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瑋 何 榮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54)
清代哈密建制沿革初探
張 瑋 何 榮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54)
作為西域東大門哈密,是東西通往的口岸,也是通往天山南北的樞紐。它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聞名于世,不僅是絲綢之路的要站,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自漢唐經(jīng)營西域,在哈密設官立職,歷代陸續(xù)對哈密進行直接或間接管理,至清朝統(tǒng)一新疆,對哈密的管理逐漸加強。文章就清代哈密的建制沿革及其演變的原因做一梳理和探討。
清代;哈密;建制
關(guān)于哈密的語源眾說紛紜,有影響力的大致歸為兩類:一,“昆莫”說,認為是由古代烏孫王號昆莫或昆彌轉(zhuǎn)變的,還有“認為khumul一名來自昆莫勒(kunmoll),提出這種見解是以古代烏孫人早在公元前就活在敦煌、哈密一帶,并將其王稱為“昆莫”,將王所居的都府則稱為“昆莫勒”以及哈密曾一度成為烏孫的王都等作為依據(jù)?!保?]這種觀點在學術(shù)界影響頗大,而且似乎成為一種定型的權(quán)威說法[2]。二,“在早年由伯希和等人從敦煌所獲現(xiàn)存法國的9~10世紀回鶻文文獻中有這樣一段敘述……大義是:‘你無論去哪兒,請寫信,將一份留qamil(哈密),一份寄給我。'此中的‘qa?mil'就是現(xiàn)今維吾爾語中‘khumul'的古代形式,也就是哈密一名的維吾爾語古稱?!保?]“認為哈密名稱系蒙古語“哈密力”的對音的說法也是不可信的。既然qamil一詞之首音是小舌音,而蒙語里沒有以小舌音為首的詞,那它無疑是維吾爾語詞,而不是蒙古詞語?!瓭h語的‘哈密力、合迷里、哈梅里'等都是元朝建立后由從維吾爾語音譯為蒙古語的形式直接音譯的,并且由這些漢譯形式縮寫和固定為‘哈密'的。”[4]在阿爾斯蘭·阿不都拉的《哈密名稱新探》一文最后她提出了大膽的推測,維吾爾語中的khamil也可能是由后來維吾爾語中逐漸消失了的早期阿爾泰語成份表示“關(guān)閉”之義的動詞和成名詞的詞綴構(gòu)成,意思為“大門”。如果沒有錯誤的話,這跟歷史上曾喻為“西域大門”的哈密的地理位置也是吻合的。
著名學者馮承鈞先生在其《西域地名》Hami詞條中寫道:“Hami蒙古語為Khamil?!缎撩绦杏洝吩疲骸p回之稱哈密,皆曰哈木爾(Kamul),或呼庫木爾(Qomul)。'《后漢書》為伊吾盧,《晉書》為宜禾縣,《隋書》伊吾,唐置伊州,《元史·巴爾術(shù)阿而忒的斤傳》為哈密力,《世祖本紀》為合迷里、合迷裹,《脫力世官傳》為渴密里,《必蘭納識里傳》為感木魯,明初為哈梅里,永樂中設哈密衛(wèi),清同治中置哈密廳,今為新疆哈密縣?!保?]從以上可以看出關(guān)于“哈密”的詞源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但“昆莫”說最有影響力,而最新觀點則是阿爾斯蘭·阿不都拉提出的“大門”說的觀點。
哈密城北倚天山,南界瀚海,西臨吐魯番,東接安西州甘肅咽喉嘉峪關(guān),自古以來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度葺嬄浴ぱ馗镩T》道:“謹案,哈密,漢伊吾廬地,唐稱伊州,宋如之。元始稱哈密,明如之。其地為南北兩路中分最要之區(qū)”[6]。哈密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有“西域門戶”之稱,如《隋書·裴矩傳》中的《西域圖記序》載:“發(fā)自敦煌,至于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北道從伊吾,中道從高昌,南道從鄯善……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門戶也。”又有《西陲要略》哈密條記載:“哈密為新疆門戶,天山橫矗其間,南北兩路從此而分”[7],哈密地處交通要道,是內(nèi)地通向新疆的門戶。
