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如嫻,王嘉銘,凌石風,陳冰清,何飄飄,徐梁峰
(浙江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23)
?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以浙江科技學院為例
鄭如嫻,王嘉銘,凌石風,陳冰清,何飄飄,徐梁峰
(浙江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23)
如今國內高校與國外大學的交流日益頻繁與深入,留學生數(shù)量逐年增加,大學生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文化因素是構建和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勢必使得中外大學生對幸福的判斷和感受都會有所差異。以浙江科技學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從跨文化的角度具體分析八大因子即戀愛情況、學業(yè)成績、人際關系、職業(yè)前景、經(jīng)濟保障、自我接納、成熟成長和休閑娛樂對中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相似或相異的影響程度。
主觀幸福感;跨文化;中國大學生;留學生
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jù)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整體性評價,是反映社會中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指標[1]。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各類因素一直是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例如,Ryff等指出,就個體而言,預測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涉及6個方面:自我接受、與他人的積極關系、自主性、把握環(huán)境、生活目的和個人成長[2]。Diener則認為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涉及收入、個人主義、人權、社會等方面[3]。構建和影響主觀幸福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勢必使得個體對幸福的判斷力和感受力都會有所差異。在國內高校與國外大學的交流日益頻繁與深入、留學生數(shù)量逐年猛增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外國大學生選擇到中國大學進行學習深造。因而,這些在中國留學的外國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他們的幸福感程度,成為了許多擁有國內外交換生項目的大學的關注重點之一,但是,對于大學生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還沒有引起教育界的足夠重視。本研究致力于探求文化因素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八大因子,即戀愛情況、學業(yè)成績、人際關系、職業(yè)前景、經(jīng)濟保障、自我接納、成熟成長和休閑娛樂,對中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相似或相異的影響程度。
1.1對象
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浙江科技學院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不同性別的中國大學生和留學生進行調查。其中,中國大學生250名,留學生150名,收回有效問卷中文227份,英文143份。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
通過查閱文獻,參考已有的關于幸福感的調查問卷,本研究設計了《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調查》問卷中英文各一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對中外大學生的基本信息的人口學調查;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圍繞八大影響因子設計一系列數(shù)值尺度題,多項選擇題及傾向程度題。
1.2.2數(shù)據(jù)處理
對收回的問卷中各個題目選項人數(shù)進行統(tǒng)計,采用分塊對應、分題對應的統(tǒng)計方法和部分占總體的百分比計算方法,得出數(shù)據(jù)。通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得出調查結果(表1):被試留學生感覺幸福(包括幸福和很幸福)的占81.1%,被試中國大學生感覺幸福(包括幸福和很幸福)的為73.5%。
表1 被試中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程度
2.1經(jīng)濟保障
從表2中可以看出,隨著每個月生活費的增加,被試中外大學生的幸福感相應地都增強了,因此,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出生成長,金錢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可見一斑,生活費越多,用于學習、休閑娛樂及人際交往的開銷就大,帶來的就是生活品質的提高。從經(jīng)濟來源的角度看,生活費靠打工或獎學金和生活費靠父母對中外大學生的幸福感的影響呈現(xiàn)相似的趨勢,由此可見,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獲得生活費的大學生感覺更幸福,這在中外大學生的身上沒有明顯的文化差異。國外大學生很早就開始自食其力,在面包店、快餐店等地方打工,所以兼職賺取生活費甚至學費對于他們是非常自然的事。而中國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對大學畢業(yè)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學生們不再只是待在象牙塔里學習,而是更多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在鍛煉自身能力的同時替家庭分擔一些經(jīng)濟負擔,這也給中國大學生們帶來了成就感與幸福感。
2.2職業(yè)前景
不論是中國大學生還是留學生,選擇“喜歡目前的專業(yè)”的學生感到幸福的比例要比選擇“不喜歡目前的專業(yè)”的學生的比例高。由此說明,專業(yè)的選擇對大學生的幸福感有不小的影響,以興趣為導向選擇就讀專業(yè),自然比被迫學習不感興趣的課程讓人愉悅許多。另外,不管是中國大學生還是留學生,就業(yè)前景的樂觀與否直接與其未來的生活有著直接關聯(lián),對就業(yè)前景樂觀的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這種樂觀的心態(tài)也會使他們的大學生活更幸福,這可以從調查的數(shù)據(jù)中得到印證,就業(yè)前景樂觀的學生比就業(yè)前景不樂觀的學生感覺幸福的比例在中外大學生中都超過了10個百分點(表2)。
