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建華+張國磊
[摘 要]課題組對珠海市三所獨立學院大學生政治認同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發(fā)現(xiàn):當前民辦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總體情況趨于穩(wěn)定,對政治關心程度、政治認同概念的了解程度隨著年級的增長而增強,但對政治參與滿意度、基層民主選舉活動的滿意度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減弱。民辦高校應根據(jù)大學生心理特征,完善政治認同心理機制;增強宣傳思想工作力度,優(yōu)化政治認同培育體系;增設政治實踐課程,提高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規(guī)避網(wǎng)絡自由化風險,防止不良因素腐蝕,以促進大學生關心政治、學習政治、了解政治、參與政治進而認同政治。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6)05-0023-05
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是把人們組織起來的重要凝聚力量[1]。主要由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政治行為等既相對獨立、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制約的要素構(gòu)成的相對完整的政治參與過程,是公民對政治體系認知、判斷、認可、服從和參與。從現(xiàn)實來看,政治認同是公民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首要的問題,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重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政治認同度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尤為重要。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的狀態(tài)直接反映著一個國家政治社會化的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政治體系的穩(wěn)固與發(fā)展。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經(jīng)濟全球化的深入以及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我國大學生的政治觀面臨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民辦高校大學生作為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棟梁之才,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政治認同方面的表現(xiàn)達到何種程度,存在何種問題,是我們無法估量和預測的。因此,本課題組以珠海市三所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為研究對象,采取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法,對當前民辦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情況進行全面了解,進而挖掘當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現(xiàn)狀
本課題組以珠海市三所獨立學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作為集中調(diào)查的對象,通過問卷的方法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較為廣泛的調(diào)研。同時課題組還對在校大學生進行隨機訪談,就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本次發(fā)放650份調(diào)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08份,回收率高達93.53%。
(一)問卷總體情況
為方便統(tǒng)計分析,本課題組將收集到的問卷進行系統(tǒng)分類,其中:總數(shù)為608人,各個年級人數(shù)152人,男女比例為1:1。戶籍情況:農(nóng)村戶口287人,占總?cè)藬?shù)47.20%;城市戶口321人,占總?cè)藬?shù)52.80%。政治面貌:共青團員370人,占比60.86%;預備黨員172,占比28.95%;正式黨員62人,占比10.37%,如表1所示。
(二)問卷分析
1.民辦高校大學生對政治的關心程度隨著年級升高而遞增,男生關心政治的程度比女生高。例如:本課題組問卷設計了一些涉及人員選擇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為“你對政治的關心程度”。該題的四個備選答案為:“A、十分關心,B、關心,C、一般,D、沒興趣”。在回收的問卷中,選擇A答案占總數(shù)12.00%,選擇B答案占總數(shù)38.82%,選擇C答案占總數(shù)35.20%,選擇D答案占總數(shù)13.98%。如圖1所示,男生對政治的關心程度較女生高;年級越高的大學生對政治關心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對政治十分關心程度較高的階段為大二與大三階段,對政治的漠視(一般、沒興趣)程度隨著年級的降低而提高,尤其是女生對政治的漠視(一般、沒興趣)程度比男生高。顯而易見,隨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力度不斷加大,大學生對政治的關心程度呈明顯上升趨勢。但也可以看出,民辦高校大學女生對政治的關心程度較低,仍需要高校不斷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換言之,民辦高校大學生對政治的不關心(冷漠)勢必會降低政治認同感。
2.民辦高校大學生對“政治認同”相關觀念較為模糊,尤其是女生的模糊程度比男生高,而隨著年級的增長,對政治認同的相關概念的了解程度不斷提高。本課題組以“你對‘政治認同概念了解程度”為問題,其答案為“A、十分了解,B、概念模糊,C、聽說過這個詞,D、從未聽說”。問卷收集發(fā)現(xiàn),選擇A答案占總?cè)藬?shù)3.12%,選擇B答案占總?cè)藬?shù)56.74%,選擇C答案占總?cè)藬?shù)21.38%,選擇D答案占總?cè)藬?shù)18.76%。如圖2所示,民辦高校大學生對“政治認同”相關概念的模糊程度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降低,女生對“政治認同”概念模糊程度比男生高;換言之,年級越高的大學生對政治認同的了解程度也相應較高。一方面,以應試教育為主的高中生通過高考初次進入大學學習,大多數(shù)學生仍停留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思維,對政治的敏感度相對較低,隨著入學教育以及通識教育的不斷推進,尤其是民辦高校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讓大學生充分了解我國政治制度以及相關知識,學生對政治的認知不斷增強,其認同感也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民辦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深入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尤其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本課題組在隨機訪談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民辦高校大學生能夠回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nèi)容(24字),也表示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自己的行為。
