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生
(浙江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23)
?
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問題研究
朱桂生
(浙江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23)
采用問卷和訪談的研究方法,在部分非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生和大學英語教師中就“中國文化失語癥”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大學英語基礎(chǔ)教學中缺乏對本土文化探討和傳播的足夠重視,片面理解跨文化交際,并由此導致在學生中存在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xiàn)象。在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分析和探究了“中國文化失語癥”產(chǎn)生的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策略。
中國文化失語癥;大學英語教學;非英語專業(yè);目的語文化
早在2000年,南京大學從叢便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一概念[1]。在外語教學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很多中國青年學者,無論是其英語發(fā)音還是口語水平都非常高,對西方的一些禮俗文化更是能娓娓道來。但奇怪的是,當他們與外國人交流時卻無法用英語自如地介紹和表述中國文化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他把這一現(xiàn)象稱之為“中國文化失語癥”,即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無法用英語順利地表述和介紹中國文化的有關(guān)內(nèi)容,繼而造成交流困難。這一現(xiàn)象亦引起了人們對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中有關(guān)文化教學的深度關(guān)注。一些語言專家和教育者如George Yule[2]、 Rod Ellis[3]和Lee Mckay[4]等紛紛著書立說,支持和贊成文化教學在二語習得及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在一系列相關(guān)著作中,他們普遍認同本民族文化的正遷移對目的語及目的語文化習得的重要意義。在國內(nèi),很多研究者如鄧炎昌等[5],韓翠萍等[6]也著書或撰文充分肯定在英語教學中增加中國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很多高校也紛紛在課堂教學內(nèi)容中增加相關(guān)文化元素。但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高校的文化教學僅僅只注重對目的語文化的傳播和介紹,少有涉及中國本土文化知識的。這種以目的語為主導的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使跨文化交際的雙方失去了平衡[7]。
筆者亦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當前,很多中國大學生了解一些外國文化知識,但是,在通過英語口語或書面語表達和介紹本國母語文化時,無論是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他們又都顯得力不從心,“中國文化失語癥”現(xiàn)象十分嚴重。一些學生母語文化知識甚為欠缺,甚至無法理解諸如“紅白喜事”“喜結(jié)連理”等一些常見的中國文化負載詞匯,當然就更不用說讓他們用英語去表述和介紹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此外,無論是筆者本人,還是擔任大學英語教學的其他教師,在交流教學體會心得時普遍承認,作為授課者,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也存在“文化失語癥”問題,對通過英語來表述中國文化感覺有一定難度。
鑒于此,筆者采取了問卷測試和訪談兩種研究方法,以客觀地了解和考察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母語文化的真實水平,并在此基礎(chǔ)上探究大學英語基礎(chǔ)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中國文化失語癥”產(chǎn)生的可能原因及相關(guān)解決途徑,從而幫助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從多個環(huán)節(jié)改進教與學過程中的文化習得策略,尤其是重視中國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際教學過程中的正遷移作用,進而促進中西文化的雙向傳播和協(xié)同發(fā)展[8]。
1.1關(guān)于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測試
為調(diào)查和了解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用英語正確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筆者于2014年9月對某高校大學二年級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了問卷測試,共發(fā)放試卷117份,回收117份。受試者中,文科類學生57名,理工類學生60名。此次測試試卷題目為筆者自行設(shè)計,其中包含了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習慣等內(nèi)容的15個常見詞匯。為保證此次研究的可信度,筆者要求所有被試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寫出中文詞匯的英語表述,測試期間不得參考任何翻譯輔助工具并獨立完成。筆者對所有回收試卷進行了仔細批閱,并把批閱結(jié)果輸入軟件SPSS16進行統(tǒng)計,其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1。
表1數(shù)據(jù)顯示,受試學生在對“餃子”“筷子”“絲綢之路”“舞獅”四詞的翻譯中得分較高,絕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譯出;但在對“八股文”“氣功”“春聯(lián)”“農(nóng)歷” 四詞的翻譯中則表現(xiàn)較差,尤其是“八股文”一詞,鮮有學生能夠翻譯,在理工類學生中竟無人正確。總的來看,受試學生不能用英語正確地表達絕大部分的中國文化負載詞匯,“中國文化失語癥”現(xiàn)象的確普遍存在,且程度十分嚴重,其中理工類學生的狀況更令人堪憂。
1.2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及大學英語教師的訪談?wù){(diào)查
筆者從上述117名受試學生中隨機抽取30名進行了訪談。此次訪談主要采取開放式問答題的方式,調(diào)查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習得態(tài)度、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難/易程度、造成表達難/易的可能原因、獲取母語文化英譯資源的途徑,以及提升中國文化英語表述能力的可能方法等內(nèi)容。
筆者亦用開放式問題的方式對該校外語學院的10名大學英語教師進行了訪談,主要對教師在文化教學中所碰到的困難、教材的選用情況、比較文化教學的模式,以及可能提升學生本土文化興趣和英語表達能力的途徑等問題進行了解。
在此項調(diào)查中,筆者對所有訪談內(nèi)容進行了認真的記錄和整理,此次訪談為筆者探究“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形成原因及解決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表1 15個中國文化負載詞匯的英語正確表達頻數(shù)及其百分比
