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摘要:高校青年教師如何協(xié)調(diào)教學與科研二者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困擾很多高校青年教師的問題。本論文從目前高校青年教師普遍“重科研、輕教學”的成因,高校教學與科學研究之間的關系以及青年教師協(xié)調(diào)教學與科研的主要策略三個方面來闡述高校青年教師如何能夠更好協(xié)調(diào)好科研與教學二者之間的關系,以促進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做一名合格的高校青年教師。
關鍵詞:青年教師;科研;教學;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4-0229-02
高等學校是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和推動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主要場所,承擔著為國家培養(yǎng)科學人才和進行科學研究兩個主要任務。根據(jù)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的不同,國內(nèi)的高校可以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四個主要類型[1]。其中“研究型大學”以培養(yǎng)高層次研究型人才和以研究型成果的創(chuàng)新為主,更注重科學研究,國內(nèi)大多數(shù)“985”和“211”工程建設大學都屬于“研究型大學”,承擔著大量的科研任務。但是,這些“研究型大學”每年都在全國范圍內(nèi)招收了大量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在進行眾多科研任務的同時也必須將這些學生培養(yǎng)成才,為不同領域輸送人才。目前,絕大多數(shù)教師在面臨教學與科研二者如何抉擇時,往往容易受到學術稱號、職稱晉升、基金申請等因素的誘惑,很容易做出“重科研、輕教學”的選擇[2]。本文將從高校青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成因的剖析、教學與科學研究之間關系的探討、青年教師協(xié)調(diào)教學與科研的主要策略及目前高等學校協(xié)調(diào)教學與科研關系的一些改革措施4個方面淺談青年教師如何協(xié)調(diào)好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之間的關系。
一、青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成因
高校青年教師都會面臨一個共同問題——職稱晉升和學術稱號的獲得。雖然國內(nèi)各大高校在職稱晉升條件中對教學和科研的量都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科研和教學工作量的評價有著很大區(qū)別。目前較為流行的科研評價體系主要從三個方面去量化,即科研項目、科研論文、科學獎勵。而其中的每一項都可以細化分為不同的等級,譬如科研項目劃分為國家級項目、省部級項目、橫向項目等;科研論文又劃分為核心期刊和SCI,而根據(jù)SCI的影響因子及分區(qū)對不同的論文劃分為1~4個不同的等級,科學獎勵同樣被劃分為國家級獎、省部級獎,綜合這幾項把科研考核指標作為職稱評定的主要參考標準。但教學很難像科研那樣細致量化的考核。目前教學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師完成的教學課時,教學過程中是否發(fā)生教學事故,以及部分高校實行的學生網(wǎng)上評教,即學生可以分別對課程、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進行評估,但是絕大部分的同學都沒有認真的去完成,同時考評得分的高低對教師來說“無關痛癢”,這些都導致教學的效果好壞沒有固定的指標去衡量。目前高校在招聘各類人才時往往只對應聘者的科研能力提出相應的要求,而對教學能力則沒有明確要求。
影響青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第二個主要成因則是各類學術頭銜的申請和考核。目前,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中組部、科技部乃至各個省市都有各類人才項目,包括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和優(yōu)秀青年基金、教育部的跨世紀人才、科技部的長江學者、青年長江學者、青年拔尖人才以及湖北省的楚天學者等。這些人才類項目及學術稱號的獲得在一定程度標志著一個科研工作者的學術水平及學術影響力。顯然,這些人才類項目和學術稱號對高校青年教師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是大部分青年教師的奮斗目標。但是,我們國家這些人才類項目面對的申請對象不僅僅是大學的教師,還包括中國科學院、農(nóng)業(yè)科學院、軍事醫(yī)學科學院等一些專職科研單位的專職科研人員。而長江特聘學者、杰出青年基金和優(yōu)秀青年基金這一系列人才項目在申報時往往只考核申請者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基本不考核其教學能力。因此,高校青年教師在申報各類人才類項目時就需要與研究所的專職科研人員競爭,這迫使高校青年教師必需在科研工作上狠下功夫,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勝出,這也導致了教師在平時工作中往往會“重科研、輕教學”。
影響青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第三個主要成因是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在當今的各大高校中都不乏一些受學生歡迎的好教師的存在,他們講課風趣幽默,儲備知識淵博,每次上課課堂都爆滿,但是這其中又有不少已然一把年紀還仍然是講師或者副教授,又或者因為科研任務不達標而不能得到繼續(xù)聘任的教師。高校教師的教學評價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沒有相應的制度保障,高校管理者對教師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重視程度的異同也是導致青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一個原因。