3.網(wǎng)絡的開放性與先進性,加深了民辦高校大學生對我國政治了解程度,但也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在問卷中,民辦高校大學生主要通過網(wǎng)絡了解我國政治。選擇“網(wǎng)絡”渠道了解占總?cè)藬?shù)63.48%,選擇“新聞媒體”了解占總?cè)藬?shù)35.53%,而“親身參加體驗”的不足1%,如圖3所示。同時,課題組以“你參加過人大代表的選舉嗎?”為題目進行訪談時發(fā)現(xiàn),回答“參加過”占比僅為2.79%,“未參加過”竟達到97.21%。本課題組針對“未參加過”的大學生進行進一步了解,回答“不知道什么時候選舉”和“不清楚誰是被選舉人”占85.32%。實踐表明,網(wǎng)絡自由化不僅給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同時也給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帶來了機遇。一方面,網(wǎng)絡的開放性與先進性無形中影響和改變大學生的溝通方式和學習方式,對“說教—灌輸—典型—示范”等傳統(tǒng)的政治認同教育模式造成一定的沖擊,這種模式也逐漸喪失了以往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網(wǎng)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知識的快速傳播成為可能,這些變化無形中對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辦高校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學科素養(yǎng),更要掌握和利用網(wǎng)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進行政治認同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利用網(wǎng)絡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增強大學的政治認同感。endprint
4.民辦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度低,對當前的政治參與(選舉、表達等)滿意度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降低,其政治認同感相應變低。本課題組以“你對當前的政治參與(選舉、表達等)滿意度”為問題,以“A、非常滿意,B、比較滿意,C、滿意,D、不滿意,E、非常不滿意”為選擇,問卷收集發(fā)現(xiàn),選擇A答案占總?cè)藬?shù)8.72%,選擇B答案占總?cè)藬?shù)32.89%,選擇C答案占總?cè)藬?shù)33.72%,選擇D答案占總?cè)藬?shù)14.47%,選擇E答案占總?cè)藬?shù)10.20%。如圖4所示,雖然選擇A、B、C答案的人數(shù)比重較高,但不難發(fā)現(xiàn),民辦高校大學生對當前政治參與(選舉、表達)的“不滿意”度隨著年級的升高而提高,“非常不滿意”度亦是如此,男生的不滿意度相對于女生高。再者,本課題組以“你是否對當前的基層民主選舉滿意?”為問題進行訪談也發(fā)現(xiàn),滿意率僅為15.46%,不滿意率達到84.54%,如圖5所示??梢?,從民辦高校大學生對基層民主選舉滿意度來看,隨著年級的增長,滿意度變低,男生的滿意度較女生低。換言之,民辦高校大學生由于政治參與度低,導致對政治活動的認可度隨之降低,甚至不滿意當前的基層的政治活動。
從問卷反饋的總體來看,目前民辦高校學生政治認同的總體狀況是非常穩(wěn)定的,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對政治的關心程度不夠,尤其是大學女生對政治的關心程度較低。二是對政治認同概念模糊,尤其是低年級的大學生缺乏一定的認識。三是網(wǎng)絡的自由化與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給民辦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和機遇。四是民辦高校大學生對政治參與的(選舉、表達等)滿意率比較低,政治參與程度普遍偏低,因而政治認同感相對較低。
二、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的路徑
了解和掌握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的現(xiàn)狀,是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程度的前提和基礎,而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存在的問題是亟需民辦高校管理層著重解決的,因此,本課題組以問卷和訪談反饋的問題為切入點,提出以下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舉措:
(一)基于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特征,完善政治認同心理機制
政治認同心理機制指的是在政治認同過程中,政治認同心理結(jié)構(gòu)諸要素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以及影響政治認同心理形成的主客觀因素與政治認同心理結(jié)構(gòu)諸要素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2]。隨著改革成果的逐步顯現(xiàn)和國家的日益強大,積極正確的政治認同感在民辦高校大學生中基本形成。但是,成長在改革開放時期的民辦高校大學生,受到不同的“三觀”教育、以及復雜多變的社會意識和國內(nèi)外形勢變化的影響,導致大學生形成了差異、矛盾、多變性的政治認同。尤其是初入高校學習的大一新生,由于心理尚未成熟,且心理發(fā)展不穩(wěn)定,加之缺乏社會經(jīng)驗,以至于對我國現(xiàn)階段的政治制度認同感不強,甚至冷漠。正如問卷反饋出來的問題:對政治“一般”、“沒興趣”的選擇達到49.18%,而對政治“十分關心”的選擇隨著年級的增長卻逐漸降低,對“政治認同”概念的模糊程度超過半數(shù)。因此,完善大學生政治認同心理機制是民辦高校亟待解決的難題。首先,注重將我國現(xiàn)階段政治制度與課堂教學相結(jié)合,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尤其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樹立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政治信念和價值觀,達到同化。其次,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心理特征展開思想政治教育,著重培育大學生的政治責任感,同時激發(fā)其積極健康的政治需求。最后,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民主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社會政治現(xiàn)實問題的引導,在進行政治理論教育的同時,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基層政治活動,把枯燥的理論變?yōu)樽灾鲗嵺`。
