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惠 劉紅強
(河南工業(yè)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
概念功能視角下的詩歌英譯對比研究
——以杜牧的《秋夕》為例
張書惠劉紅強
(河南工業(yè)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以功能語法的概念功能為理論框架,以杜牧的《秋夕》為范本,對該詩的原文及其四種英譯文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分析,旨在探討詩歌英譯與功能語法的關系,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統(tǒng)是如何在詩歌原詩和英譯文中得以體現(xiàn)的,以及及物性的各個過程在表達詩歌主旨和情感上的獨特作用。
功能語法;概念功能;秋夕
從功能語法角度來賞析和研究詩歌原詩及其英譯文是傳遞詩歌美的一個別樣嘗試。傳統(tǒng)的詩歌作者和譯者則依照自己的標準著重傳遞詩歌的視像美、音樂美、風格美和意境美等,這和從功能語法視角傳遞給讀者的感受和美是不同的。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從功能語法角度對詩歌做了大量研究,國內學者楊靜從韓禮德的純理功能入手,以詩歌《春曉》為文本,從語篇和概念功能分析研究了原詩及其四種英譯文,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視角。通過探討證實了功能語法在詩歌和其英譯本中的可分析性和實用性(楊靜, 2014);國外學者Lashari從系統(tǒng)功能語法角度對詩歌“A Walk”進行分析,證實了功能語法在詩歌中的可應用性,找出了詩歌中的功能成分,更深層次地發(fā)現(xiàn)詩歌所要表達的基本功能觀 (Lashari, 2014)。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從功能語法的及物性過程分析詩歌《秋夕》,筆者認為可以使讀者對詩歌翻譯問題重新審視,從而將詩歌分析和翻譯得更加透徹。
概念功能表達了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各種經歷,反映了主觀和客觀世界中發(fā)生的事、牽涉的人和物和與之有關的時間、地點等因素。概念功能在語言系統(tǒng)中主要是通過及物性系統(tǒng)來體現(xiàn)的。及物性系統(tǒng)是表現(xiàn)概念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tǒng),它把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并指明與各個過程相關的“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朱永生,2005)。及物性系統(tǒng)共包括六種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行為過程、關系過程、存在過程和言語過程(韓禮德,2004)。物質過程指的是“動作”,是做某事的過程,多個物質過程可以形象地表達人物的獨特行為;心理過程表示情感、認知和感覺等心理活動的過程,參與者為感知者和被感知的現(xiàn)象;行為過程指的是像咳嗽、呼吸、哭笑等的生理活動的過程,其參與者是行為者;關系過程指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或情境的關系,歸屬類的參與者是載體和屬性,識別類的參與者是識別者和被識別者;存在過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過程,其參與者為存在物;言語過程是通過講話來交流信息的過程,參與者是講話者、受話者和講話內容。
《秋夕》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宮怨詩,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一幅宮女七夕夜仰望銀河系的牛郎織女星,借用扇子撲打流螢來排遣內心寂寞的畫面,反映了宮中婦女的悲慘命運和舉目無親的苦悶心情。
3.1《秋夕》原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以下是《秋夕》原文和四種英譯文的概念功能的詳細分析:從概念功能的及物性來看,《秋夕》原詩共由四個過程組成:
物質過程:紅燭秋光冷畫屏;
物質過程:輕羅小扇撲流螢;
關系過程:天階夜色涼如水;
山地帶地表由于受風化作用等作用,縱橫向變化大,為給靜校正提供準確的資料,以達到嚴密控制低速帶的目的,一般采用初至折射法,相遇時距曲線觀測系統(tǒng)。地面檢波點距0.5~1.0m,12~24道接收,激發(fā)點在接收道的兩端,采用雷管爆炸激發(fā)的方式。
