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古都的鄉(xiāng)愁
“南京”這兩個字本就包蘊著興替情懷,過于豐富的傳說和往事滋養(yǎng)著這里一草一木蒼郁雄渾的氣質(zhì),彌漫成揮之不去的深邃和古老,編織成最遙遠、最厚重的鄉(xiāng)愁。那縷無法斷絕的惆悵是家國之思和興亡之嘆,是一部深重繁復的城市歷史,深埋于整個民族的神經(jīng)。
都說南京有“王氣”?!巴鯕狻保嘀改暇┑锰飒毢竦牡乩韮?yōu)勢:西北瀕臨長江,東有“龍盤”紫金山,西有“虎踞”清涼山,北有玄武湖,南有雨花臺,山水環(huán)抱,形勢極為險要。
南京擁有20多個別稱:石頭城、秣陵、建康、建鄴、應天……這些名字提示我們,這座城市擁有燦爛浩瀚的過往。春秋時期,楚滅越后,認為此處有王氣,遂“埋金以鎮(zhèn)之”,故名“金陵”。秦并天下,改“金陵“為“秣陵”。三國時期孫權(quán)將政治中心自京口遷至秣陵,改名“建業(yè)”。從“建業(yè)”到“建鄴”,再到“建康”,時光兜轉(zhuǎn)蹉跎過孫吳、東晉、劉宋、南齊、蕭梁、南陳。公元920年,南京由昇州大都督府改為“金陵府”。17年后,徐誥在金陵稱帝,改“金陵府”為“江寧府”。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gòu)即位,改“江寧府”為“建康府”。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都“金陵”,稱“應天府”。公元1851年,洪秀全改名“天京”。
2500年過去了,南京與“王氣”的歷史糾葛早已化作一縷煙云盡散去。南京,歷10朝,49帝,2總統(tǒng),450余年。所謂的“王氣”之城,卻沒有得到永久的庇護,總是一邊享盛世之榮耀,一邊歷亂世之悲情。歷代王朝的更替如云雨聚散,只留下片片遺跡散落于古城墻之下,任憑后人吊懷。
南京城俯瞰地勢龍盤虎踞,長江如龍,虎踞山如虎。
東水關(guān)又稱“水上門”,至今已建成100多年歷史,曾是古秦淮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是十里秦淮的“龍頭”。
舊庭院于南京來說,可謂是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
瞻園,如一顆璀璨的明珠,600年來靜默于秦淮河的喧鬧之中。作為明代中山王徐達的府邸,這座深宅大院有著私家園林般雍容典雅的貴氣;作為太平天國東王府和幼西王府,它不免裹挾了些許歷史的煙云。據(jù)說朱元璋在登上了皇帝寶座后,因念功臣徐達“未有寧居”,特為其建了這所府邸花園,以備安度晚年之用。后來乾隆南巡時曾駐蹕于此,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瞻園”。
“九十九間半”是甘熙故居的別稱。據(jù)說,按照清朝當時的皇家規(guī)定,民間的住宅不得與王族勛戚相匹敵,不能超過一百間,甘熙曾在京為官,深諳此種法度,甘氏家族為顯示其富有,造屋前后四組多達三百余間,只是對外仍稱“九十九間半”,以掩耳目。而這半間既表示沒達百間的謙虛,又有僅半步就到目標的得意。
明代城墻:在冷兵器時代,城墻無疑是國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城墻的堅固與否,不只是體現(xiàn)王權(quán)的威儀,更直接關(guān)系到社稷的安危?,F(xiàn)存的南京城墻修筑于明朝,俗稱明城墻,歷時21年修成,蜿蜒盤旋達35.3公里,外廓城周長超過60公里。
“天下文樞”的牌坊,遙對著孔廟,靜立在貢院邊上。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才子和佳人的故事,數(shù)不清的糾葛,家國、愛恨,一代代地在這里上演。
始建于南宋的江南貢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鼎盛時期僅考試的號舍就擁有20644間,加上官、膳、庫、雜役兵等數(shù)百間房,占地超過30萬平方米,其規(guī)模之大、占地之廣居全國各省貢院之冠。延續(xù)1300余年的科舉考試,選拔出的舉人如過江之鯽。自宋以后,約有超過一半的舉人和狀元來自江南貢院。唐伯虎、鄭板橋、文天祥、吳敬梓、袁枚、林則徐、施耐庵、方苞、鄧廷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陳獨秀等歷史名人均為江南貢院的考生或考官。中國最后一個狀元劉春霖也出于此。