(二)加大民辦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力度,優(yōu)化政治認同培育體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在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對于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和開發(fā)中作用舉足輕重,尤其宣傳思想工作更是意義重大,不僅關系到民辦高校未來的辦學方向,更關系到全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大局,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這些重要問題。正如訪談發(fā)現(xiàn):民辦高校大學生因不知道政治活動(選舉、表達等)何時舉行,而導致政治認同感降低,甚至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程度隨著年級的增長而增長)。其根源在于相關政治知識宣傳不到位,以致民辦高校大學生對政治不關心,甚至冷漠(沒興趣)。因此,民辦高校在開展宣傳思想工作過程中,應結(jié)合新時期新要求,著重與政治認同培育相結(jié)合。一方面,民辦高校管理者應充分認識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與政治認同培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與政治認同培育提升至新的戰(zhàn)略高度。另一方面,建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和政治認同培育聯(lián)動機制,優(yōu)化各職能部門與人員之間協(xié)作,形成橫向聚合力,同時完善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和政治認同培育經(jīng)費保障機制,加大對該項工作財力和物力支持。此外,優(yōu)化高校宣傳工作與政治認同培育隊伍建設,積極動員多元主體參與,努力構(gòu)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與政治認同培育協(xié)同體系。
(三)增設政治實踐課程,提高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
首先,民辦高校應在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基礎上,增設《政治學概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等實踐課程,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政治素質(zhì)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著重以中國政治問題為切入點,以案例引導,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和表達觀點等,同時高校教師應以正能量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培育大學生積極向上的政治觀。其次,民辦高校應通過黨團活動和社團活動來增強大學生對政治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樹立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yǎng)政治技能[3]。如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自主開展各類民主選舉活動,如學生會主席選舉、團委書記選舉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動員更多的學生參與和了解選舉過程,以提高他們的政治認同感。最后,民辦高校應結(jié)合時事政治,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及時將與大學生相關的國家政策、方針進行解讀和宣傳,豐富大學生的政治知識,不斷激勵大學生關心政治、學習政治、了解政治和參與政治進而認同政治。
(四)規(guī)避網(wǎng)絡自由化風險,防止不良因素腐蝕
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可靠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政治認同不僅關系著當前的政治穩(wěn)定,影響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和發(fā)展,而且對未來的政治發(fā)展也具有深遠影響[4]。隨著信息時代、網(wǎng)絡時代、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fā)展,西方意識形態(tài)對我國,尤其是青年一代加緊了滲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大學生的政治信仰,以致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扭曲。據(jù)2016年1月22日CNNIC發(fā)布第37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wǎng)民規(guī)模達6.88億,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達到50.3%,手機網(wǎng)民達6.20億,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正如問卷反饋:民辦高校大學生通過網(wǎng)絡途徑了解政治達到63.48%,親身參加體驗的少之又少。網(wǎng)絡自由化雖然給予民辦高校大學生多種途徑了解政治,但也帶來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等諸多風險,亟須民辦高校通過完善信息平臺,主動占領意識形態(tài)高地,方可規(guī)避風險。一方面,民辦高校拓寬宣傳教育方式,為在校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政治氛圍,不僅要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校報等傳統(tǒng)宣傳媒介,更要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宣傳平臺,以柔性化方式對大學生政治認同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另一方面,民辦高校要加強網(wǎng)絡輿情的監(jiān)控,倡導科學理性的網(wǎng)絡政治道德,積極引導學生理性表達政治訴求,使大學生政治參與能夠健康有序地進行。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501.
[2]薛中國.國外政治認同心理機制理論評述[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9):249-252.
[3]黎斌.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研究[J].天府新論,2013,(6):154-157.
[4]黃建龍.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因素與對策分析[J].人民論壇,2013,(3):150-151.
責任編輯 宋桂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