《哈密志·輿地志》中有關(guān)哈密形勢的描寫:
哈密城北倚天山,南界瀚海,西臨吐魯番,東接安西州甘肅咽喉嘉關(guān)鎖鑰。
城建平川,北東西三面山環(huán)。南恃瀚海,乏水草為限;北倚天山高峻險為障,上接鹽池山,與巴里坤聲援猶可相及;西有梧桐谷,扼回疆之隘塞要害;東據(jù)安西之聊絡,相接信。夫彈丸之域而有金湯之固也。
按:天山為天險,瀚海為限,自然足可防守,而梧桐谷西通吐魯番之孔道哈拉塘子,西南通和闐之捷徑哈什布拉卡子,東南通沙州,迆東野番境,東北通喀爾喀蒙古,而正北通烏里雅蘇臺游牧地,此五路乃為哈密城之要害。從前乾隆年間皆有官兵卡倫防守,今則皆撤去矣,僅派兵丁防守,而守斯土者,其防守之要,不可不亟講求也。[8]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哈密的地形地勢特征:北倚天山之險,南面又有瀚海為天然屏障,是西通吐魯番的孔道,進入回疆的要塞,因此雖“彈丸之地而有金湯之固”,這體現(xiàn)了哈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作者在后面提到乾隆年間對哈密的重視,駐官兵,設卡倫,而今只是派兵丁駐防,足以證明作者也認識到哈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清代祁韻士的《西陲竹枝詞》這樣描寫哈密:“玉門磧遠度伊州,無數(shù)瓜畦望里收。天作雪山隔南北,西陲鎖鑰鎮(zhèn)咽喉。”這首中作者認為哈密為西陲之“咽喉”,不管北出天山入草原,南去塔里木盆地,都以哈密為樞紐。辦事大臣薩湘林詠哈密詩曰:“雄鎮(zhèn)天山第一城,久儲糧餉設屯營。路從此地分南北,官出斯途合送迎。”哈密作為西域之咽喉,絲綢之路的要沖,以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哈密從漢代歸于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之后,在其后的各朝都有變化,清朝乾隆時統(tǒng)一新疆,在哈密實行郡縣制,哈密才真正意義上歸于清朝統(tǒng)治?!肚迨犯濉さ乩碇尽ば陆分嘘P(guān)于哈密的記載:
漢,伊吾盧地,為匈奴呼衍王庭,后置宜禾都尉。三國屬鮮卑西部。晉屬敦煌郡。北魏屬蠕蠕。隋筑新城,號新伊吾,后屬西突厥。唐貞觀四年,置西伊州,尋改伊州,置都督府。天寶初,改伊吾郡,尋復初。廣德后,陷吐蕃。五代時,號胡盧磧。宋雍熙后,屬回鶻,元屬畏吾兒,后為宗室納勿里封地。明永樂四年,建哈密衛(wèi)。正德中,服屬吐魯番。順治四年,哈密衛(wèi)輝和爾都督入貢。六年,以助逆絕貢,復通??滴跞?,俘獻色布騰巴勒珠爾,賜額貝都拉扎薩克印。三十七年,編列旗隊,設管旗章京。[9]
《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哈密回部總傳》:
順治四年,甘肅巡撫張尚奏:哈密衛(wèi)輝和爾都督及齊勒蒙古衛(wèi)都督永柱等,明末入貢,值寇掠敕印,羈肅州,今赴臣所乞糧,愿效忠天朝,詔納之。
(康熙)三十六年,哈密俘噶爾丹子色布騰巴爾珠爾及其屬以獻,噶爾丹尋自殺,額貝都拉表請頒敇印,賜旗纛,令吐魯番、葉爾羌聞之。皆知榮矢世保疆圉,復以哈密民酌置肅州,為朝覲往來便,貢使至肅州,令得乘驛入都,上念哈密內(nèi)附,誠詔以額貝都拉轄之,給札薩克敕印。賜經(jīng)纛子郭帕伯克率所部百人屯肅州,貢使乘驛額十五人。(康熙)三十七年,遣官赴哈密編旗隊,設管旗章京、副管旗章京、參佐領(lǐng)、驍騎校各員,肅州別設佐領(lǐng)一。復以哈密市甘肅便,詔勿禁。[10]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回部伯克額貝都拉擒拿噶爾丹的兒子色布騰巴爾珠爾,清朝賜給札薩克敕印。