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成
2016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激戰(zhàn)正酣,各方勢力都在試圖參與影響大選結果,各種民意調查機構也馬不停蹄地不斷發(fā)布新的民調結果,用數(shù)字告訴大家兩位候選人的支持率。很多人可能沒有想到的是:民調其實對選情也會產生影響。
初聽上去,不太容易理解。所謂民調,當然是一種反映民意、而非影響民意的方式。在理想狀態(tài)下,民調機構會在全國隨機抽取一些代表性的樣本,經過科學的數(shù)據(jù)收集和分析,客觀反映民眾的態(tài)度。
然而在現(xiàn)實中,有太多因素可以影響民意調查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民調選取的樣本有沒有同時包括城市和農村地區(qū)?如果用固定電話抽樣的話,家里沒有安裝固定電話的人怎么辦?在上班時間調查的話,抽到的大多數(shù)會不會是退休和失業(yè)的人?設置的問題是不是有引導性?……在諸多因素的左右之下,很難有哪家民調機構敢說自己的數(shù)據(jù)100%反映了真實民意。更有一些民調機構,故意偏離科學調查方式,以達到偏袒某一方的目的。
在大選中,存在偏向性的民調結果,可能會影響選情。這是為什么?原來,民調結果會被媒體廣泛報道,改變選民對候選人的印象,進而改變大家的態(tài)度。
舉個例子:假設小紅和小藍兩人競選,真實民意是小紅有40%的人支持,小藍有60%的人支持,但最具影響力的民意調查卻說:小紅有60%的人支持,小藍只得到40%的支持率??吹竭@樣的民調結果,原先支持小紅的選民會更堅定自己的選擇,而原先支持小藍的選民則會犯嘀咕:原來小藍的支持率這么低啊,是不是他有什么問題呢?我之前是不是想錯了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小藍的部分粉絲會不自覺地帶著挑剔、懷疑的眼光看待小藍,最終一部分人真的發(fā)現(xiàn)他有問題,改而支持小紅。最后大選投票日,真的有60%的人投給了小紅——一個錯誤的預言被完美地實現(xiàn)了。
這雖然是一個完全虛構的故事,但類似的現(xiàn)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鮮見。按照社會心理學的術語,這叫做“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
牛津大學社會學家邁克爾·比格斯認為,“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包括三個步驟:首先,一個人X錯誤地相信另一個人Y具有某種品質;然后,X就會因為自己的錯誤想法,而改變自己對Y的一些行為;最后,因為X改變的行為,Y真的變成了具備這種品質的人。
套用到上述大選民調的例子當中去:首先,一部分選民錯誤地相信了民調結果,以為小藍不受歡迎;然后,這部分選民就變得對小藍更加懷疑、挑剔;最后,因為這部分選民的變化,小藍真的成了不受歡迎的那個候選人。
從某種程度上說,“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確實是一種能夠“顛倒黑白”“把假的變成真的”的現(xiàn)象,對我們一貫相信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是一種挑戰(zhàn)。不過,這種現(xiàn)象并不一定是壞事,它有時候也會帶來積極的作用。
比如,當一批新生入學之后,老師對某些資質平平的學生產生了不符合事實的認識,覺得他們的資質很不錯。于是,老師就會對這些學生格外重視和期待,嚴格要求、積極培養(yǎng)。最后的結果,很可能是原本資質平平的學生真的能夠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
當然,反過來說,如果老師因為性別、種族、家庭出身等原因,誤以為一名天資聰穎的學生缺乏潛力的話,很可能就會對這名學生更加冷淡,不會對他重點培養(yǎng),甚至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最后的結果,則可能是天才泯然眾人。所以,老師對學生的無偏見、無歧視,是至關重要的品質。
最近國內一些城市又迎來新一輪房價上漲,這其中可能也有“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在作祟。假設房價的正常增長應該是每年10%,但購房者卻錯誤地認為增長率可以達到50%,甚至翻倍,于是所有人都在搶購。在狂熱的市場氛圍中,房價真的變成了一年漲50%甚至翻倍,進入一個“越漲越買,越買越漲”的怪圈。
(作者為傳播學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