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一種常見疾病,是一連串病程的統(tǒng)稱。其中,急性中耳炎多由細菌的急性感染引起,可分為非化膿性中耳炎和化膿性中耳炎兩類。中耳炎常見的癥狀包括長時間發(fā)熱、耳悶、耳痛、聽力下降或發(fā)燒、嘔吐、腹瀉等?;撔灾卸自跀?shù)天內(nèi)還會出現(xiàn)鼓膜穿孔、流膿,或耳后乳突區(qū)皮膚腫脹、潮紅、明顯壓痛等。
小毛病,危害大
您或許會認為,中耳炎無非就是耳朵流膿、耳鳴、耳痛等病癥,最嚴重也就耳聾,不會像眼睛失明的后果那么嚴重,更不會危及生命。其實不然,中耳炎若不及時治療是很有可能危及生命。
1.若化膿性中耳炎不及時治療,人體會出現(xiàn)發(fā)熱、怕冷、食欲減退、嘔吐、腹瀉等全身性中毒反應,耳痛尤其劇烈。如果是小兒,往往會使患兒從睡夢中痛醒、哭鬧不安,當咳嗽、噴嚏、吞咽時,疼痛還會加重。
2.由于鼓室相隔頭顱很近,若不及時治療中耳炎,很有可能并發(fā)如腦膜炎、腦膿腫、血栓性靜脈炎等嚴重病癥造成生命威脅,尤其是那些嚴重高熱、呼吸衰竭的患者必須緊急處理,不然很有可能死亡。
3.中耳炎也能導致癌癥發(fā)生,變成中耳癌。中耳癌臨床上所表現(xiàn)的癥狀有持續(xù)性耳痛、耳鳴、重聽,劇烈時放射到面部、顳部或乳突部,流出惡臭水樣血性分泌物,耳內(nèi)有菜花樣新生組織。這往往是因為中耳炎患者并發(fā)膽脂瘤或乳突炎后也沒有及時進行治療,久而久之就惡化成癌。
中耳炎給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還遠不止這些,它還會并發(fā)乳突炎、面癱、敗血癥、痙攣、記憶力減退等嚴重程度不一的疾病。
西醫(yī):3種疾病分別治
臨床上,中耳炎常見的有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3種。
1.急性中耳炎
各種年齡都可以出現(xiàn),多見于兒童。最多的是因耳痛來就診的孩子,這有可能是急性外耳道炎,也可能是急性中耳炎,但因為耳痛家長都比較重視,只要及時看病,應該很快確定。經(jīng)過局部滴耳液滴耳,必要時口服一些抗生素,可以很快緩解。
2.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叫卡他性中耳炎,它是以中耳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隨發(fā)病時間長短不一,可以看到是淡黃色或灰白色的漿液或黏液,但如果出現(xiàn)血液或清水樣的液體,就要特別警惕。本病常見,小兒的發(fā)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小兒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jù)病史和臨床表現(xiàn),結合聽力學檢查,本病診斷一般不難。必要時可在無菌操作下做鼓膜穿刺來確診。但有時積液可能很黏稠,由于針頭細,也可能抽不出液體,就要綜合分析了。
確診以后,治療原則是采取清除中耳積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氣、引流,以及治療相關疾病等綜合治療。要結合患者是否存在鼻炎、鼻竇炎和腺樣體肥大等情況綜合考慮,不能一味地采取手術。這其中,病情判斷比較復雜,要充分聽取醫(yī)生的意見,同時結合患者本身的情況來決定。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要選用青霉素類或頭孢類抗生素,一般是口服;另外要短期使用地塞米松或強的松治療。同時應采用滴鼻劑或噴鼻劑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好,也可以采取手術治療,包括最初的鼓膜穿刺術,抽出積液;或者鼓膜切開術。但通常都是采取鼓膜切開加置管術。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如果是一側的分泌性中耳炎,應當做詳細的鼻咽部檢查,了解鼻咽部病變,特別注意排除鼻咽癌。這種病例在臨床是不少見的。