一般而言,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形成離不開社會的、歷史的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中國文化失語癥”亦是如此。通過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及部分大學英語教師的訪談,筆者認為,目前中國人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及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國文化失語癥”。
2.1中國的跨文化交際缺乏平等意識
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在長期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教導學生要積極學習和適應外國文化,很少告訴學生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亦是語言習得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之一。由于平等意識的缺乏,人們總是人為地把西方文化置于一種強勢的高位,而把自己的母語文化置于弱勢一方。因此,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總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現(xiàn)象,如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出現(xiàn)誤解或語用失誤時,更多的是去責備中國人不遵從西方世界的某些文化禮俗,而鮮有責備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無視和無知。任何文化交流和互動都應該是雙向的,任何“一邊倒”式的、以遵從目的語文化為導向的單向交際都是不公平的,亦是不平等的。但令人擔心的是,許多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盲目地順從西方的強勢文化,經(jīng)常用對方的語言規(guī)則來審視己方的語言運用,這種不平等的、缺乏足夠自尊和自信的交流意識亟需人們反思[9]。如果教學雙方都缺乏一種雙向且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那么,在海外出現(xiàn)“中國熱”“漢語熱”的同時卻在國內(nèi)出現(xiàn)令人遺憾的“中國文化失語癥”,這種奇怪的現(xiàn)象恐怕在很長時間內(nèi)是難以避免的。
2.2現(xiàn)有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有礙學生掌握中國文化知識
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仍然把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放在英語詞匯、英語語法的講解上。因為受教學大綱及考試指揮棒(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影響,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對目的語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的提高上,鮮有涉及文化內(nèi)容的,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處于一種被擱置狀態(tài)。即使出現(xiàn)有關(guān)文化知識的介紹,大多數(shù)時候也是以目的語文化為主,而少有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提及。這種教學內(nèi)容較為單一的大學英語課堂,不利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掌握和接觸自身的母語文化。
2.3中國文化英譯學習資源的缺乏不利于學生學習和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長期以來,高校使用的幾個主要版本的教材,如《新編大學英語》《新視野大學英語》《新概念英語》,其編撰理念和設(shè)計內(nèi)容都僅僅拘泥于對西方文化的介紹和推崇,很少涉及中國母語文化內(nèi)容。作為學生獲取語言技能和文化知識的主要載體,大學英語教材的這種設(shè)計模式勢必導致學生對母語文化的忽視,自然,學生也無法從中獲取足夠的學習資源來習得一些有關(guān)中國文化內(nèi)容的英語表達。
2.4忽視中國文化在教學中正遷移作用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有關(guān)二語習得的相關(guān)研究中,很多語言研究者都贊同母語和母語文化的習得可以發(fā)揮正遷移效應,可以有效提升學習者的興趣和學習效率。顧嘉祖認為,因為語言之間聯(lián)系的普遍存在,如不參考母語,不與母語對比會造成巨大的損失[10]。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時候教師責備學生的某些表述過于中式,不夠地道,這一做法其實人為地割裂了兩種語言的聯(lián)系。如教師在對一些英語習語, 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to be on thin ice”“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等的講授過程中,對比講解一些中國文化俗語,如“一箭雙雕”“如履薄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通過比較和討論其中的異同,可以幫助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理解和習得英語學習過程中一些有共性的語言知識和運用。
在全球聯(lián)系和交流變得愈加頻繁、快捷的大時代背景下,所有的文化互動和交流應該是雙向和平等的[11]。真正的文化交流應該理解、尊重和容忍不同的文化[12]。那么,針對目前較為嚴峻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xiàn)象,應該如何在正常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加以克服呢?通過對國內(nèi)存在的一些“中國文化失語癥”現(xiàn)狀的深入調(diào)查,以及對其形成原因進行的深刻探討,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進。
3.1堅守本土文化的話語權(quán),培養(yǎng)學生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文化的“失語”,說到底就是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沒有堅持文化的雙向原則,一味地引入外來文化,而忽視了本土文化的輸出和傳播[13]。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改變以往的盲目迎合目的語文化的交際意識,積極引導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保持一種獨立且平等的人格。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亟需更多的本土文化輸出。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平等交流意識,鼓勵學生在適應目的語文化的同時,也應積極自豪地展示自身的母語文化。當全球的目光開始聚焦于中國的時候,如果中國人還是一味地推崇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精華視而不見,長久下去,必定無法建構(gòu)起自己的文化話語權(quán)[13]。堅守本土文化的話語權(quán),塑造學習者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是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癥”的根本之道。
3.2改變英語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對文化學習的興趣
