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泗洪縣實驗小學(xué)/陳 艷
敘事
鍋事
江蘇泗洪縣實驗小學(xué)/陳艷
杭州有一家餐飲店,叫鍋里鍋外,是以一種自助餐形式招徠顧客。對于各種鍋里的食物,配著不同的配方,經(jīng)泡、挑燒、煨、燜等幾十道工序秘制,所需之鍋,當然也就有各種各樣的鍋。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總離不開鍋灶。一個家,沒有鍋灶,就沒有煙火味,當然就留不住人氣。而有人氣的地方,才有生活,才能真正接到地氣兒。
人之本性,食為第一。人類從荒蠻發(fā)展到文明,火的使用,到鍋的發(fā)展,由單一的鍋到現(xiàn)在形形色色的鍋的問世,可見,人在對付吃喝拉撒方面還是挺上心的,那些用具的不斷先進化、科技化,足見人類文明進步神速。從我記事起,家里的鍋,就有不同的類型。鐵鍋用來炒菜,鋁制平底鍋用來烙大餅,還有鋼精鍋用來燒開水,沙鍋用來煲湯。
當爐子里升起火苗,當煙囪冒出炊煙,當鍋開始漸漸熱起來,油花開始翻滾的時候,當那些青菜、辣椒,那些魚、肉開始從鍋蓋底下鉆出鮮味,肉味、飯味以及各種香味匯聚的時候,鍋邊上,孩子探頭探腦,圍著鍋沿轉(zhuǎn)圈的樣子,也著實可愛。
小時候,每逢節(jié)假日,我會跟著爹娘回到鄉(xiāng)下老家過年。村子里的老屋子通常都是圍院而建,后有堂屋,前有前屋,院側(cè)有偏房、鍋屋。所謂鍋屋就是專門的灶房,灶房必有灶爐。有經(jīng)驗的老手藝人會很自豪地說,甭看家家有灶,這灶,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砌一個出來的。先是要選好合適的地方夯實地基,把鐵鍋倒扣在地上,沿著鍋口外沿劃個圓圈,以這個圓圈為內(nèi)圓用土坯砌成圓拱型的火墻,前有進火口,后面的上方留煙囪,把鍋坐上,鍋的外沿露出灶臺面二指寬距離。會砌灶的高手砌出的灶爐,灶膛內(nèi)的空氣流通強,供氧足,火旺猛,熱效高,燃燒完全,火焰不會偏走,燒起來省力省時省柴。不會砌灶的二把刀砌成的灶,往往會因空氣流通不暢,火生起不易而冒黑煙,煙囪的煙氣倒流壓滅灶火而濃煙滾滾,搞得燒灶人灰頭土臉淚眼婆娑。
因此,村里會砌灶的人,也常常被村里人視為能工巧匠,倍受尊敬。
老灶有心,老鍋是眼。這樣一灶一鍋的天下,就上演出熱氣騰騰的煙火人生。當然,它是不寂寞的,身前身后,常常堆滿了麥秸、稻秧、柴火堆。我童年時,印象最深的還是用這土灶大鐵鍋煮粥,那架式,很豪邁。
那些年代,白面饅頭、大米飯還是稀罕物,早早晚晚,鍋里通常都是一大鍋一大鍋的紅薯,黃澄澄、紅通通的,煮不完地煮,吃不完地吃。當然,再來一大把玉米粉,煮出的稀飯,香噴噴,甜津津,雖然這些自家土地里長的糧食,價格低廉,但老百姓們都愛吃,粗糧養(yǎng)人嘛。一人端個粗瓷大碗,那些大腦袋、小腦袋就探在這些瓷碗里,只聽一陣“稀溜稀溜”,這些玉米紅薯稀飯吃不完的,就用大勺子舀出來,再摻幾把糠,連同最后的涮鍋水也舍不得倒掉,一呼嚕全倒進豬槽。就見那一頭頭搖著卷尾巴的小肥豬們,拱著嘴巴,稀里嘩啦,好一頓美味大餐。
老一輩人常常說,一口鍋,一只腳踏進去,拿東西敲打鍋沿,那腳底麻麻的,便是好鍋。當年,為了選鍋,人們會尋找出無數(shù)的經(jīng)驗,會如同選一個是否甜爽的西瓜一樣精選自己的炊具。
說到鍋,就不能不提另一種行當。那些換鍋底的手藝人。
那些個響晴的午后,或者某個知了還在喧鬧的黃昏,通常,你可以看到挑著擔子的中老年男人,一邊擔著扁擔,一邊搖著腦袋,張開被煙油熏黑了的牙齒、嘴巴,直著脖子喊,換鍋底嘍。那一嗓子出來的聲音,并不嘹亮,相反,還會帶著一種低啞而沙,像沙紙里沉浸過的木頭,又浸了水,把這些午后的聲音都吸了進去似的。
不用說,你知道的,家家都有鍋,那底子燒通了的,那鐵鍋把手掉了的,那鋼精鍋已經(jīng)開始漏水了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鍋,像一個個傷痕累累的戰(zhàn)士,就這樣從胖的、瘦的、黑的、白的、細嫩的、粗糙的手里傳遞過來,然后擺在這個中老年男人面前。
別急,別急,找個遮陽背陰的墻根底下或者大樹底下,擺好攤,手藝人不緊不慢地從自己的扁擔架上取下工具,那些剪鐵皮的大剪刀,那些鋁皮、鐵皮都分門別類,還有鐵錘等。
有人催促:大師傅您就快點兒吧,趕著用這鍋下餃子呢。
精工出細活,別急別急。要一點一點地給你敲密實,鍋底要是接不好,您不還得來找咱翻工不成。
師傅說起話來慢吞吞,但手下的活計卻不慢。只見他一陣精敲細打,那些鐵家伙也聽話似的老實了,服服帖帖將自己與那鍋融合一體。試水,好嘞,您的手藝果真巧得很。
一邊點著零頭小票交給補鍋人,一邊提著補好的鍋喜滋滋地離開。也有些顧客,是不在一邊等的。他們會約好了過多久來這個攤子上取。如果忙完,還沒人來取,老師傅便會打開隨聲帶的收音機,聽一聽評彈,哼一哼老歌,老花鏡在鼻子上晃來晃去,日頭偏西,家家炊煙又起時,那些關(guān)于鍋的故事,就這樣一圈圈在炊煙里蕩漾開去。
先人朱柏廬講得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唯念物業(yè)維艱?!?/p>
如今,家里的鍋壞了,底燒穿了,把手壞了,扔了,可惜,找人修?哪里找去?突然發(fā)覺,無論是鍋還是灶,都已悄然變化。煤氣灶、電磁爐、微波爐等現(xiàn)代化的鍋灶,無煙,無塵,無土,高大上的生活模式代替了鬧哄哄的土灶老鍋。鍋灶里的火苗,也不再生猛張揚地在灶膛子里亂跳,它們被規(guī)劃整齊,大火,中火,小火,有條不紊。那些鍋也五花八門,設(shè)計精良。不僅不貼油,而且,電器化、智能化的鍋越來越多。一切體貼的設(shè)計、人性化的服務(wù)宗旨,讓當年那些換鍋底的老手藝人漸行漸遠,而相應(yīng)而生的電器修理者,又以新時代的新人新貌,讓這些鍋那些鍋找到新的出處與修修補補的地方,無論什么時代,或許,裊裊的炊煙散去之后,人們更是以智慧延續(xù)著中華民族頑強的生生不息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