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這是大家較為熟悉的疾病名稱,它的病變不僅導致鼓膜穿孔、流膿,還會破壞中耳甚至顱底的骨質(zhì)。臨床特點就是耳內(nèi)長期間斷或持續(xù)性流膿,聽力下降,檢查的時候可以看到鼓膜穿孔,多數(shù)可以看到膿液,有時可以發(fā)現(xiàn)肉芽或灰白色豆腐渣樣的被稱為膽脂瘤的病變組織。如果長期病變未經(jīng)抗感染治療,或者引流不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引起顱內(nèi)外并發(fā)癥,如耳后膿腫、腦膿腫、腦膜炎等。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一般都是因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治療不恰當、不徹底引起的,一般超過2個月。如果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變?yōu)槁浴3R姷募毦墙瘘S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感染,也有一些其他的微生物感染引起。
患者就診一般是因為自己覺得長期耳朵流水,檢查時可以看到分泌物是黏液膿性,或稀薄或黏稠;如果有肉芽組織,分泌物中有時還可看到血液。同時,出現(xiàn)程度不等的聽力下降,因為病變時間較長,很多患者在聽力損失程度相對較輕的時候自己察覺不明顯,等到耳聾嚴重時才反應過來。另外,耳鳴也是常見的一種不適。
根據(jù)病史及檢查結果,診斷不難,主要是對于自訴“耳朵長期流水”的患者要注意區(qū)別是不是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濕疹或霉菌性外耳道炎的情況。另外,如耳朵里可以看到紅色肉芽一樣的病變,要特別警惕有沒有外耳道或中耳腫瘤的可能。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治療原則是控制感染,通暢引流,清除病灶,恢復聽力,消除病因。
對于引流通暢的患者以局部用藥為主,炎癥急性發(fā)作時,要全身應用抗生素。如果有條件,最好在用藥前先取膿液做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從而指導用藥。
耳朵的局部用藥對于這種病非常重要,最常用的是0.3%氧氟沙星滴耳液,也可以用0.25%氯霉素滴耳液。用藥前用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的膿液,并用棉簽拭干,后再滴藥;一定不要用氨基苷類抗生素制劑(如新霉素、慶大霉素等)滴耳,以免耳中毒,導致藥物性耳聾。
如果炎癥很重,特別是對于已經(jīng)侵蝕骨質(zhì)的中耳炎,藥物是無法徹底治愈的,這種時候就需要采取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目的在于徹底清除病變組織,包括膽脂瘤、肉芽及病變骨質(zhì),獲得干耳,也就是耳朵不再流膿,防止并發(fā)癥。在這個前提下,盡可能地保留與傳音結構有關的健康組織,如聽小骨、殘余鼓膜、咽鼓管黏膜、鼓室黏膜,乃至完整的外耳道及鼓溝等,并在此基礎上重建傳音結構,盡可能保存或提高患者的聽力狀況。
化膿性中耳炎的手術基本可分為兩類。一種是以清理病變?yōu)槟康牡母鞣N乳突手術,如乳突根治術等;另一種是以重建中耳傳音結構為目的的鼓室成形術。兩類手術可以相互結合,同時或分次手術中采取,也可以單獨施行。至于怎么判斷和采取哪種方式,就需要在綜合判斷病情的基礎上,考慮患者意愿和訴求,全面分析和決定。
中醫(yī):虛實治療各不同