表2 影響中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相似因子
3.1戀愛情況
表3 戀愛情況因子對中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從“目前正在戀愛中”到“單身”,被試中國大學生的幸福比例明顯下降,而被試留學生的幸福比例沒有明顯變化(表3)。因此,戀愛對主觀幸福感影響的表現(xiàn),中國大學生和留學生存在較大的區(qū)別。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無論是家庭還是學?;蚴巧鐣紝η啻浩趹賽巯铝艘粋€“早戀”的貶義定義,中國的孩子從小被灌輸 “早戀”會影響學習甚至未來等,因此,中國學生的愛情一直是壓抑著的,直到進入大學后,受到教師和家長的管制減少,戀愛的天性得到解放。自然,戀愛對于大部分中國大學生是具有新鮮感的,所以陷入戀愛的人覺得生活的空缺得到填補,而單身的人會更加惆悵敏感[4]。而且,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都以感情專一為美德,社會道德要求戀愛雙方都對對方忠誠專一,并且強調雙方的責任意識,一旦確立戀愛關系就要對自己負責,對對方負責,這樣的傳統(tǒng)觀念使中國學生面對愛情的態(tài)度更嚴肅認真,一旦談戀愛就會把伴侶和愛情當作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事。相反,在西方環(huán)境里成長的孩子,愛的表達則更為直接,且從出生開始,戀愛的權利就未被限制,所以他們能夠對于欽慕的對象勇敢地表達愛意,勇于追求,勇于實現(xiàn)自己的幸福。同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會鼓勵孩子大膽追求真愛,甚至高中成人禮上也要求男女生攜對出場。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下,進入大學的留學生自然不覺得戀愛是一件新鮮事,而且他們的感情專一意識沒有中國學生強烈,有些留學生甚至沒有固定的情侶。因此,“是否處于戀愛中”能夠對中國大學生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而對于留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則相對較小。
3.2學業(yè)成績
有關幸福感研究的目標調節(jié)理論認為,目標和價值取向決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產(chǎn)生于需要的滿足
表4 學業(yè)成績因子對中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及目標的實現(xiàn)[5]。大學生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仍然是大部分大學生追求的目標。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會覺得更自信,擁有更多積極的情緒,因此,幸福程度也高,這一點在中外大學生中是相同的(表4),不受國家和文化差異的限制。
但是,在被試的所有中外大學生中,“經(jīng)常掛科”的這一部分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表現(xiàn)卻相差甚遠。經(jīng)常不及格的中國大學生中有一半的人仍然覺得自己幸福,但是經(jīng)常不及格的外國留學生卻極少覺得自己幸福,這一結果對很多人來說會有點出乎意料。中國家長的傳統(tǒng)思想里認為考上一所名牌大學就意味著有光明的前途,所以在中國,高考之前學生的學習任務非常繁重,學習壓力很大,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更是極其看重。而進入大學之后,家長和孩子仿佛都松了一口氣,學校的學習氛圍變得自由輕松了,對于學業(yè)成績的重視度大大下降。但是在國外卻不同,國外學生的學習難度從小學到大學逐步提升,進入大學之后學習壓力也有增無減。國外大學生每門課的學分與其能否畢業(yè)緊密相連,如果一門課的學習成績(包含補考后成績)沒有達到及格,那么這位大學生無論之后學習多么用功,他的最后成績僅為PASS(通過)[6],這與畢業(yè)甚至日后他的就業(yè)息息相關。有些高校甚至有淘汰制度,一個專業(yè)中每學年都會淘汰幾名成績墊底的學生,這使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因此,考試成績是影響留學生幸福感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3休閑娛樂
表5 休閑娛樂因子對中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休閑可視為人類主觀幸福感的來源之一,因為休閑提供人們滿足休憩、放松、自我改善、自信等其他心理需求[7]。從表5中不難發(fā)現(xiàn),興趣愛好的廣泛或者單一對被試中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比被試留學生小。同時,大學生活是忙碌充實還是單調乏味對中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比留學生小。從大學教育環(huán)境的差異來看,中國大學生每年所需必修的科目有近20門,遠遠多于留學生,所以中國大學生的大學生活相對固定,學習較為繁忙,他們已經(jīng)習慣這種相對繁忙且無法隨意安排的生活,因此,大學生活是否忙碌或者單調對中國大學生的幸福感程度影響不大。而留學生一學期的必修課程平均只有3門左右,空余時間相對較多,因此,留學生可以更加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活,所以大學生活是否豐富多彩對留學生的幸福程度的影響遠遠大于對中國大學生幸福程度的影響。
表6 人際關系因子對中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3.4人際關系
從表6中看出,選擇“朋友很多”的被試中國大學生的幸福比例高于被試留學生。而選擇“朋友很少”的被試留學生的幸福比例與被試中國大學生相差無幾,由此可以看出,朋友的多寡對于中國大學生的幸福感影響更大。
“人際關系融洽”對被試中外大學生的幸福感的影響均是正面的,但當“人際關系緊張”時,被試中國大學生幸福感受到的負面影響比被試留學生要大很多,這一結果與預期相符。中國社會從孔子時代強調一個“大同社會”的儒家理念,并且中國學生從小就被教育在與人交往時要以“和”為主,而這個“和”就強調人際關系在中國社會的重要性,中國俗語里有句話叫做“朋友多了路好走”,這正體現(xiàn)了中國人廣交朋友的潛在原因,中國人對于友情的要求則是忠誠、長久、義氣。而西方文化強調“隱私”和“獨立”,對人際關系的觀念很淡薄,他們可以很快地與陌生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但也會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很輕易地結束這種朋友關系。
