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鑒賞綜合課讓“詩人”進課堂,從心理學的角度讓學生真正進入課堂角色,打破了教法上翻弄花樣,做表面文章的做法。綜合課就是整合課,寫詩本身就是一種沉潛內心的整合,一種無聲勝有聲的解析,一種潛移默化的陶冶。讓詩歌“攝取”學生心靈的原生態(tài),寫詩的內向性,使綜合課的詩歌教學極大程度地內化與升華。
【關鍵詞】詩人;進課堂; 綜合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高中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是詩歌鑒賞?!叭绻麑τ谠姏]有興趣,對于小說戲劇散文等的佳妙處也終不免有些隔膜”,“要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朱光潛語)可見編者在編排教材時,以詩歌鑒賞開始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良苦用心。詩是一種純文學,而一切純文學都有內斂特質,那么,本單元綜合課課堂教學怎樣組織才最有效?怎樣才能培養(yǎng)起學生對詩的純正趣味?怎樣才能使他們情感內涵上多幾分詩人氣質?說實在,我心里很迷茫。偶爾翻到2002年高考仿寫題目,本題表面上要求學生仿寫句子,實質上是讓學生在材料的示范下嘗試詩歌寫作,當時不是有許多具有寫詩潛質的考生脫穎而出了嗎?
詩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大樹上綻放的一朵奇葩,教學歷史源遠流長,傳統(tǒng)的私塾教學中,吟詩作詩是一種重要形式,古代詩才輩出,與這種教學方式不無重大關系。學生進入“詩人”角色,就激活了內心的真趣味;寫詩過程中語感、語言技能、聯想和想象力等多方面語文因子空前活躍,以至迷醉其中,其樂融融。經過一番思索,我明確了教學思路:讓學生也當一回“詩人”,可以對單元所學的名詩(也可以是其他讀過的詩)仿效點化,當然也可以“空無倚傍,自鑄偉詩”??傊?,盡情揮灑“詩人”情懷。
鑒賞綜合課伊始,我把學生以“詩人”相稱,聲明想拜讀他們的大作。課堂氣氛頓時活躍,那幾位平時喜歡寫詩的“詩人”喜形于色,帶頭鼓起了掌。許多學生已拿出紙筆,擺開了寫詩的陣勢(青年本來就是詩的年齡)。我一陣驚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正是熱切期望的教學境界。學生究竟會不會寫出好的作品來,我拭目以待。
課后學生把作品交了上來,可以說每一首詩都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下面列舉的詩,有的我做了改動)。
從寫作特色來看,有的想象豐富,感情細膩,如:《太陽》太陽呵,我的母親/在冬日的爐火旁/我瑟縮著/你心痛萬分/用熾熱的胸膛/將我緊緊擁抱。有的樸實真誠,至性至美,如:《流星的村落》當暮色將遠山鋪成一個村落/那里散發(fā)著月光以及云霧的清香/這便是流星駐足的地方。有的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如:《遠去的鄉(xiāng)村》紅塵撲面/我們搜尋忙碌遮掩懶散/我們采摘虛弱/裝裱冠冕的鮮花/遮掩貧瘠與荒蕪。有的意象新奇,不落俗套,如:《過濾陽光》陽光鋪滿思想的原野/如金燦燦的谷穗/鋪滿多情的打谷場。有的從容,率真,如:《真實的謊言》我用感性的流光/織出彩虹的絲線/細密的針腳/足以把磨破的理想彌補。
從表現手法來看,很多作品對名詩原作做了仿效點化。有的把詩歌意境具體、豐富,加以翻新,如:《心燈》我用黑夜般的眼睛/把黑夜照亮/月光已成為過去。(顧城《一代人》)有的發(fā)揮想象,重組詩歌意象,構成意境,如:《秋天深了》天空的家中百鳥在集合/大地的故鄉(xiāng)百草在呢喃。(海子詩中的意象)有的借用詩歌技法或個別詞語,創(chuàng)設新意境,如:《錯誤》又見你,向著窗外/含純純笑意/在魔幻靈光的天街漫步/我颯颯的飄發(fā)/是美麗的錯誤。(鄭愁予《錯誤》)
從語言看,有的有形象、有情感,如《我愛這塵世的夜晚》夜的塵世單純得只有一個平面/一切喧囂都已死亡/只有月光醒著。有的富于哲理,如《不要說透》有一種失落/高聳成悲壯/不說透的失落/是生命的鐵軌/展延著希望。有的簡潔、含蓄,如《寫給農婦的詩》一年四季/裹在寬大的笑容里/汗涔涔地/烙在壯實的話語上/火辣辣的/開在柔腸百結的女兒心上/綠汪汪地。有的冷峻、峭拔,如《贊美》那時的你/正春風得意/頭頂上的光環(huán)/點燃了紅塵的醉眼。有的明麗自然,如《水中云》多情的水鳥/會以潔白的羽毛相贈/如同獻上美麗的哈達。
接下來,可以組織一次“我的詩歌”朗誦會,學生互相交流、賞析。班里幾個愛詩的學生,主動要當主持人。
這些學生愛上詩,可以說是骨子里的一種渴求。語文教師的職責在于點燃他們沒有綻放的詩情,讓含苞待放的詩情也開出神采奕奕的花朵。
這堂課的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在高考功利化的時代,這樣“真性情”的語文課似乎不為大多數教師接受,因為高考規(guī)定“不得寫成詩歌”,許多教師出于“績效”的考慮,認為課堂上讓學生作詩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yè)”,不如拿這些時間讓學生背誦名句,搬出“鑒賞辭典”給學生講講詩歌鑒賞的套路,總結一些答題公式。一些走應試 “正道”的教師都成了名師,青年教師中想“出格”的也慢慢跟著這些“名師”走起了“正道”。這些語文課堂的潛規(guī)則,讓一批批張揚著文字激情的教師一步步走向平庸,在追名逐利之路上漸行漸遠,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育的悲哀。
從事語文教育的人需要有些理想主義,因為語文教育本身就是詩的教育。中國曾是詩化的國度,詩歌傳承的主陣地應在學校,在語文課堂上,可現狀是大多數語文教師不愛詩,也不懂詩,學生寫詩被認為是無意義的“碼字”,難道這不是泱泱詩國令人無語的一大“奇觀”嗎?
課后,有學生問我:“您是不是不滿意我的詩?”我反問:“你喜歡寫詩嗎?”他說喜歡,課后經常寫,他還拿出一個小本子讓我看。我說,你愛詩,這一點最可貴。班里愛詩的同學越多,說明我們的語文課上得越成功。
作者簡介:李利琴,女,1969年生,學士學位,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語文教育。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