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樹志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冠狀動脈(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中替羅非班的應用及意義。方法 10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 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 每組50例。a組行介入治療;b組行介入治療中應用替羅非班治療。對兩組患者術后肌酸激酶(CK)峰值、左心射血分數(shù)、住院時間和出血事件、死亡率、不良心臟事件、植入臨時起搏器例數(shù)進行比較。結果 b組患者CK峰值、左心射血分數(shù)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住院時間(8.84±1.85)d短于a組(11.14±1.91)d,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不良心臟事件、植入臨時起搏器例數(shù)低于a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中替羅非班的應用及意義顯著, 可降低不良心臟事件發(fā)生率, 對改善患者預后和縮短住院時間有利。
【關鍵詞】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介入治療;替羅非班;應用意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4.111
急性冠脈綜合征為常見心血管疾病, 包括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死亡率高, 預后差, 為成年心臟性猝死主要原因[1, 2]。本研究探討了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中替羅非班的應用及意義,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1月收治10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 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b組和a組, 每組50例。a組患者中男34例, 女16例。年齡最小33歲, 最大75歲, 平均年齡(60.53±2.36)歲。合并高血脂20例, 糖尿病18例, 高血壓25例。ST段抬高19例, 非ST段抬高31例。b組患者中男36例, 女14例。年齡最小34歲, 最大77歲, 平均年齡(60.24±2.38)歲。合并高血脂22例, 糖尿病16例, 高血壓24例。ST段抬高18例, 非ST段抬高3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合并疾病、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頓服300 mg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冠脈造影給予2000 U肝素靜脈注射。a組介入術前常規(guī)給予100 U/kg肝素, 手術每延長1 h則追加2000 U肝素, 術后給予100 mg阿司匹林和75 mg氯吡格雷, 并皮下注射0.4~0.6 ml低分子肝素4~6 h, 2次/d, 治療5~7 d, 結合臨床情況合理選用硝酸酯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類藥物。b組在a組基礎上于術前10~30 min靜脈注射10 μg/kg替羅非班, 3 min內(nèi)注射完畢, 后以0.15 μg/(kg·min)速度維持靜脈滴注36 h。年齡70歲以上者首次劑量減半, 術中均給予50 U/kg肝素, 手術每延長1 h則追加2000 U肝素, 維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為正常的1.5~2.0倍[3]。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CK峰值、左心射血分數(shù)、住院時間和出血事件、死亡情況、不良心臟事件、植入臨時起搏器例數(shù)。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CK峰值、左心射血分數(shù)、住院時間比較 b組患者CK峰值、左心射血分數(shù)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住院時間(8.84±1.85)d短于a組(11.14±1.91)d,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不良預后比較 b組出血事件、死亡率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不良心臟事件、植入臨時起搏器例數(shù)低于a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是搶救的關鍵[4]。介入治療是有效的治療方式, 可重建冠脈血運, 但急診介入治療可導致冠脈血栓負荷大, 可繼發(fā)遠端微循環(huán)栓塞, 而替羅非班可將血小板聚集通路阻斷, 抑制血栓形成, 將其用于介入術中有利于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5, 6], 其作用機制在于對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的抑制, 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減輕病變處血栓符合, 還可抑制炎癥因子和縮血管物質的釋放, 改善微循環(huán)狀態(tài), 在介入術中可改善藥物洗脫支架所致內(nèi)皮細胞功能紊亂狀態(tài), 可改善介入術后梗死血管的血流情況。
綜上所述, 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中替羅非班的應用及意義顯著, 可降低不良心臟事件發(fā)生率, 對改善患者預后和縮短住院時間有利。
參考文獻
[1] 張玉霄, 盧才義, 周圣華, 等. 國產(chǎn)替羅非班對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治療患者近遠期預后的影響.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11, 23(12):727-730.
[2] 張優(yōu), 高傳玉, 劉洪智, 等. 早期應用替羅非班對行介入治療的中高危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臨床結果的影響. 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0, 30(1):69-72.
[3] 周恒, 毛曉波, 周心濤, 等. 早期使用替羅非班對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冠脈介入術后C反應蛋白及心肌標志物的影響.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2, 41(2):202-204, 213.
[4] 張玉霄, 盧才義, 薛橋, 等. 國產(chǎn)替羅非班對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治療患者近期預后的影響.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2011, 10(4):329-332.
[5] 王新宙, 賈永平. 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經(jīng)皮冠脈介入應用鹽酸替羅非班的療效觀察.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1, 9(1):17-18.
[6] 張軍, 蔣健剛. 冠狀動脈內(nèi)注射替羅非班對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治療中無復流的影響. 安徽醫(yī)學, 2012, 33(2):155-158.
[收稿日期: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