“喜歡參加集體活動”的被試中外大學生的幸福比例都較高,但是“喜歡獨來獨往”對被試中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消極影響明顯大于被試留學生。在集體主義文化取向的影響下,中國人自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被要求以集體的利益為重,要顧大局,個人利益往往要服從集體的整體利益,個人的價值實現(xiàn)也依賴于整個集體,集體成員之間的和諧高于一切[8]。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殊的個體,追求自由,追求獨立,追求個性的張揚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因此,無論是集體活動還是獨來獨往,人際關系融洽亦或是緊張對于留學生的幸福感影響差別并不大。但對中國大學生,獨來獨往和人際關系緊張都會影響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導致他們的幸福感下降。
3.5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指個體對自身及自身特征所持的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現(xiàn)實中的狀況,不因自身優(yōu)點而驕傲,也不因自己的缺點而自卑。在“對自己的身形外貌滿意”與“對自己的身形外貌不滿意”,“我覺得我各方面都比別人好”與“我覺得我各方面都不如別人”,“我經(jīng)常能直面自己的缺點”與“我不敢直面自己的缺點”的數(shù)據(jù)(表7)對比中,可以得出,自信可以增強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自卑則會降低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學會接納自己,可以大大增強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這無關種族與國籍。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積極對待現(xiàn)實和未來,無論對于中國大學生還是留學生都是正能量,自然會帶來主觀幸福感的提高。另外還發(fā)現(xiàn),競爭意識在中外大學生身上都很明顯。盡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推崇謙讓、和睦的美德,但是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這使得中國學生較早就樹立了競爭意識。他們通過在大學里參加各種競賽與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及獲得更多的榮譽,提升自我價值,從而為進入現(xiàn)實社會打下基礎。國外學生自然更不必說,他們一直處于競爭社會之中,不講“關系”,不看“面子”,比的永遠是自身實力。
表7 自我接納因子對中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然而,性格的類型對被試外國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影響相對比被試中國大學生的小。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大學生無法擺脫對集體的依賴,因此,性格上外向開朗的大學生更容易融入集體,相對性格內斂的大學生則被孤立到朋友圈的邊緣,加重他們的失落情緒。留學生則個性獨立,他們認為在大學與朋友同學保持一定的距離,能帶來更多獨立思考時間。因此性格上的外向或者內斂對留學生的幸福感帶來的影響小,對中國大學生帶來的影響相對較大。這一結果也支持了Eysenck的一個重要觀點,即“幸??煞Q之為穩(wěn)定的外向性……幸福感中的積極情感與易于社交的性格有關,這樣的性格容易與他人自然和快樂地相處……因而幸福是與外向性相聯(lián)系的”[9]。
不可忽視的是,宗教信仰因素卻在中外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表現(xiàn)上呈現(xiàn)截然不同的結果。宗教給予人在逆境、苦難、貧窮中實現(xiàn)幸福的希望。在國外,基督教作為最盛大的教派,成為人們內心的精神需求。在心理學研究中,Seligman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出,有意義的生活需要通過宗教等活動來達到盡善盡美的品質。還有的學者證明,由于積極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消極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呈負相關,宗教體驗所帶來的多是積極應對方式,因此,對有宗教體驗的人,他們的幸福感要高[10],這個從留學生的調查數(shù)據(jù)中得到了完全的體現(xiàn)。而中國人絕大部分都沒有宗教信仰,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之后,大部分封建迷信思想被掃除,建國后又推行無神論,所以當代中國人基本不怎么信教,擁有宗教信仰反倒會被投以異樣的眼神。因此“無宗教信仰”的中國大學生同樣也會感覺幸福。
3.6成熟成長
成熟指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從幼稚向更高一級的轉變,并且這一過程往往伴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也包括其他人的影響,簡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斷變得更好、更強、更成熟的一個變化過程。
從國內外家庭文化的差異來看,中國的家庭是圈養(yǎng)式的,孩子們一直都生活在家長的照顧與庇護下,自理能力較弱,因此,相對更加獨立的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尤其是經(jīng)濟上獨立的學生更是能感到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因此,這些獨立的中國孩子會相對更加幸福[11];而國外是放養(yǎng)式的生活,所以他們很早就自己打工,在獲得成功的時候也遭遇了更多生活上的艱辛,如果他們能夠感受到家庭的關懷則會更加幸福。因此調查中出現(xiàn)了“依賴父母”的被試留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比“獨立”的被試留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高的情況(表8)。
表8 成熟成長對中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中國社會是高權力距離的國家,具體表現(xiàn)為擁有權力的人和受權力影響的人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以及“官本位”思想的盛行,強調對權威的服從與尊敬。因此,做“領導”在中國社會中會享有比較明顯的優(yōu)越感。而西方文化是典型的低權力距離的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從小就被教育人人生而平等,個體的權利意識明顯,等級意識淡薄。所以選擇是否喜歡承擔領導者的角色和責任對中國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較為明顯的影響,而留學生則影響較小。在“我喜歡隨大流”和“我喜歡標新立異”的數(shù)據(jù)對比中,可得出,在集體主義影響下的中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明顯超過在個體主義影響下的留學生,中國大學生更在意的是安全感,而留學生更在乎的是存在感。
