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芬
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得主,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教授曾經說過:“閱讀是人的修煉方式”。中國的教育在審美、情感和情調方面都是缺失的,而這一切都可以在閱讀中得到補充,所以人的一生都必須在不斷的閱讀。對于成長中的孩子而言,多讀經典,對他們有著重要的作用,經典可以幫助孩子們塑造人生的底子。而能夠進入語文課本的文章,都是經典的佳作,如何讓孩子們從這些經典的文章中真正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我們語文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努力方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更好的達到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什么叫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其要素具體如下:①必要的語文知識和熟練的語言技能。②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的學習習慣。③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高雅的言談舉止。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以下是本人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點小經驗。
一、必要的語文知識和熟練的語言技能,這是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
我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品字、品詞、品句來提高學生的這項語文素養(yǎng)。
1.品字,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鼓舞學生探索的精神
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優(yōu)美,一個字字就是一支聲情并茂的歌。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泊船瓜洲》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春天景色?!熬G”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綠不僅表達春風的到來,更表現(xiàn)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還”讀音huan,第二聲,進一步表達了詩人的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 老師可以通過這些例子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生學會品字,品課文中那些重點的、起關鍵作用的字,使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幫助和引導學生理清思路。
2.品詞,提高學生用語的精確性
選入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都為名人名篇,作者會精心雕琢文章中的遣詞用語。有時一個看似平常的字卻包含豐富的知識和情感,用的巧妙。老師在學生熟讀基礎上應以詞為眼,引領學生品詞而引發(fā)感悟,鼓勵學生緊緊地扣住重點詞用自己各具特色的情感、智慧走進文本去琢磨、去體驗,去品味、去創(chuàng)造。在感悟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的智慧,提高語文能力。
品富含感情、品生動精妙和含義深刻的詞。在課文中,有很多的詞語都用得恰當、精妙,簡簡單單的一個詞是那樣地傳神。好好地品這一些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準確性和感悟力。如人教版六年級《姥姥的剪紙》中,原文有一段話是這樣的:“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蔽覀冎溃埡突⑼庑伍L的相似。公雞和母雞的相似度很高,但姥姥卻能剪出它們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的神態(tài),相似中卻又不同,突出了姥姥剪紙技術的高超,更表現(xiàn)了姥姥的心靈手巧。
3.品句,提高學生的感悟力
在解讀重點句的時候,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辨析、學會比較、學會展開聯(lián)想。一篇好文,不外乎情真意切、描寫生動。一句句感情真摯的句子在作者的筆下是那樣的鮮活感人,有些句子必須得好好地讀,好好地理解才能品出它的韻味。例如人教版6年級的《慈母情深》這一文的教學中,在教學中,我們先要抓住“幾十臺縫紉機發(fā)出的噪聲震耳欲聾”這一句作為重點講解,讓學生說說對這句話的體驗。然后把它和“我大聲地說出母親的名字”“母親大聲地問”母親“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這些句子相聯(lián)系起來再進行朗讀,再讓學生說說感悟,這樣情,學生悟出來了;感,學生真切體會到了。原來母親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工作,原來母親是這樣的辛苦,生活如此艱難但她仍“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將錢塞在我手心里”支持我買書。理解了這句話所包含的情感后以后學生對“慈母情深”的課題真正感悟。
二、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方法
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關鍵在于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積淀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把它作為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而在閱讀和背誦的時候取得良好的效果,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非常的重要。以下是我個人的一點小方法:
(1)在閱讀和背誦的時,我們一定要動腦,動手、動腳的三動相結合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的魚水關系。如果沒有目的的“行萬里路”,沒有對風土人情、地域文化的涉獵,這種行走方式無異于行尸走肉;不了解生活,不關注生活,僅僅躲在文山書海的避風港灣里“讀書破萬卷”,享受閱讀之樂,書山上的一切風光景致,也不過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顯得蒼白、空洞而缺乏形質。
(2)在閱讀和背誦的時,對于文章中經典的語句,我們可以經行仿寫的練習,仿寫不僅可以鞏固學生語文的積累,而且更能增加他們自信心,真正熱愛閱讀和背誦。
三、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高雅的言談舉止,這是語文素養(yǎng)的最終的目標
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文學作品所展示的畫面,幾乎遍及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它的內容無不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文學對人性的塑造和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學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相比的。它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