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朝開始向哈密派遣官員,編列旗隊。在《哈密志·輿地志》[11]中也有相同記載。《三州輯略》也記載了1698年清朝開始向哈密派遣官員,編列旗隊:“遣官赴哈密,編旗隊,設管旗章京、參領(lǐng)等官,肅州別設佐領(lǐng)一,以哈密市甘肅便。”[12]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設立哈密廳,設理事通判等官職,管理回王轄屬以外的事務,而當時哈密隸屬于甘肅?!岸哪辏O辦事大臣、協(xié)辦大臣、撫民通判、巡檢,隸甘肅布政司?!保?3]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設置哈密廳,官職主要有“辦事大臣二員,統(tǒng)理諸務。其聽差各員,于駐防綠營員弁內(nèi),隨時酌委,無定額。印房章京一員,曉騎校一員,筆帖式六員,通判一員,巡檢一員,以上乾隆二十四年設。”[14]《哈密志·職官志》也記載了哈密的官制:“哈密欽差辦事大臣一員,幫辦大臣一員,統(tǒng)轄辦理哈密往來一切事務。于乾隆二十三年設欽差辦事大臣二員,于二十七年奉旨頒給管理哈密糧餉事物大臣銀印一顆,兼管辦回部事務?!瓭M印房回務章京一員,管理回部清文事宜?!保?5]
光緒十年(1884年)哈密廳改為哈密直隸廳。光緒十二年(1886年),哈密改屬新疆,隸屬于鎮(zhèn)迪道?!肚迨犯濉さ乩碇尽份d:“光緒十年,升直隸。十二年來隸。”[16]
哈密的城池有回城、漢城和新城。哈密回城(舊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筑。周長四里,有東、北二門。起初為哈密辦事大臣駐地,也是哈密回王、協(xié)辦旗務伯克駐地,維吾爾人的聚居區(qū)。哈密漢城(原名糧城、新城,后稱老城),雍正五年(1727年)修筑,在舊城東北三里。周長一里左右,有東、北、西三門,原為道員的駐地。哈密新城,同治七年修建,周長一里六分,高二丈,寬一丈四尺,有東、南、北三個門。
有關(guān)哈密回城和哈密漢城的記載整理如下表格:
回城(舊城)漢城(老城)新城《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哈密回部總傳》(卷一百七,傳第九十一)別置官兵七百屯哈密新城及塔勒納沁,以駐防大臣領(lǐng)之?!段饔驁D志·疆域》[17](卷九)新城,雍正五年建,周里許,東西北三門,為官兵駐防之所?!缎陆畧D志·建置》(卷一)今設札薩克領(lǐng)之?!_克居哈密舊城,戶十設甲長一。哈密,在安西州城西北八百七十里,距京師七千一百八十里。城二,其舊城周四里,東北二門,康熙五十六年建。城東有水西南流?;爻窃诔悄先镌S,回王所治,康熙五十六年筑,周四里六分,高二丈六尺,東北各一門?!豆苤尽ぽ浀刂尽罚ň硎h城,庸正五年建,周三里五分,高二丈五尺,門西東向。東西北三門為官兵駐防之所,北門外圍墻一道,長一百六十七丈,用以貯糧。土城建于雍正五年,周圍一里八分零高二丈四尺六寸。東西北三門城樓各一座,雍正五年,北門外添筑圍墻一道,長一百六十七丈三尺,高一丈二尺,厚五尺,以為貯糧之所,東西關(guān)廂連城共周圍四里二分。乾隆二十五年,糧城內(nèi)建蓋兵房四百間,以資移駐官兵眷口居住。東關(guān)廂有南北二哨門,西關(guān)廂南北二哨門?!缎陆牡乐尽罚?8]舊城回部。在城西五里,(舊城今名回城,康熙五十六年建。)
回城(舊城)漢城(老城)新城《新疆游記·新疆迪化道屬》[19]回城位于漢城南二里,城周四里。傍晚至新城(周里許)關(guān)帝廟《新疆鄉(xiāng)土志稿·哈密直隸廳鄉(xiāng)土志》[20]回城:在漢城西南隅四里許,周四里六分,高二丈六尺,寬三丈。東北二門。新城,在漢城西北隅三里,同治七年修建,周一里六分,高二丈,寬一丈四尺,門三,東、南、北?!督袊妨蠀部m(xù)輯第十一輯西北叢編》[21]回城在舊城之南,回王所居者是也。出西門(城周三里半)漢城:名老城,舊址周一里三分,東西三門。光緒十二年,署哈密通判馮森楷,哈密副將龍在田經(jīng)營展拓,較故址宏廣,周三里五分,高二丈五尺,腳寬三丈二尺,面寬二丈四尺。哈密有城三。曰舊城,曰新城,曰回城。舊城即今縣署及團部所在。新城在舊城西北約二里,有商戶數(shù)十家。
