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旭,郭沈青
(寶雞文理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湖北鄖西(上津)方言音系研究
李旭,郭沈青
(寶雞文理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陜西寶雞 721013)
本文描寫了湖北省鄖西縣上津鎮(zhèn)方言的聲韻調系統(tǒng)、音韻特點和同音字匯。從中不難看出,它既具有西南官話和中原官話的特征,又具有江淮官話黃孝片的特征。
鄖西上津方言;語音特點;同音字匯
鄖西縣位于鄂西北邊陲,漢江中上游北岸,鄂陜兩省交界處,地處東經109°25′—110°42′,北緯32°45′—33°16′。正東及東南與鄖縣接壤,正北與山陽、西北與鎮(zhèn)安交界,西南與旬陽、正南與白河毗連。境內多山,多屬秦嶺東段余脈,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達64座,主要分布在西部,東部為低山丘陵區(qū),海拔多在500—80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縣總面積3509.6平方公里,總人口50.66萬人①此人口數(shù)為2012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鄖西歷史悠久,夏商屬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交替為秦、楚所控制。西漢已有長利縣轄今縣境東南,三國既有平陽縣領今縣境西北。西晉太康五年(284)置鄖鄉(xiāng)縣,領今縣境東南。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建上津縣,轄今縣境西北。隋唐時期上津縣分別隸屬上洛郡和商州,鄖鄉(xiāng)縣分別屬于淅陽郡和均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鄖鄉(xiāng)改屬鄖縣,隸屬均州襄陽路。大德六年(1302)上津縣降為鎮(zhèn),隸商州奉元路。至順元年(1330)上津劃歸鄖縣,隸均州襄陽路河南行省。此后上津時而獨立時而屬于鄖縣。明成化十二年(1476),割鄖縣西部地區(qū)和上津東部地區(qū)建鄖西縣,此后鄖縣、鄖西上津并存,同屬鄖陽府。清順治十六年(1659)裁上津縣并入鄖西縣仍屬鄖陽府。民國初屬襄陽道。1947年縣境分別為鄖西縣、上關縣、鎮(zhèn)安縣所轄,三縣均隸豫鄂陜邊區(qū)第四專區(qū)。1949年恢復鄖西縣轄境,1950年全縣改屬鄖陽專區(qū)。鄖西縣今屬十堰市管轄,有18個鄉(xiāng)鎮(zhèn)。城關鎮(zhèn)位于鄖西縣東南部,距十堰市約108公里,是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鄖西縣地處秦頭楚尾,人雜南北數(shù)省,由于明清兩代的移民,境內方言分歧頗大。境內有江淮官話、贛方言、西南官話等。上津鎮(zhèn)轄區(qū)頗大,本文記錄的上津鎮(zhèn)方言是指集鎮(zhèn)中心區(qū)域的方言。本文主要發(fā)音人均為上津鎮(zhèn)伍峪坪村人(伍峪坪村距鎮(zhèn)政府僅一公里左右,和集鎮(zhèn)方言無差異),他們是:劉秀財,男,1955年生,只會講本地話;李洪梅,女,1964年生,主要講本地話,也會講普通話;李旭(筆者),男,1992年生,會講本地話和普通話。遇到發(fā)音差異較大的地方,如古入聲字今讀的聲調,疑母細音的讀法等,以發(fā)音人劉秀財?shù)目谝魹橹鳌?/p>
(一)聲母:24個,包括零聲母在內
(二)韻母:44個
(三)聲調:4個
(一)聲母特征
(二)韻母特征
(三)聲調特征
1.平聲分陰陽。古清母平聲歸陰平,古濁母平聲歸陽平。
2.去聲不分陰陽。古去聲、全濁母上聲皆歸去聲。
3.入聲不獨立成調。全濁入多歸陽平;清次濁入多歸陰、陽平,且歸陰平、陽平比例相當。
字匯收錄鄖西上津方言單字音。字匯依據(jù)依據(jù)鄖西上津方言韻母、聲母、聲調的次序排列。輕聲用單數(shù)字表示。注文用小字,“-”代表本字?!啊酢睘橛幸魺o字,本字待考的字。白讀下加單橫線表示,文讀下加雙橫線表示。
[1]郭沈青.陜南客伙話語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湖北省鄖西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鄖西縣志[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調查字表[M].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責任編校周政】
H17
A
1674-0092(2016)04-0063-10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4.014
2016-01-18
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關隴方言與陜南方言的比較與層次”(13JZ008);寶雞文理學院重點項目“漢中方言的比較與歷史層次研究”(ZK11036)。
李旭,男,湖北鄖西人,寶雞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漢語方言學研究;郭沈青,男,山西平遙人,寶雞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三級),哲學博士(澳門大學),主要從事漢語方言學與歷史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