弟城市改革發(fā)展的好思路、好做法,加速晉城“競逐中原”的步伐,我們組織開展了“問道大中原”大型采訪活動,歷時4個多月、跨越5省29市,總行程上萬公里,共刊發(fā)30個專版、近百篇文字稿件、90多幅圖片,成為本報創(chuàng)刊以來規(guī)模最大、發(fā)版最集中、反響最強烈的新聞采訪活動。其中,《鄭州:當好龍頭立足優(yōu)勢圍繞大字做文章》、《從“黑白”到“多彩”的轉型實踐》、《敞開大門承接沿海產(chǎn)業(yè)轉移》、《干部作風轉變創(chuàng)造的濮陽奇跡》等一批作品獲得了如潮好評,給晉城干部帶來深刻啟示。
2014年,我們組織開展了“美麗晉城沿邊行”大型采訪活動,13個采訪小組歷時7個月,足跡遍布全市27個沿邊鄉(xiāng)鎮(zhèn)、200多個邊遠山村,真實記錄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村莊變遷、發(fā)展亮點、農(nóng)民需求等。《蔡節(jié):美麗山村故事多》、《2400步丈量出的民情》、《靜美羅河 壯美山河》、《上云臺開發(fā)究竟“卡”在了哪》、《邊界上的半家人》等一大批文風樸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高質量稿件,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報紙更加耐看好看。太行日報晚報版開展了“探訪晉城最美鄉(xiāng)村”活動,組織記者深入22個美麗鄉(xiāng)村,訪民情探民意問民憂,《冶底:大山懷抱的“中國蝎形村”》、《錫崖溝:一條掛壁公路震撼人心》、《西文興:一座城堡式的古村落》、《鳳凰村:南太行山上的最美風景》、《四個村莊連片打造“北方慢城”》等報道,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很多游客聞名而來、滿載而歸,紛紛稱贊“不虛此行”。
2015年,我們繼續(xù)深化“走轉改”活動,開展了“轉型綜改縱深行”大型采訪活動,組織記者編輯深入綜改試驗區(qū)、重點工程施工現(xiàn)場、城鎮(zhèn)化改革一線、企業(yè)生產(chǎn)班組,大密度、深層次集中報道晉城市在推進轉型綜改、實現(xiàn)富民強市進程中取得的新成效。《改革中奮進 探索中突破》、《踏破層峰望眼開》、《讓農(nóng)民過上好生活》等稿件,報道了澤州縣巴公鎮(zhèn)擴權強鎮(zhèn)、城區(qū)北石店鎮(zhèn)“四化同步”、陵川縣潞城鎮(zhèn)改善民生等方面進行的探索實踐。圍繞市民關注的城市改造這一熱點,組織記者編輯深入施工現(xiàn)場和沿街門店、住戶家中,采寫了大量客觀真實、生動感人的稿件,其中《改造提質,讓花園城市更宜居》、《上下同心,讓實事工程惠民生》等報道,先后刊發(fā)在專門開設的《見證晉城城變》專欄,有效引導了輿論,確保了城建重點工程順利進行。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前夕,我們組織開展了“走訪抗戰(zhàn)老區(qū)村”采訪活動,采寫回《坪泉村:晉豫邊抗日指揮中心》、《中寺村走出“唐支隊”》、《乾棠村:抗日英雄美名揚》等一批接地氣的新聞稿件,回顧了晉城抗戰(zhàn)歷史,展示了老區(qū)村的巨大變化,稿件冒著熱氣,充滿著正能量,不少讀者打來電話贊揚。
“一身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俯下身、彎下腰”,才能與百姓心貼心;“走下去、走進去”,才能洗滌靈魂、改進文風。
在“走轉改”實踐中,我們始終把焦點對準基層、對準民生,堅持用群眾的眼光和話語,表達民眾的情感和心聲,讓民生新聞唱主角,讓人民群眾當主角。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民生新聞宣傳力度,開通了民生熱線、民生QQ、新聞微博微信、百姓民生論壇、民生郵箱五大民生平臺,重點關注醫(yī)改、教育、保障房、公共文化、社會保障等話題,取得明顯成效。太行日報《實事惠民生》、《民生009 有事您說話》、《熱線長鏡頭》等有影響、有公信力的品牌欄目,深受群眾喜愛。晚報版持續(xù)做好《熱線001》專版,每年刊發(fā)民生稿件2000余條,成為晉城老百姓心目中有影響、有公信的品牌欄目。
編輯記者經(jīng)過“走轉改”實踐,磨煉了意志,改進了作風,積累了經(jīng)驗,提升了素養(yǎng),并從中深切感受到百姓的喜與樂、悲與歡,增強了責任感和擔當意識。晚報采訪部記者趙明德,是在太行日報社開展“走轉改”活動中涌現(xiàn)出的先進典型。他長期堅持深入一線扎根基層,說百姓事、解百姓憂,采寫了大量服務群眾、破解難題、推動進步的生動報道,特別是由他主創(chuàng)的一線專欄《社區(qū)警務室里的故事》,目前已經(jīng)刊發(fā)240多期,一個個小故事推動了“和諧社區(qū)、和諧晉城、和諧社會”的建設。在第二十一屆(2011年度)“山西新聞獎”中,《社區(qū)警務室里的故事》榮獲二等獎,在2014年度中國地市報“走轉改”評選中,趙明德獲得先進個人稱號。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筆下才會有多少精品。通過開展“走轉改”活動,太行日報及晚報版發(fā)生了喜人變化:反映基層生活的鮮活稿件多了,關注民生的重點報道多了,清新樸實、生動鮮活的新文風得到體現(xiàn)。實踐證明,新聞的根在基層、在一線,根深才能葉茂。新聞工作者只有著眼基層、扎根基層、服務基層,才能有更大的作為,才能提高新聞宣傳水平?!?/p>
(責任編輯: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