根據(jù)上表可以知道,哈密回城(舊城),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周長有“周四里”和“周四里六分”的記載,可知周長四里左右,高二丈六尺。東面和北面各有一門,回城是回王的治所。哈密漢城(新城),雍正五年(1727年)修建,在回城(舊城)東北三里左右,周長一里左右,大概高二丈四尺多,接近五尺,有東、北、西三個門,原來做為道員官兵的駐扎地。北門外又增添了一道圍墻,大概長一百六十七丈左右。光緒十二(1886)年,哈密通判馮森楷,哈密副將龍在田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擴建后,大概周長為三里五分,高二丈五尺。
哈密新城,與老城相對,同治七年(1868年)修筑。馬大正等整理的《新疆鄉(xiāng)土志稿》中記載“新城,在漢城西北隅三里,同治七年修建,周一里六分?!保?2]謝彬的《新疆游記·新疆迪化道屬》有“傍晚至新城(周里許)關(guān)帝廟”的記載,說明哈密新城的周長大概為一里多。
如上所述,哈密三城的稱呼隨時間有所變化,哈密回城在康熙時最早修建,雍正時修建哈密漢城之后,將哈密回城稱為舊城,哈密漢城稱為新城,也叫土城。同治七年(1868年)修筑哈密新城,則哈密漢城被稱為老城,也叫舊城。
清代光緒年間進士、詩人裴景福在一首《哈密》詩中曰:“天山積雪凍初融,哈密雙城夕照紅”。詩人在詩中稱贊的“夕照紅”的“哈密雙城”則指的是哈密回城和哈密漢城。
漢在哈密設置宜禾都尉,唐貞觀年間,設置西伊州,后改為伊州,設都督府。天寶初年,改伊吾郡,明永樂四年(1406),建哈密衛(wèi)。由此可見哈密在中國歷史上中央對地方的管轄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更是如此,乾隆二十四年(1759),設哈密廳,光緒十年(1884),升直隸廳。清代哈密建制演變的原因,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第一,哈密作為西域的門戶,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段饔驁D志》中圖考一關(guān)于安西北路圖說記載:“扼形勝,控極徼。自哈密西出,通天山南路回部諸境,自鎮(zhèn)西府西出,通天山北路準部諸境。誠西域之咽喉,邊關(guān)之鎖鑰矣?!保?3]哈密“北東西三面山環(huán)。南恃瀚海,乏水草為限;北倚天山高峻險為障,上接鹽池山,與巴里坤聲援猶可相及;西有梧桐谷,扼回疆之隘塞要害;東據(jù)安西之聊絡,相接信。夫彈丸之域而有金湯之固也?!保?4]正是由于哈密地理位置上的優(yōu)勢,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通往新疆南北的重要樞紐,因此哈密在清以前尤其是清代更加受到重視。
第二,隨建省時行政建制變革,中央對地方管理的加強而改變。清朝前期在新疆實行軍府制,以軍府制為主導治新政策所固有的弊端,導致新疆地方各個利益集團之間關(guān)系的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25]伊犁將軍及駐防大臣在設置初期,對于鞏固新疆地方的統(tǒng)治,維護清廷的權(quán)威,產(chǎn)生積極影響,但是由于這種體制的固有弊端,清廷所派遣的伊犁將軍及駐防大臣與新疆百姓之間彼此隔離,下情不能上達,民隱無從周知,再加上伯克們對百姓的剝削壓迫,導致民怨四起,農(nóng)民起義不斷。以左宗棠為主的大臣們力主建省,公元1884年任劉錦棠為甘肅新疆省巡撫,魏光燾為甘肅新疆省布政使,[26]標志新疆正式建省,哈密升為直隸廳,隸屬鎮(zhèn)迪道。隨著中央對地方管理和統(tǒng)治的不斷加強,在哈密設置的行政機構(gòu)的職能也在不斷地變化。