在選項“我經(jīng)常幫助別人”與“我不太幫助別人”,“當我抑郁時,我會向父母、心理醫(yī)生、老師等尋求幫助”與“當我抑郁時,我不好意思向父母、心理醫(yī)生、老師等尋求幫助”中,中外大學生表現(xiàn)出相似性,因此,樂于助人及適當傾訴能夠提升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基于調查數(shù)據(jù),本研究從跨文化的角度具體分析了八大因子對中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希望為高校在大學生和留學生的管理工作和心理咨詢工作方面提供科學的借鑒和參考,能對中外學生采取靈活的、不同的管理方法與策略,提高管理水平;同時為中國學生和留學生之間搭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使之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從而使所有的中外大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的幸福感體驗,共同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
[1]張靈,鄭雪,嚴標賓,等. 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2):116.
[2]RYFF C D, KEYES C L.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69(4): 719.
[3]DIENER E, DIENER C. The wealth of nations revisited: income and quality of lif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5,36(3): 275.
[4]周曉芳. 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研究[D]. 沈陽: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2013.
[5]王雁,孫延超,李長江,等. 醫(yī)學生學業(yè)成績、人格、心理健康與其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4):247.
[6]嚴標賓,鄭雪,邱林.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來自4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調查報告[J]. 心理科學,2003(5):851.
[7]黃賽嬋. 大學生的休閑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8]嚴標賓,鄭雪,邱林,等.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137.
[9]鄭雪,王玲,邱林,等.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2):107.
[10] 莫傳玉. 淺述民間宗教文化信仰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 特立學刊,2013(1):57.
[11]邢占軍. 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綜述[J]. 心理科學,2002(3):336.
Intercultural stud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 Ruxian, WANG Jiaming, LING Shifeng, CHEN Bingqing, HE Piaopiao,XU Liangf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With deeper and more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nowadays, the number of foreign university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us the intercultural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well-be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Since culture is a key factor of constructing and affect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various cultural backgrounds certainly will make a difference to university students’ judgment and perception of well-being. Based on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is survey takes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students of ZUST as subjects, and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extent of similarity as well as imparity of the impact of eight main factors-love, academic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reer prospect, economic guarantee, self-acceptance, maturity and recreation-on college students’ well-being from the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subjective well-being; intercultural;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ational
10.3969/j.issn.1671-8798.2016.04.013
2015-04-18
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201311057015)
鄭如嫻(1993—),女,浙江省樂清人,2012級英語專業(yè)本科生。
徐梁峰,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跨文化交際研究。
G444; B849
A
1671-8798(2016)04-03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