二、教學與科學研究之間的關系
教學和科研是研究型大學兩大主要職能,絕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教學和科研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的有機體。當今高校中,不從事教學只從事科研的工作者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師,如果只從事科研工作,他們則與科學院研究所的研究員沒有區(qū)別了;而只專職從事教學工作,不從事科研工作的教師也不可能成為好教師。在如今的高校中,只有學術水平與教學水平二者全面均衡發(fā)展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的一代教學名家。因此,青年教師應當認識到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二者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做好教學工作可以促進教師對所講述課程的一些基礎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目前尚未解決的科學問題,為科研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切入點;同時從事科研工作可以獲得一些書本中沒有的科學知識,并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帶給學生最前沿性的知識,從而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高學術水平的教師一般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都會更為深刻透徹,這將大大改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高校青年教師應當正確理解和認識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共同發(fā)展,相互促進。
三、青年教師協(xié)調(diào)教學與科研的主要策略
高校青年教師不僅在思想上要意識到教學和科研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有機體,而且在平時教學科研工作中也有策略的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做到教和學相互促進、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1.融入高水平科研團隊,確立科學研究方向。高校青年教師在工作起步階段,由于受實驗室硬件條件及科研經(jīng)費的限制,科研工作很難單打獨斗做出創(chuàng)新性的科研成果。這就需要我們高校青年教師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所長和科研興趣加入到所在單位學術水平較高的科研團隊,在團隊學術帶頭人的引領和隊員共同幫助下,讓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更快地成長起來。同時,青年教師在科研工作中應該逐漸形成自己特色的科研方向,既符合研究團隊的總體研究方向,又有自己的特色。
2.結(jié)合科研方向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課程。青年教師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課程。這里的適合是指自己比較熟悉、與自己科研方向又比較密切的課程。教師要上好一門課程,僅僅是熟悉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需具備與課程相關的淵博知識。因此,青年教師在教學課程的選擇上就顯的尤為重要,教學內(nèi)容不能偏離自己的研究方向太遠,對課程內(nèi)容本身有一定的了解,加上能夠比較準確的把握學科前沿,不至于照本宣科,還要能將自己掌握的學科的最新知識和研究動向傳授給學生們,這樣既加深了自己對最新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也拓展學生們的知識面,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時,在備課過程中閱讀大量課程相關原始研究文獻,能夠促使教師對一些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為科研工作獲取新的靈感。因此,高校青年教師參與教學第一門課程的選擇在青年教師協(xié)調(diào)教學與科研關系時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學課程與科研方向能夠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青年教師才能夠更快更好的成長為學科優(yōu)秀科研人才和教學大師。
四、結(jié)語
日前,由武漢大學設立的武漢大學“351人才計劃”教學項目和浙江大學設立的“浙江大學心平獎教金基金”可以看出,國內(nèi)部分高校正在逐漸的鼓勵教師把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中。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學和科研的新生力量,是一個學校發(fā)展的希望和未來,應當努力提升自身潛力,凝練研究方向,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教學和科研,以符合21世紀研究型大學的發(fā)展和需求。
參考文獻:
[1]武書連.再探大學分類[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10):26-29.
[2]張建國,趙英,馬愛生.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4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