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鴿
【摘要】 目的 研究靜脈溶栓與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PCI)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變異性(HRV)的影響。方法 78例AMI患者的臨床資料做回顧性分析, 對39例采取PCI治療設為A組;另39例采用靜脈溶栓治療設為B組。對比治療后兩組HRV指標差異。結(jié)果 A組治療后正常RR間期(SDNN)(88.1±18.2)ms、SDNN均值(SDNNI)(74.1±21.0)ms、SDNNI在24 h內(nèi)正常時間超過5 min階段(SD)(69.1±14.9)ms、以均方根表示的相鄰RR間期差值(rMSSD)(29.9±4.3)ms、超過50 ms的相鄰RR間期差值所占比例(Pnn50)(20.1±7.1)ms;B組經(jīng)治療后SDNN(27.2±8.2)ms、SDNNI(21.0±3.5)ms、SD(20.9±5.1)ms、rMSSD(19.3±4.1)ms、Pnn50(16.9±3.5)ms;治療后, A組SD、SDNNI以及SDNN指標均顯著高于B組(P<0.01)。而A組Pnn50與rMSSD指標高于B組(P<0.05)。結(jié)論 對AMI患者采取PCI治療, 能顯著改善HRV, 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介入治療;心肌梗死;心率變異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4.123
PCI法溶栓的血管開通率較高, 能有效避免患者復發(fā)心肌缺血和腦出血。并且治療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 在AMI的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采用[1]。本研究以靜脈溶栓法為參照, 針對兩種療法對HRV影響進行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8例AMI患者, 均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胃腸道癥狀以及神智障礙等相關表現(xiàn)。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CSC)制定的AMI指南中的診斷標準[2]。持續(xù)缺血性胸痛(>0.05 h);發(fā)病時間<0.5 d;心電圖提示胸導聯(lián)>0.2 mV、而肢體導聯(lián)>0.1 mV的患者。排除資料不全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B兩組, 每組39例。A組男20例, 女19例。年齡39~79歲, 平均年齡(53.1±4.2)歲。梗死位置在廣泛前壁9例、下壁10例、正后壁及下壁11例、右室及下壁9例。B組中男20例,
女19例。年齡37~80歲, 平均年齡(54.2±6.1)歲。梗死位置在廣泛前壁10例、下壁11例、正后壁及下壁8例、右室及下壁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梗死位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組給予300 mg阿司匹林嚼服, 靜脈滴注嗎啡止痛, 并按常規(guī)給予雙重抗血小板治療。以右股動脈或右橈動脈作為入路穿刺行Seldinger法, 冠脈造影用JUDKINS法。術(shù)后給予25 μg/kg欣維寧并皮下注射5000 U的低分子肝素(q.12 h)。另給予20 mg, q.d.阿伐他汀、75 mg, q.d.氯吡格雷以及0.1 mg, q.d.的拜阿司匹林。B組入院后給予60 mg阿托伐他汀、300 mg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在100 ml的0.9%氯化鈉溶液中加入15×105尿激酶, 于0.5 h內(nèi)滴注完畢。對梗死血管再通以下述標準判斷:①心肌酶峰值提前;②若于溶栓2 h內(nèi)再灌注, 則出現(xiàn)心律失常征象;③患者癥狀在溶栓后2 h內(nèi)得到有效改善;④ST回落超過50%。
1. 3 觀察指標 ①SDNN;②SDNNI;③SD;④rMSSD;⑤Pnn5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治療后, A組SDNN(88.1±18.2)ms、SDNNI(74.1±21.0)ms、
SD(69.1±14.9)ms、rMSSD(29.9±4.3)ms、Pnn50(20.1±7.1)ms;
B組SDNN(27.2±8.2)ms、SDNNI(21.0±3.5)ms、SD(20.9±
5.1)ms、rMSSD(19.3±4.1)ms、Pnn50(16.9±3.5)ms;治療后, A組SD、SDNNI以及SDNN指標均顯著高于B組(P<0.01)。A組Pnn50與rMSSD指標高于B組(P<0.05)。
3 討論
據(jù)統(tǒng)計, AMI患者在發(fā)病1 h內(nèi)猝死者約占50%[3]。因此, 及時正確的對病情進行判斷對患者急救而言具有重要意義。而造成組織壞死的深層原因在于末梢神經(jīng)遭到破壞, 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衡。從而降低迷走神經(jīng)的張力、增加交感神經(jīng)活力。最終降低心肌室顫閾值, 造成患者猝死或嚴重心率失常。
HRV體現(xiàn)心血管系統(tǒng)受神經(jīng)體液調(diào)節(jié)的具體狀況, 反映迷走神經(jīng)、交感神經(jīng)的活性及兩者間的協(xié)調(diào)性[1]。通常采用非線性法、頻率以及時域法分析, 可預測患者的心臟性猝死, 評估AMI危險性, 判斷心衰及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傷狀況, 在臨床診斷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AMI治療的關鍵在于及時疏通堵塞血管, 讓缺血區(qū)心肌恢復血液灌注, 使組織壞死程度得到抑制, 從而挽救患者生命。相較于靜脈溶栓而言, PCI術(shù)可降低狹窄率, 以改善近期、遠期臨床效果。可提高血管再通率, 以完善供血系統(tǒng)的重建。并且在AMI中血栓并非關鍵性因素, 30%的AMI是因為痙攣、撕裂以及壁內(nèi)出血、破裂等血流動力學因素所阻塞。所以靜脈溶栓法有所局限。而PCI法則彌補前者不足, 并降低閉塞、缺血、復發(fā)等負性現(xiàn)象。對急診患者而言, PCI法住院時間短、治療費用少、安全性高。
本研究以HRV指標對靜脈溶栓及PCI療效進行對比, 研究結(jié)果顯示, PCI在SD、SDNNI以及SDNN指標改善十分顯著, Pnn50與rMSSD指標兩項指標比較明顯。
綜上所述, 相比靜脈溶栓法, 對AMI患者采取PCI治療能顯著改善HRV相關指標, 疏通阻塞血管, 重建血供系統(tǒng), 安全性高, 值得基層醫(yī)院廣泛采用。
參考文獻
[1] 崔惠康, 張葉. 急診介入和靜脈溶栓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變異性影響. 安徽醫(yī)藥, 2013, 17(8):1400-1401.
[2] 劉冠雄, 彭正良. 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與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對比分析. 延邊醫(yī)學, 2015, 10(15):43-45.
[3] 劉勝強, 婁闖, 袁博, 等. 急診與限期PCI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變異性及心功能的影響與比較. 心臟雜志, 2015, 4(4):437-439.
[收稿日期: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