第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哈密的經(jīng)濟文化不斷地發(fā)展。由于哈密自古以來在西域占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因此歷代都在哈密駐兵屯田,使哈密的經(jīng)濟文化不斷發(fā)展,哈密地處通往天山南北的咽喉,因此是東西商旅的必經(jīng)之地,更加促進了哈密經(jīng)濟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作為西域東大門的哈密,由于其“北依天山”、“南界瀚海”這種天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而成為通往天山南北的孔道。清朝統(tǒng)一新疆后,更加重視新疆的邊防和治理,因此哈密在這種大背景之下的管理也不斷地加強。同時,作為交通樞紐的哈密也因此經(jīng)濟不斷地發(fā)展和繁榮起來。
[1]牛汝辰.西域地名概說[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78.
[2][3][4]阿爾斯蘭·阿不都拉.哈密名稱新探[J].新疆大學學報,1990(4):50,51,51.
[5]馮承鈞.西域地名[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2:31.
[6][12](清)和寧撰.三州輯略·沿革門:卷1[Z].臺北:成文出版設社影印本,1968:17,7.
[7](清)祁士韻.西陲要略:卷1[M].臺北:成文出版設社影印本,1968:7.
[8][11][15][24](清)鐘方撰.哈密志[Z].臺北:成文出版設社影印本,1968:37,23,99-105,37.
[9][13][16](清)趙爾巽等修.清史稿·地理志·新疆:卷67[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0](清)祁韻士.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哈密回部總傳:卷170,傳9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1987.
[14][17][23]鐘興麒等編.西域圖志校注[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409,178,66.
[18](清)佚名.新疆四道志[Z].臺北:成文出版設社影印本,1968:172.
[19]謝彬.新疆游記[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17.
[20][22]馬大正等編.新疆鄉(xiāng)土志稿[Z].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149.
[21]林競.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輯·第十一輯·西北叢編[M].臺灣:文海出版社影印版,1974:239.
[25]辛亞超.近代新疆行政區(qū)劃建制變革研究[D].新疆大學歷史學院,2010.
[26](清)官修.清實錄·清德宗實錄:卷195[M].光緒十年十月癸酉.
K29
A
1671-6469(2016)-04-0026-05
2016-05-17
張瑋(1991-),女,甘肅天水人,新疆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史。
何榮(1971-),女,四川南部人,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疆社會與歷史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