心理過程:坐看牽??椗?。
詩句的及物性過程一旦確定,就要對其中的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進行確定。在(1)物質過程中,紅燭秋光是動作者,目標是畫屏,“冷”是其中的過程,寫出了紅燭秋光照射畫屏的漸變過程,也寫出了宮女的落寞心情,期盼著君王來臨幸自己,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是孤身一人。在(2)物質過程中,動作者是輕羅小扇,流螢是目標,動詞“撲”是過程,物質過程一般是由動詞充當過程的,表現(xiàn)了宮女的無聊寂寞。在(3)關系過程中,天階夜色是載體,涼如水是過程和屬性,襯托了宮女的凄冷心情。在(4)行為過程中,感知者是宮女,看是過程,對象是牽??椗牵黔h(huán)境成分,表狀態(tài),天上的牛郎織女星還能隔著銀河系兩兩相望,人間的自己卻只能在深宮墻院里日夜想念著君王。宮女以牛郎織女星對比自己和君王,牛郎織女尚且是真愛和專一的愛,而自己卻得不到君王的寵幸,更加襯托出了宮女孤獨無依的凄涼。各個過程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宮女百無聊賴的凄冷心境。
3.2《秋夕》英譯文的概念功能對比分析
關于《秋夕》的英譯文,本文共收集到四種,分別是許淵沖、徐忠杰、張庭琛和任治稷、余正的英譯本。下面我們對四種英譯文做及物性過程分析和對比分析。
3.2.1許淵沖譯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許譯《秋夕》共有五個物質過程、一個行為過程和一個關系過程。許譯第一句和第二句與原詩相比均無過程變化,都是物質過程。第一句許譯使用了被動句,is chilled是過程,in silver candlelight是環(huán)境成分,screen是目標,形象地表現(xiàn)了宮女的畫屏被紅燭秋光所“冷”,反襯出了宮女的孤立無援、被動的凄冷心情。第二句uses是過程,fan是目標。在第三句中,許譯除了使用一個關系過程,seem和steeped是過程和屬性,steps是載體,比原詩還多了一個物質過程。物質過程體現(xiàn)了做某事的過程,寫出了隨著夜色逐漸加深,宮女的心緒也變得更加凄涼。第四句許譯比原詩多了一個物質過程,栩栩如生地道出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相見時淚流滿面的情景,行為者是宮女,過程是lies,環(huán)境成分是in the skies。許淵沖先生使用的物質過程偏多。物質過程能很好地通過人物的動作來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他抓住了原作者的心理和寫作時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翻譯很好地傳達了宮女的寂寞空虛之感。
3.2.2徐忠杰譯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徐譯《秋夕》共四個物質過程、兩個關系過程、兩個行為過程和一個心理過程。徐忠杰將原詩的一句詩在譯文中均翻譯為兩句,因此,過程就自然而然地增多了。第一句比原詩增加一個心理過程和一個關系過程。be slight是過程和屬性,It是載體,心理過程的感知者譯者用了one, 泛指而沒有特指某一個宮女。第二句徐譯把原詩分為兩個物質過程,hold和goes about是過程,其中一個是作為伴隨成分出現(xiàn)的;第三句增加了一個行為過程,將石階擬人化,寫出了出現(xiàn)時的神態(tài),appear是過程, pavements是行為者。第四句則變?yōu)橐粋€行為過程,行為者是宮女,as evening scenes into nocturne pass是環(huán)境成分,整個的都是她的生理活動。徐譯運用了兩個關系過程,關系過程能夠精致地顯現(xiàn)出人物的關系,但是翻譯得未免有些啰嗦,但筆者認為徐譯《秋夕》整體上來說還是不錯的。
3.2.3張廷琛譯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張譯《秋夕》,第一句譯成了關系過程,grows cold是過程和屬性, screen 是載體,In the flickering是環(huán)境成分,生動地寫出了宮女的畫屏逐漸變冷的動作和漸變過程,刻畫出了原詩中“冷”的感覺。第二句用了一個伴隨狀語,寫宮女撲螢的神情,scatters是過程,With a small fan是環(huán)境成分。第三句顛倒了原詩的語序,寫夜晚的涼水上了臺階,與原詩有些出入,原詩是天階涼得像水,且由原詩的關系過程變成了物質過程。as是環(huán)境成分,envelop是過程,chill waters是動作者,steps是目標,生動描繪出了水的動態(tài)。動靜結合,以景襯情,烘托出宮女的孤冷心境。第四句僅用了一個物質過程,watches是過程,over sky是環(huán)境成分,沒有翻譯“坐”字,少了點神韻。
