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摘要】 目的 評價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方法 10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氯雷他定治療, 觀察組患者實施咪唑斯汀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jié)果 治療第7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70.0%(35/50), 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50.0%(25/5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15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86.0%(43/50), 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68.0%(34/5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效果顯著, 發(fā)生較少不良反應,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guān)鍵詞】 咪唑斯??;慢性蕁麻疹;氯雷他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4.112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因較為復雜的血管反應性皮膚病, 病變部位可遍及全身, 臨床表現(xiàn)為局部成片紅腫, 皮膚黏膜血管發(fā)生暫時性充血, 有時可伴有液體滲出, 劇烈瘙癢, 常伴有腹脹、腹瀉、腹痛、發(fā)燒等[1]。臨床治療此類病癥常采用抗組胺類藥物治療, 咪唑斯汀為一種新型抗組胺藥物, 其可有效選擇性阻斷組胺H1受體, 有效抑制肥大細胞釋組胺, 還可抗過敏性炎癥介質(zhì), 有研究表明, 其治療慢性蕁麻疹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2]。本次研究選取2014年9月~
2015年10月于本院接收治療的5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探究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于本院皮膚科接收治療的10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為慢性蕁麻疹, 近1個月未曾使用抗組胺類藥物及糖皮質(zhì)激素。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6例, 女34例;年齡17~65歲, 平均年齡(32.6±10.8)歲;病程5周~4年, 平均病程(1.1±0.7)年。對照組患者中男17例, 女33例;年齡18~64歲, 平均年齡(35.3±9.6)歲;病程5周~4年, 平均病程(1.0±0.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患者口服咪唑斯汀10 mg, 1次/d, 連續(xù)服藥15 d, 期間治愈者停藥。對照組口服氯雷他定10 mg, 1次/d, 同樣連續(xù)服藥15 d, 期間治愈者停藥。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7、15 d對患者進行隨訪, 以四級評分法記錄患者瘙癢情況、風團數(shù)量及大小。
1. 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療效,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瘙癢情況、風團大小、數(shù)量評分。瘙癢、風團等評分標準:①瘙癢:無瘙癢:0分;輕度:1分;中度:2分;嚴重(無法忍受):3分。②風團數(shù)量:無風團:0分;1~6個:1分;7~12個:2分;>13個:3分。療效統(tǒng)計:依據(jù)治療前、治療后第7天和第15天積分情況計算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 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當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出現(xiàn)負數(shù)時, 下降指數(shù)記為0[1]。療效評價標準:治愈:瘙癢、風團等臨床癥狀均消失, 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90%;顯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60%~89%;有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30%~59%;無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30%, 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第7天療效對比 治療第7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70.0%, 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50.0%, 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第15天療效對比 治療第15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86.0%(43/50), 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68.0%(34/50), 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困倦4例, 占8.0%;乏力1例, 占2.0%, 頭暈1例, 占2.0%, 不良反應率為12.0%;對照組不良反應:困倦3例, 占6.0%;乏力3例, 占6.0%, 頭暈1例, 占2.0%, 不良反應率為14.0%;兩者不良反應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患者癥狀較輕, 均在停藥后消失。
3 討論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臨床常見皮膚病, 其發(fā)病原因較為發(fā)雜, 很難確定具體原因, 可能與藥物、食物、物理因素、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等相關(guān), 涉及到多種炎癥細胞、細胞因子、化學遞質(zhì), 這些互相牽制影響構(gòu)成一個較為復雜的免疫網(wǎng)絡(luò)系統(tǒng), 通常將其主要病理機制歸結(jié)為激活肥大細胞釋放組胺[3]。咪唑斯汀是一種抗組胺類新藥, 與氯雷他定一樣, 均為第二代抗組胺類藥物。咪唑斯汀不但可以抗組胺, 而且還具有抗炎作用, 其可與組胺H1受體親和, 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 又可抑制5-脂氧合酶發(fā)揮活性, 達到減少白三烯產(chǎn)生及抑制炎性細胞浸潤的作用[4]。臨床研究顯示, 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效果顯著, 不僅能有效緩解瘙癢癥狀, 還能有效改善皮疹或消除, 并且不良反應較少[5]。氯雷他定可有效特異性拮抗外周H1受體, 還可穩(wěn)定肥大細胞膜, 從而減少減少炎癥遞質(zhì)釋放, 同時抑制粘附分子、降低白介素產(chǎn)生[3]。本次研究結(jié)果中, 采用咪唑斯汀治療的觀察組第7天時治療總有效率達到70.0%, 第15天時治療總有效率已達到86.0%, 接近90.0%;而采用氯雷他定治療的對照組患者, 在治療第15天時療效才達到68.0%, 充分說明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見效較快, 絕大多數(shù)患者使用后癥狀均迅速得到有效改善。另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 僅出現(xiàn)困倦、乏力、頭暈等, 停藥后癥狀均緩解, 說明咪唑斯汀安全性較高, 可在臨床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 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效果顯著, 發(fā)生較少不良反應,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蘇建國. 咪唑斯汀與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比較. 治療經(jīng)驗交流, 2007, 29(1):30-31.
[2] 蔡林, 張建中. 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試驗.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03, 32(1):42-43.
[3] 邢燕, 鄒宇, 唐清體. 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比較. 四川醫(yī)學, 2009, 30(1):67-68.
[4] 謝紅付, 陳明亮, 施為, 等. 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02, 16(5):307-308.
[5] 楊雪原. 評價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和安全性.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4, 8(22):92-93.
[收稿日期: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