中醫(yī)根椐中耳炎的不同癥狀,分為“耳疳”、“耳膿”、“耳痹”、“風聾”、“耳脹痛”等病癥范疇。中醫(yī)認為,耳部的疾患是由于致病邪毒侵犯人體,使人體臟腑正常功能失調(diào)而發(fā)生的病理變化。致病因素多見于風、熱、濕邪。根椐病情的表現(xiàn)和時間長短分為虛證和實證而辯證治療。有的則是根椐病邪的不同進行分型,如風邪滯竅、痰邪聚耳、氣血淤滯等。
實證 實證發(fā)病突然,一般表現(xiàn)為耳內(nèi)悶脹,耳內(nèi)疼痛,面色紅赤,耳鳴,耳道分泌的膿液黃稠,聽力不斷下降。這多屬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在臨床中多采用清熱泄火的方法,常用龍膽泄肝湯加減。如加用銀花、連翹、蒲公英、魚腥草、板藍根、紫花地丁、大青葉、桑葉、黃芩、黃連等清熱解毒藥物,服用后效果明顯。還可以用外治的方法,比如用大蒜榨汁,用少量蒸餾水混合拌勻,小心滴入耳內(nèi),每天3~4次。
虛癥 虛證病程時間長,這是因急性中耳炎治療不及時或誤治而變成慢性中耳炎,使之經(jīng)久不愈。虛證又分很多型:
1.脾腎氣虛型。耳部常流出清稀膿液、耳聾或聽力減退,面色萎黃,全身乏力,消瘦,經(jīng)常頭昏眼花。治宜選用歸脾湯和參苓白術散加減。常用黃芪、黨參、白術、陳皮、山藥、當歸、茯神、銀花、白芷、地膚子、魚腥草、野菊花、紫花地丁等藥物。
2.陰虛火旺型。腫痛厲害,膿液較多,清稀不黏,并經(jīng)久不干,有腥臭味,頭昏耳鳴,心煩失眠,手足心發(fā)熱,腰酸乏力。治宜用知柏地黃湯或是耳聾左慈丸加減。常用黃柏、山茱萸、山藥、丹皮、赤芍、澤瀉、竹葉、石膏等。
虛證也可以用外治的方法,比如用炒黑五倍子燒灰存性,加入少量枯礬,研成極細粉末。先將耳道清洗干凈,輕輕將藥物吹入耳中,一天數(shù)次,有較理想的效果。
治療中耳炎,中醫(yī)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療法,也頗有療效。
艾灸 艾灸有解毒利濕、通絡排膿的作用,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在臨床中有一定效果。首先將耳道清理干凈,特別是有膿液時,一定要用棉簽清擦干凈,然后用稍硬的白紙卷成一個圓錐形,將尖部留下一個小孔,輕輕插入耳中,患者頭靠近桌邊的艾條,醫(yī)者輕輕將艾條發(fā)出的熱煙不斷吹入耳內(nèi)(須防灼傷耳朵),每次3~5分鐘,每天4~5次。
熱鹽枕 中醫(yī)認為,腎開竅于耳,耳鳴耳聾是因為腎精不足,氣血虧虛,至使耳部經(jīng)脈失于濡養(yǎng)所致。熱鹽敷于耳部,可以溫腎益精,又可行氣活血、通絡開竅,消除腫脹和疼痛,對中耳炎引起的耳鳴耳聾、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效果。其操作方法,縫制一個雙手掌大小的紗布袋,將炒熱的鹽放入其中,當鹽溫熱到不燙人時,開始在耳部周圍來回熨燙,或者將耳部直接枕在鹽袋上,到鹽袋涼時即換,每次約15分鐘左右,早晚各1次,連續(xù)1星期。
針灸 用針灸治療中耳炎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在中耳炎的初期,效果比較好??梢匀∽闵訇柲懡?jīng)上的穴位,因此經(jīng)循耳周。取其上穴位如聽會、丘墟等穴位,具有清肝膽濕熱、通利耳竅的功效;還可以取少陽三焦經(jīng)上的翳風穴,疏泄肝膽之火,通利耳竅;手少陽三焦經(jīng)的耳門,也有泄熱利竅的作用;還有一個常用的穴位足三里,能強壯機體,增強人體抵抗能力,加強白細胞的吞噬功能。
食療 藥膳食療也是一個選擇。比如用冬瓜30克,薏苡仁、銀花、柴胡各10克,鱉甲粉15克,共煮成粥,放入少量紅糖服食,每天1次,連服用1星期,對于慢性中耳炎經(jīng)久不愈者有一定效果。
偏方 (1)用加工的地龍浸液,先將耳道擦拭干凈,滴入地龍浸液2~3滴,連用5天,有消炎生肌的作用;(2)用冰片1克,碾成粉末,用核桃油調(diào)和,擦拭干耳道后,滴入2~3滴,連用5天,也有很好效果;(3)分別用鮮桑葉汁、魚腥草汁或鮮虎耳草液,作為藥液滴入耳內(nèi),也有消炎殺菌的功效。
