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靜 陳偉 郭玲 張燁 吳海靜 卜思陽 王晶晶
摘要 采用1957—2010年北票本站的月平均氣溫、降水,分析了北票地區(qū)1957—2010年氣溫、降水的變化特征。結果表明:北票地區(qū)1957—2010年的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平均上升速率為0.026 95 ℃/年,即上升了1.2 ℃,其中冬季氣溫的上升占主要貢獻,增長率為0.044 25 ℃/年;北票地區(qū)降水時間分布不均勻,主要降水集中在6—8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70.0%;北票地區(qū)1957—2010年的年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平均下降速率為1.300 7 mm/年,即減少了70.2 mm。其中春季、秋季降水量呈上升趨勢,上升速率為分別為0.646 24、0.028 21 mm/年。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下降趨勢,下降速率分別為1.964、0.011 07 mm/年,相對于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的變化趨勢最為明顯,對年降水量的減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 氣候變化;溫度;降水;線性分析;遼寧北票;1957—2010年
中圖分類號 P4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242-03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近100年來,地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74 ℃[1]。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北票地區(qū)的降水量和溫度也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氣溫和水資源成為人們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對北票地區(qū)1957—2010年氣溫和降水變化特征進行分析,得出本地區(qū)氣候變化規(guī)律,以便更好地做好預報服務工作。
1 資料與方法
采用1957—2010年共54年北票地區(qū)的月平均氣溫、降水數據,通過線性回歸方程描述氣候變化趨勢。季節(jié)劃分: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冬季為12月至次年2月[2-4]。
北票市位于遼寧省西部,屬于低山丘陵區(qū),屬于中溫帶亞濕潤區(qū)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境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征。境內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冰雹、大風、暴雨(雪)、洪澇、雷電、早霜、春寒、寒潮、龍卷風等。其中干旱是影響北票市最主要的氣象災害。
2 結果與分析
2.1 氣溫變化特征
2.1.1 氣溫年變化特征。北票市1957—2010年年平均氣溫為8.7 ℃,月平均氣溫變化呈單峰型分布,其中1月氣溫最低,7月氣溫最高,氣溫年較差達34.7 ℃[5-7]。
2.1.2 年平均氣溫年際間變化規(guī)律。由圖1可知,北票地區(qū)近54年的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最高氣溫出現在2004年,為10.1 ℃,最低氣溫出現在1969年,為7.0 ℃,平均上升速率為0.026 95 ℃/年。20世紀60年代氣溫變幅較小,70—80年代氣溫變幅較大,且80年代氣溫呈直線上升趨勢。
2.1.3 季平均氣溫年際間變化規(guī)律(圖2)。由圖2a可知,春季氣溫近54年來呈上升趨勢,平均上升速率為0.027 32 ℃/年。春季最高氣溫出現在2002年,為12.8 ℃;最低氣溫出現在2010年,為7.5 ℃。20世紀70—80年代變幅較小,進入21世紀變幅較大[8-10]。
由圖2b可知,夏季氣溫呈上升趨勢,平均上升速率為0.010 32 ℃/年。夏季最高氣溫出現在2000年,為25.9 ℃;最低氣溫出現在1976年,為21.5 ℃。20世紀90年代變化幅度較大。夏季氣溫變化很小,對全年氣溫上升的貢獻比較小。
由圖2c可知,秋季氣溫呈上升趨勢,平均上升速率為0.025 9 ℃/年。秋季最高氣溫出現在2004年,為10.9 ℃;最低氣溫出現在1986年,為7.6 ℃。
由圖2d可知,冬季氣溫呈上升趨勢,平均上升速率為0.044 25 ℃/年。冬季最高氣溫出現在2007年,為-5.1 ℃;最低氣溫出現在1969年,為-10.8 ℃。冬季氣溫上升的速率比其他季節(jié)都大,說明冬季氣溫上升對全年氣溫上升的貢獻最大[11-13]。
2.2 降水變化特征
2.2.1 降水量年變化特征。北票地區(qū)1957—2010年平均降水量為470.4 mm,月平均降水量呈單峰型分布特征,各月降水量差異較大,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分別為83.4、142.3、103.4 mm,占全年降水的70.0%,而1月份水量最少,為1.4 mm。