3.2.4任治稷和余正譯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任、余譯《秋夕》,第一句僅用了幾個名詞構成一組意象,而沒有具體的過程,參與者是candle/light/screen,筆者認為沒有很好地傳達原詩中“冷”的意境,但也非常好地傳達給讀者一幅完整的畫面。第二句仍是物質過程,動作者是fan,glow-worms是目標,swat是過程,和原詩分析基本對等。第三句中沒有動詞,但讀者可以看出是is,譯詩中也仍是一個關系過程,cold as water是過程和屬性,steps是載體。第四句中,where指代上句的steps,行為者是宮女,坐是過程,譯文整體上和原詩過程對等,但無押韻。
3.3《秋夕》譯文和原文的概念功能對比分析
《秋夕》原詩和四種英譯文的過程對比如下表所示:
過程原詩許譯徐譯張譯任、余譯物質過程25432行為過程121關系過程11211心理過程11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原詩第一句中的“冷”,許和徐均譯成了chill,而張和任、余則譯成了cold,筆者認為chill更能表達原詩的意境;第二句中的動詞“撲”,四種英譯本分別為catch, swat, scatter和swat,筆者認為scatter能很好地展現(xiàn)流螢的飛舞狀態(tài),是四散開的,均是物質過程,而任、余譯用了擬人手法。第三句的涼如水,筆者認為許譯比較好。第四句譯者用了直譯和意譯,傳神地表現(xiàn)了坐看的無聊。從上表可以看出,無論是原詩還是英譯詩,物質過程均占大多數(shù),體現(xiàn)了人物說話的目的和意識形態(tài)。物質過程是表述人物做某事的,多個物質過程表達了宮女的無聊、哀怨和孤獨,只有借用動作(撲螢、看星)來打發(fā)無聊的時間;其次是關系過程,譯者是想通過關系過程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有親和力,使讀者更能設身處地地想象宮女的處境;行為過程是表現(xiàn)人物生理活動的過程,整個詩歌都貫穿著宮女身體上的動作。綜合以上,四種英譯本各有各的優(yōu)缺點,但筆者認為整體上許譯是最好的。
通過對杜牧《秋夕》原文和四種英譯文的及物性過程進行對比分析,證實了功能語法的概念功能在原詩和英譯詩中的實用性,不同的譯者可以將同一詩句翻譯成不同的過程。本文以一個新的視角對《秋夕》作了詳盡分析,使讀者對其過程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筆者認為許淵沖先生英譯《秋夕》是最好的。功能語法可以幫助讀者了解詩歌的結構框架和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進一步挖掘詩歌的深層主旨和潛在魅力。本文除了有一定的理論價值,還有相當?shù)膶嵺`意義,可以為以后的學者提供一種過程研究方法。功能語法是詩歌翻譯的一個語言學角度,對以后的各個領域的翻譯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1]Halliday.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2004.
[2]Lashari. An Application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on Rilke’s poem ‘A Walk’[J].Journal of Advances in Linguistics, 2014.
[3]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黃國文.功能語言學分析對翻譯研究的啟示——《清明》英譯文的經驗功能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5).
[5]楊靜.春曉及其英譯文的純理功能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6]朱永生.功能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富春凱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5.064
2016-07-05
張書惠(1990—),女,河南睢縣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
H315
A
1674-6341(2016)05-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