改變英語學習以純粹的語言技能測試為導向的模式,改進教材內(nèi)容,以促進學習者雙語文化知識的平衡發(fā)展?,F(xiàn)階段,在學生語言水平測試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無論是校級期末考試,還是全國性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都缺少對學習者表達文化知識能力的考察,這勢必會降低學生接觸中國文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筆者認為,如果在各級英語測試環(huán)節(jié)增加文化知識測試的內(nèi)容,尤其是加強對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的考察,一定能有效推動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積極主動地積累和學習一些中國文化的英語表述,進而有效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影響。此外,針對有關(guān)中國文化的英語資源缺乏問題,筆者認為,在英語教材的編撰過程中,編撰者應重視外語教材中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平衡輸入,設(shè)計和介紹中國文化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并注重一些中國文化元素英譯表述的系統(tǒng)收集和整理。
3.3創(chuàng)造和提供多種學習平臺,提升外語教師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
在本研究的訪談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外語教師自身中國文化知識的儲備不足也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癥”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英語教師自身的母語文化素養(yǎng)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文化習得效果。鑒于此,一方面,相關(guān)教學管理部門應積極組織并提供相關(guān)平臺,以此來提升英語教師的母語文化素養(yǎng);另一方面,外語教師亦可通過相關(guān)書籍、網(wǎng)絡(luò)等渠道,收集和積累一些中國文化元素的英語表達,并積極地把這些內(nèi)容豐富到自身的文化教學活動中去。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的教授和傳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忽視母語文化的教學,極易導致學生缺失理解目的語文化的基礎(chǔ)。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面對當前日益頻繁的跨文化交際活動,高校更需培養(yǎng)具有辯證文化觀、獨立文化人格及深厚本土文化素養(yǎng)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14]。鑒于此,教師應極力改變以往英語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純粹語言技能習得的老式理念,努力平衡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課堂傳播,并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積極幫助學生樹立平等交流意識和理念,努力增強其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新時代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取得跨文化交流的真正成功,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精華亦能得以傳播和發(fā)展。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C01).
[2]YULE G. The Study of Languag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MCKAY L.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6]韓翠萍,鄭厚光.大學生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調(diào)查與思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2):103.
[7]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增刊1):34.
[8]羅蘇秦,李璇.論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25(6):84.
[9]華瑛.從中國文化失語癥反思外語教學[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26(3): 108.
[10]顧嘉祖.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中的隱蔽文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11]許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12]張?zhí)m.跨文化交際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24(8):339.
[13]趙鳳玲.對文化互動中中國文化“失語”問題的反思[J].中州學刊,2009(4):239.
[14]張蔚,米家全,印蕾,等.關(guān)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調(diào)查與分析[J].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 28(1):39.
Research on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among Chinese non-English majors
ZHU Guis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some English teachers and non-English major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and finds that Chinese culture is insufficiently explored and spread during the course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meanwhil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partially understood. Hence, it causes a severe problem of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in most non-English majors.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relevant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targeted and specific strategies.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non-English major;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10.3969/j.issn.1671-8798.2016.04.014
2015-03-24
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2015SCG320)
朱桂生(1980—),男,湖北省武漢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法和語言學研究。
H315.9; H319
A
1671-8798(2016)04-03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