2.2.2 年降水量年際間變化規(guī)律。由圖3可知,北票地區(qū)1957—2010年的年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平均下降速率為1.300 7 mm/年。最大降水量出現在1994年,為809.4 mm,最小降水量出現在1980年,為173.8 mm。進入21世紀后,年降水量多低于平均值。
2.2.3 季降水量年際間變化規(guī)律。由圖4a可知,春季降水量呈上升趨勢,上升速率為0.646 24 mm/年,變化趨勢較為明顯。春季降水量最大值出現在1998年,為192.7 mm,最小值出現在1980年,為22.1 mm。
由圖4b可知,夏季降水量呈下降趨勢,下降速率為1.964 mm/年。相對于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的變化趨勢最為明顯,對年降水量的減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夏季降水量最大值出現在1969年,為647.8 mm,最小值出現在1980年,為118.3 mm。
由圖4c可知,秋季降水量呈上升趨勢,上升速率為0.028 21 mm/年。秋季降水量最大值出現在2010年,為180.7 mm,最小值出現在1966年,為12.7 mm。
由圖4d可知,冬季降水量呈下降趨勢,下降速率為0.011 07 mm/年。冬降水量最大值出現在1979年,為24.0 mm,最小值出現在1960年和2008年,為0.1 mm。
3 結論
北票地區(qū)1957—2010年的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平均上升速率為0.026 95 ℃/年,即54年來上升了1.2 ℃。四季均為上升趨勢,其中冬季上升趨勢最為顯著,貢獻率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
北票地區(qū)年降水量時間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6月、7月和8月,占全年降水的70.0%,而1月降水量最少。
北票地區(qū)1957—2010年的年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平均下降速率為1.300 7 mm/年,即54年來減少了70.2 mm。其中春季、秋季降水量呈上升趨勢,上升速率為分別為0.646 24 mm/年和0.028 21 mm/年。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下降趨勢,下降速率分別為1.964 mm/年和0.011 07 mm/年。相對于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的變化趨勢最為明顯,對年降水量的減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4 參考文獻
[1] 巨輝,李玉娥,許吟隆,等.氣候變化適應行動實施框架[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10,26(6):55-58.
[2] 鄭祚芳,陳家華,祁文.湖北省近50年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氣象科學,2002,22(3):279-286.
[3] 瞿中文,梁麗君.晉中地區(qū)近40年氣象要素變化特征分析[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5(22):251.
[4] 游慶龍,康世昌,李潮流,等.青藏高原納木錯氣象要素變化特征[J].氣象,2007(3):54-60.
[5] 周兆媛,張時煌,高慶先,等.京津冀地區(qū)氣象要素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未來變化趨勢分析[J].資源科學,2014(1):191-199.
[6] 黃晚華,劉曉波,鄧偉.湖南農業(yè)氣象要素變化及對主要農作物的影響[J].湖南農業(yè)科學,2009(1):61-64.
[7] 李志,趙西寧.1961—2009年黃土高原氣象要素的時空變化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3(2):287-299.
[8] 顧軍明,霍文,艾力·買買提明,等.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近地層氣象要素變化特征[J].干旱氣象,2014(2):239-247.
[9] 游慶龍,康世昌,李潮流,等.青藏高原納木錯氣象要素變化特征[J].氣象,2007(3):54-60.
[10] 孫維君,秦翔,化希平,等.念青唐古拉山拉弄冰川氣象要素變化特征[J].冰川凍土,2010(1):62-69.
[11] 萬信,王潤元,李宗.隴東黃土高原塬區(qū)農業(yè)氣象要素的變化特征[J].生態(tài)學雜志,2007(3):344-347.
[12] 朱寶文,宋理明,許存平,等.環(huán)青海湖地區(qū)草地近地層氣象要素變化特征[J].中國農業(yè)氣象,2007(4):389-392.
[13] 牛生杰,岳平,劉曉云.2004年春夏季兩次沙塵暴期間地面氣象要素變化特征對比分析[J].中國沙漠,2007(6):1067-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