古代醫(yī)書上記載的“耳膿散”也有一定效果:用乳香、沒藥、冰片混合,碾成粉末,先把耳道清理干凈,用硬紙卷成小圓筒,將藥物輕輕吹入耳內(nèi),一天3次,每次不宜過多,以免堵塞耳道。乳香、沒藥有調(diào)氣活血的功效,能活血化淤,消腫生?。槐赏腹巧[,散熱止痛。三者結合,能有效地治療中耳炎。
防治中耳炎6大誤區(qū)
誤區(qū)1:沒有耳痛、耳道流膿,就不是中耳炎
中耳炎包括急性中耳炎、慢性細菌性(化膿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膽脂瘤型中耳炎等類型。耳道溢膿,急性期有耳痛是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癥狀。分泌性中耳炎一般無耳道流膿癥狀,也較少出現(xiàn)耳痛,可僅有耳悶、聽力下降等問題。部分膽脂瘤型中耳炎也可無耳道流膿癥狀。
誤區(qū)2:非化膿性中耳炎發(fā)病率低、危害小
非化膿性中耳炎由于癥狀不明顯,常在“不知不覺”中導致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害,與“顯而易見”的化膿性中耳炎相比,患者的早期就診率低,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容易發(fā)展成慢性中耳炎,危害更大。隱匿性膽脂瘤型中耳炎還會引起面癱、腦膜炎、腦膿腫等并發(fā)癥,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誤區(qū)3:只要有耳道“出水、流膿”,就是中耳炎
除中耳炎外,不少耳科疾病也有“出水”癥狀。比如外耳道炎,有時可表現(xiàn)為耳道“出水”,伴細菌感染時,會有流膿。其與中耳炎的主要區(qū)別是前者鼓膜完整,無穿孔。此外,外耳道毛囊癤腫破潰、外耳道腫瘤繼發(fā)細菌感染時,也可有流膿的表現(xiàn)。
誤區(qū)4:治療中耳炎,只要吃抗生素就可以了
這種觀點比較片面,中耳炎的治療方法很多,并非吃吃抗生素那么簡單。比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針對病因(如鼻炎、鼻竇炎、上呼吸道感染等)進行治療,可選用滴鼻劑、中成藥、抗生素等藥物;急性中耳炎患者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還需要用滴耳劑;慢性中耳乳突炎反復發(fā)作者、膽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應盡早手術。
誤區(qū)5:中耳炎屢治屢發(fā),無法根治
中耳炎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是藥物治療不能徹底清除炎性病灶,鼓膜未修復導致中耳鼓室進水、繼發(fā)炎癥。隨著耳科顯微技術的發(fā)展,部分中耳炎,如慢性中耳乳突炎和膽脂瘤型中耳炎,可通過手術達到根治的目的。
誤區(qū)6:預防中耳炎,只要耳道防水就可以了
預防耳道進水僅對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者有一定效果,對其他類型的中耳炎效果甚微。比如,分泌性中耳炎和急性細菌性中耳炎,由于其發(fā)生與連通鼻子和耳朵的結構——咽鼓管的阻塞有關,故一切易導致咽鼓管阻塞的疾病均需防治,如鼻炎、鼻竇炎、鼻息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腔腫瘤、兒童增殖體肥大等。另外,感冒鼻塞時盡量不要頻繁、用力回吸鼻涕,氣壓急劇變化(如飛機下降時)時向耳內(nèi)鼓氣、嚼口香糖等,對預防中耳炎的發(fā)生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