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韓漢混用”支持者的一個理由是,這樣能使得表達更清晰、準確
近日,韓國國民之黨國會議員鄭仁華對媒體表示,已發(fā)起提議,要求國會通過《家族關系登記相關法律》修正案,核心內(nèi)容是新生兒姓名登記時,將漢字姓名與韓文姓名一起登記。這一提議使“韓漢混用”與“韓文專用”之爭再次被熱議。
此前,韓國曾經(jīng)發(fā)起“韓文專用”運動,降低了漢字在韓文中的使用頻率。但是,近年來,韓國國內(nèi)呼吁恢復漢字教育的呼聲日趨強烈。
在這種呼聲下,韓國教育部已制定在小學教科書中使用四五百個漢字的“韓漢混用”政策,韓國政府將于2016年底作出是否通過該政策的決定。
漢字是韓語中的“玉”
雖然漢字何時進入朝鮮半島無確切記載,但是,韓國語文政策正常化推進會的學者堅信,漢字在朝鮮半島已有2000年的歷史。
在漢字傳入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朝鮮半島上的人們完全采用漢字書寫。1443年,李氏朝鮮第四代王世宗創(chuàng)立了訓民正音,開創(chuàng)了用自己民族語言與漢字并書的歷史。
此后,漢字在朝鮮半島仍為社會精英使用,使用漢字詞,被認為是知識、水平、身份的象征。再后來,漢字大量出現(xiàn)在各種文本之中,比如,韓國現(xiàn)代詩人韓龍云1919年在獄中所寫的《朝鮮獨立之書》中就有不少漢字詞。
直到現(xiàn)在,韓國很多精英人士仍然熱愛使用漢字?!皾h字被譽為韓文中的‘玉,就是精華之意。”天津外國語大學韓語教授單體瑞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15年8月4日,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與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舉行會晤。當時恰逢奧巴馬54歲生日,潘基文還將自己的書法作品《上善若水》贈予奧巴馬。上款為:奧巴馬總統(tǒng)閣下雅正。
廢除漢字運動
不過,在近代,朝鮮半島也曾掀起廢除漢字運動。
1945年,日本投降退出朝鮮半島后,一批在日本統(tǒng)治時期受到政治迫害的本土學者,極力主張推行“專用韓文”教育。
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告成立。一個半月之后,韓國國會通過了《韓文專用法》,其中規(guī)定,“大韓民國的公文用韓文書寫,但在一定時期內(nèi),必要時可以并用漢字”。這成了后來韓國語文政策的重要依據(jù)。
在建國之初的四年時間里,韓國中小學教材基本上是專用韓文。盡管后來的一段時間內(nèi)韓國文教部曾先后公布兩批漢字表,并在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國語課教材中推行“韓漢并用”。不過,1968年10月,時任韓國總統(tǒng)樸正熙向文教部下達了關于實行韓文專用的指示,力圖進行一次韓國文字革命,從國家層面推動文字本土化。
此后,“韓文專用”政策開始嚴格貫徹。1970年3月起,韓國一直使用“韓文專用”教材。
“韓文本土化過程中誕生的‘韓文節(jié),更是成為其民族歷史和精神價值的承載。”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韓語副教授金英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早在20世紀20年代,朝鮮半島民間團體就開始倡導設立“韓文節(jié)”。1946年,在紀念《訓民正音》頒布500周年時,韓國政府將10月9日定為“韓文節(jié)”,但未賦予其法定節(jié)日地位。1970年6月15日,“韓文節(jié)”成為公共假日。此后,雖然韓國政府在1990年將“韓文節(jié)”降為紀念日。但在2006 年,“韓文節(jié)”再次被政府升格為國慶節(jié)日,并于2013年被恢復為法定節(jié)假日。
支持“韓漢混用”的理由
但是,由于漢字詞在韓國語言中所占比例較高,是否使用漢字一直是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熱點。
2005年,韓國政府出臺了《國語基本法》,至2013年已歷經(jīng)六次修改,該法案第十四條第一項中規(guī)定:“公共機關等的公文必須符合語文規(guī)范用韓文書寫。但是,在制定總統(tǒng)令時,括號內(nèi)可以使用漢字或其他外國文字。”
不過,韓國語文政策正常化促進會對此條規(guī)定一直予以反對。該協(xié)會指出,“把‘漢字和‘其他外國文字并列起來表述,不僅違反了上位法(規(guī)定韓文漢字混用的憲法)的規(guī)定,也違背了憲法第9條‘致力于繼承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和弘揚民族文化是國家的義務的相關規(guī)定?!?/p>
“韓漢混用”支持者的另一個理由是,這樣能使得表達更清晰、準確。正是因此,單體瑞說,在韓國的外交文書、法律文書中使用漢字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比例最高的。
為什么漢字能使韓文表達更清楚呢?這要從韓文的構(gòu)成說起。
韓文是一種表音文字,即可以理解為韓文是拼音文字,用一些符號代表音節(jié),根據(jù)發(fā)音組成韓國文字。這會導致同音異義詞的頻繁出現(xiàn)。
比如,“利用部”會被誤解為“理容部”(理發(fā)場所),“光州新寺”會被誤認為“廣州新沙”,“朝鮮牛”會被誤認為“造船所”,中學生上數(shù)學課時甚至會把“代分數(shù)”看成“大分數(shù)”。
單體瑞說,不加漢字的話,韓國的姓氏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混亂,比如“田、錢、全”三個姓氏寫成韓文是一樣的,“周與朱”“劉與柳”“河與夏”寫成韓文也是一樣的。
盡管韓國推行韓文專用已有多年,但一直以來韓國政府的重要會議資料、公告 、議員和官員的名片等不可避免地采用韓漢混用。單體瑞說,其原因就是同音異義詞現(xiàn)象。
“韓文的詞匯體系是由固有詞、漢字詞和外來語構(gòu)成的,外來語的比例很小,固有詞和漢字詞的比例大概是4比6,特別是經(jīng)濟、法律等專業(yè)術(shù)語,漢字詞約占八成?!眴误w瑞表示。
單體瑞說,理解韓國的歷史和文化離不開漢字,很多韓國人也在不斷學習和理解漢文化,學習成語背后的故事,比如說,“說曹操曹操到”在韓國同樣耳熟能詳。
單體瑞表示,漢語成語在韓國一直被廣泛使用。韓國人認為成語是語言的精華,“自力更生”“漸入佳境”“得隴望蜀”“五十步笑百步”等成語使用頻率都較高。
(本文參考金英花著《試論漢字在韓國語言生活中的變遷——兼議“韓文專用論”與“國漢混用論”之爭》,單體瑞著《韓文專用與韓漢混用》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