無論是盛世還是國難當頭,南京這地方似乎天生就適合讀書人聚集。1921年,東南大學在南京成立。1927年,東南大學與其他幾所高校合并,并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新中國成立后,國立中央大學又被重新拆分為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九大院校。她們雖已自立門戶,但終屬同根而生。每到了校慶的日子,依然在同一天張燈結(jié)彩,舉觴相慶。于是,南京就有了“九校聯(lián)慶”的曠世佳話。迢迢有綠水,隱隱見青山;文韻生秦淮,馨香漫金陵。行走在南京,空氣中都似乎彌漫著濃濃的墨香。
明代,南京夫子廟曾被作為國子監(jiān)科舉考場。
南朝齊武帝在雞籠山附近建成了南齊的皇宮。蕭衍逼迫齊和帝禪位于己,為了禮佛方便,他就在皇宮門外建成了一座寺廟,名為同泰寺,也就是今天的雞鳴寺。
南京、西安、洛陽在佛教發(fā)展史上被稱為中土佛學的三大文化中心,佛學在南京的傳承也有上千年歷史。
南京的寺廟,始于東吳。據(jù)史籍記載,高僧康僧會從交趾(今越南)經(jīng)廣州來南京,建了中國南方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在南京建都的朝代,正逢佛教盛行,統(tǒng)治者無不信奉佛教,以拜佛建寺為榮耀。江南廟宇遂如春筍,肅然林立,一時繁盛至極。
南朝同時存在的佛寺數(shù)量最多時達到700多座,即便今日,歷經(jīng)后世戰(zhàn)火動亂,仍能在金陵的尋常巷陌和山野之間尋覓到當年古剎之蹤影。
南京的古剎與王朝更迭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留著諸多帝王的遺跡。如梁武帝數(shù)次舍身出家的同泰寺,明成祖為紀念自己生母而興建的大報恩寺,南唐后主李煜懺經(jīng)禮佛的清涼寺……棲霞寺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被視為佛學界的“高等學府”。被譽為“四百八十寺之首”的雞鳴寺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清涼寺高雅大氣,暗合了“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禪學思想。
有人說,與其說南京的文化起源于秦淮河,不如說是清涼山。關(guān)于清涼山,可以說的文化故事著實太多了。曹雪芹的大觀園據(jù)說便是沿清涼山脈而建;在清涼山中也誕生了袁枚的《隨園詩話》和傅抱石的眾多畫作。清涼寺,地處清涼山中,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發(fā)源地。南宋詩人劉克莊在清涼寺詩記說:“塔廟當年甲一方,千層金碧萬緇郎”,可見當年清涼寺之盛世。
“清涼問佛”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相傳,開祖文益禪師傳法時,門下弟子眾多,不僅有國內(nèi)的禪僧前來學習禪法,也有來自新羅、高麗、日本等國的外國僧人,可謂盛況空前。
“清涼”與“佛”本就是一對和諧的組合,禪意濃得很。清涼寺建筑高雅、大氣,暗合了“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禪學思想。這座曾鼎盛一時的古寺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屢遭興廢,大部損毀,但從現(xiàn)存的建筑中,依然能悟出它曾有的輝煌。歷史的煙雨早已湮沒了太多樓臺,再回首時,總有人記得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行走于六朝古都的莊嚴和厚重中,歷史的綿長四圍而來,諸多古跡如云一般聚攏在我們心頭,引發(fā)綿長的懷古情思;無數(shù)諳熟于心的地名又如云一般從我們心頭散開,帶去飄逸悠遠的興替之想。
這里是南京。
歷史中的沉沉浮浮,讓南京這座城市有了滄桑的味道,也讓這座城沉淀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氣息——有點繁華,有點慵懶,又有點欲說還休的矜持。
報恩寺遺址公園
靈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