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禾
蘭州大學博物館坐落在蘭大榆中校區(qū),全館建筑形似展翅高飛之蒼鷹。
將校史館與博物館合二為一,是蘭大博物館的一大特色。雖然在館名中看不見“校史”二字,但是作為六大展覽之一的“蘭州大學校史展”很有分量,在博物館眾展廳中占地面積最大。
博物館的館藏豐富,校友的個人捐贈是構成蘭州大學博物館豐富藏品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夢敦煌,報恩母校
在“歷史文物展廳”,最先看到的便是一幅精致的壁畫,壁畫是蘭大到敦煌研究所就職的畢業(yè)生在百年校慶之際贈予母校的臨摹作品——敦煌莫高窟第154窟北壁的《報恩經(jīng)變圖》。博物館的志愿者講解員介紹說,經(jīng)變實際大小縱146厘米,橫166厘米,是一部宣傳上報佛祖恩、中報君親恩、下報眾生恩的經(jīng)典。
敦煌莫高窟,歷經(jīng)十六國(前秦時期)、北朝、隋、唐等歷代的修建,作為世界最大的古代藝術畫廊揚名國內(nèi)外。但是歲月正悄然侵蝕著這絕美的文化遺產(chǎn)。
1979年,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與敦煌研究院聯(lián)合共建,1999年成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980年代起,一代代蘭大人成了敦煌文物保護的中流砥柱。央視《校訓是什么》欄目拍攝時,攝制組在莫高窟重點保護石窟榆林窟第六窟發(fā)現(xiàn),正在工作的石窟保護隊員們?nèi)縼碜蕴m大,化學、地質(zhì)、環(huán)境等專業(yè)的蘭大人組成了多學科文保隊,在莫高窟里默默工作著。
蘭大為敦煌輸送著源源不斷的力量,投身西部文物保護和研究的學子們,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報母校。報恩思想符合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報恩經(jīng)》曾在中國廣為流行。所以,在蘭大博物館里看到這幅臨摹的壁畫,我不僅震撼于其畫工精巧,心里還有種莫名的歸屬感,像拿到了遠行的家人寄回的家書,里面寫著畢業(yè)生對母校的報恩。
方寸之間,博物西北
在“歷史文物展廳”還有一大亮點,那就是素有“彩陶之冠”的甘肅彩陶。甘肅是我國史前彩陶的重要分布區(qū),馬家窯文化發(fā)現(xiàn)于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到馬家窯文化時期,陶器不但分布地域廣,延續(xù)時間長,而且紋飾繁縟絢麗,具有獨特的地域特點,因此有了“彩陶之冠”之稱。
在蘭大博物館,除了那個精致的馬家窯類型的旋渦紋黑白彩內(nèi)外彩單耳彩陶盆,還有半山類型的旋渦紋雙耳彩陶罐、馬廠類型的折線紋陶罐以及神人紋陶罐等等,這些珍貴的陶器都是蘭大1977級校友、著名企業(yè)家楊學成先生捐贈的,它們形態(tài)各異,展現(xiàn)出穿越時空的力量?;蛟S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會有陶器的身影,但在自己學??吹疆a(chǎn)自西北、來自校友的彩陶,總會忍不住多看兩眼。
在不遠處,是面積 409平方米的“民俗廳”。這里的藏品是由甘肅環(huán)縣的皮影和蘭州大學前校長聶大江先生捐贈的中國巫儺面具兩部分組成。其中,環(huán)縣的皮影是秦隴文化和周邊族群文化相融合的產(chǎn)物,“集中華皮影之大成,擷當?shù)氐狼榍囍A”,曾在 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些皮影承擔著祭祀、過關(陜北給孩子“認干大”的習俗)、還愿、節(jié)慶等習俗,是人工雕刻的傀儡,沒有生命,似有靈魂,栩栩如生地講述著這片黃土地上人們的蒼勁壯歌。在展出的四幅皮影中,除了三幅清末老皮影之外,還有一幅為蘭大校友、民間皮影藝術大師陳玉玲女士創(chuàng)作的。
陳玉玲2000年畢業(yè)于蘭州大學歷史系,從小受皮影雕刻老藝人王清政熏陶,使得她對皮影雕刻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yè)后,陳玉玲萌發(fā)了雕刻皮影的念頭,并先后拜王清政、高清旺等老藝人為師,虛心求教,刻苦鉆研,利用自己在大學所學的歷史和藝術知識,對傳統(tǒng)皮影雕刻藝術進行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改變傳統(tǒng)皮影雕刻人物面部呆板和千篇一律的風格,給美女增加了睫毛和雙眼皮,嘴巴由死板的紅點變成了接近現(xiàn)實的紅唇,西施、昭君眉目含笑,溫婉美好。不到兩年時間,她就“出師”了。2006年,陳玉玲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中國民間皮影藝術大師”稱號。
前校長聶大江先生曾惠贈一百余件精美的中外面具,博物館選取了部分中國巫儺面具陳列展示,將儺文化呈現(xiàn)在后輩學子面前。這種延續(xù)近萬年的遠古文化,是先民為了消除災難而“發(fā)明”的一種巫術形式,在此過程中,他們依靠宗教觀念的幫助來超越自我。巫詞有云:“不戴面具即凡人,戴了面具是神靈?!?/p>
聶大江先生1959年跟隨著名教育家江隆基到了蘭州。聶先生在蘭大工作了24年,他曾經(jīng)提出蘭州大學綜合發(fā)展的八條意見、加強文科建設的意見和在全國建立招生基地等一批切實可行的措施意見,在他的積極倡議和努力下,蘭大陸續(xù)成立了一批有學科特色的研究機構,學術研究和人才隊伍的培養(yǎng)工作有序開展。
博物館的巫儺面具,是聶大江校長畢生的全部珍藏。離休后,他悉數(shù)捐給了蘭大,替他繼續(xù)陪伴這所百年老校。
黃河古象,風物遺存
在“黃河古象廳”,展示著舉世聞名的黃河古象化石復制品。黃河古象的學名為“師氏劍齒象”,因發(fā)掘于黃河流域,又稱黃河古象。展廳里陳列的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具師氏劍齒象化石,骨架完整程度在劍齒象亞科中十分罕見。
1973年1月20日,合水縣板橋公社馬蓮河畔河口電站工地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這時,在工地南側一公里叫做走馬梁的半山腰中,民工挖砂發(fā)現(xiàn)了兩枚粗壯的“龍骨”。甘肅省文化局聞訊后,一面函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一面著手組織人員前往勘察。3月10日,省博物館謝俊義,蘭州大學地質(zhì)地理系教師谷祖剛來到合水,與縣文化館的許俊臣組成勘察組。4月9日,大象頭骨開始暴露,接著,大象的脊椎骨、腿骨、肋骨、肩胛骨、盆骨、腕骨等相繼出土。古象化石運到北京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投入30多人進行修復、復原和裝架固定。裝架后的古象身高 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3米。個體之大,時代之早,保存之好,是世界罕見的。
黃河象化石研究整整進行了一年,蘭大的谷祖剛參與其中。因蘭大人與有關專家一道完成了這次發(fā)掘和研究工作,因而獲得此具復制品,我們也就有眼福在博物館中一睹其風采。一位同學在參觀過校史館后在博客中寫:在一位老詩人的詩中讀到過(黃河古象),第一句是,你從白頭的巴顏喀拉走下。今天竟就見了。
責任編輯: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